客觀道德律—上帝的存在, 苦難的困惑

By TC Lo (盧天賜); February 7, 2012

神的存在至少有三大證据, 就是: 宇宙 (包括生命) 之源, 宇宙的精緻與複雜, 及客觀的道德價值觀. 我們可用三個 “O” 字母來表達, 以助記億: Origin, Order, Objective Moral Value.
關於 Origin 問題, 本 blog 中另一文巳討論過 (Ref. 3). 本文單談第三點: 客觀的道德價值觀.

無神論者抗議, “邪惡存在; 那麽 <全善-全知-全能> 的神怎能存在呢?” 這是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最大的爭論點. 相信神存在的人反問, “如果你無神論者那麽討厭邪惡, 你巳經認客觀道德律 (Objective Moral Law) 的存在了. 因為先要有客觀 (即無偏見的) 道德律, 你才能辨別甚麽是善, 甚麽是惡. 然而客觀道德律的存在, 就指向有一位客觀道德律的賜予者, 這就推論到神的存在了! 所以你的問題內巳暗存你不願意接受的答案了.

現在讓我們思想甚麽是 “客觀道德律”? 我們都觀察到不論國籍, 種族, 地理環境, 世代, 文化, 教育水準等, 人們都有一套基本的道德對錯觀念. 哲學家C.S. Lewis說, “如果我給一個學生90分, 另一個80分 , 那就是我無形中假定了100分是真標準.” 如果神不存在, 我們判斷善惡的標準又從何而來? (Ref.1; p.34)

孟子稱此道德律為「良知」. 當我們極度違反良知作事時, 我們稱此為 “喪盡天良”, 可見中國人似乎也依稀認為此「良知」乃源於 “天”.

1. 將二次大戰時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Holocaust), 我們都把它標記為客觀的錯誤. 這就是說它是錯就是錯, 盡管納粹認為這是對. 就算納粹在二次大戰勝利了, 或洗腦成功了, 或將所有反對它的人都消滅了, 它仍是錯. (Ref. 1; p.80)

2. 只要簡單地自問, “以折磨小孩為樂是否道德上是中性的行為?” 我深信你的回答是, “不. 這不是中性的行為, 而是真正錯誤的行為.” 有一次一位深受尼釆哲學思想影響的青年回答道, “我不能說折磨小孩是錯, 但我不喜歡.” 聽眾啞然失声, 覺得這人失常理. 他雖硬不講理, 也逃不掉道德律在他感情上的冲擊 (Ref.2; p.166). 你知道為甚麼希特勒從未到過奧許維次毒氣集中營(Auschwitz) 視察嗎? 他不要讓他的良心止住他的計劃.

3. 有些東西我們都會一致同意的, 如愛, 平等, 捨己等. 這些東西在我們內心的深處, 都真正認為在客觀意識上是好的.

4. 人都有正義感, , <水滸傳> 宣揚不畏強權, 除暴安良的思想, 是千百年來大家共同的願望.

聖經早以說明客觀道德律的存在: 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 (羅2:14-15).

經文意譯: 那些從未聽過神的律法的局外人多多少少也會靠着他們的直覺 (instinct) 能隨從神的律法而行. 他們顯出神的律法並非一些與我們不相容或格格不入的東西, 也並非是一種從外面强加于我們的東西, 乃是被編織在我們受造的結構當中. 惟物論的 <時間-物質-機遇> 的世界觀怎能產生人內在所渴慕的 <真-善-美>呢?

現在你可以問最後一招: 為甚麼道德律需要有德律的賜予者? 為甚麽它不可能是從無位格的 “自然” (Richard Dawkins 稱它為 Selfish Gene) 產生出來呢?

其答案是因為那發問題的人和他 (或她) 所問的問題是常常関乎一個人的基本價值的 (essential value of a person). 就是說, 你不可能在抽象中談道德. 人是包含在這問題的裡面, 而同時又是問題的對象. 概括地說, 斷定道德律而無道德律的賜予者就等於提出邪惡的問題而沒有發問者. 因此你不可能有道德律除非那道德律的本身是在本質上編織在一個位格 (personhood) 裏面. 意思就是說, 如果要使這道德律被重視, 它要求一個在本質上有價值的個體, 那有位格的個體就是上帝. (註: 論到邪惡問題總是離不開了 “人.” 沒有人會問 “殺了一頭猪應否坐牢.” 道德總是與位格有関的.)

結論: 請不要誤會, 我不是說無神論者沒有道德價值觀, 或說他們不能活出一個基本上合乎道德的生活. 有些非基督徒, 他們甚至比一些基督徒更仁慈, 更體貼別人. 我也不是說人一定要信上帝才能過道德生活. 問題是, “如果沒有神, 客觀的道德價值觀會存在嗎?” 答案是, “不會存在的.” 為甚麼不會存在? 因為如果沒有神, 道德價值觀只能是社會生物進化論 (socio-biological evolution) 的產品, 或只不過是個人的愛好. 但事實上在我們良心的深處, 客觀的道德價值觀是存在的. 如果沒有神, 所有這類客觀的道德價值觀, 是不能存在的. 那麼在邏輯學上, 神的存在便是逃不掉的結論了. (Ref.1; pp.80-81)

  • Ref. 1: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 Ref. 2: “The Real Face of Atheism” by Ravi Zacharias.
  • Ref. 3: 本blog內其中一文: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世記一章一節)”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Bearing The Image of God — 灵修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February 2, 2012
Devotional Scripture passages of the date (Note)
Date: February 2, 2012
Shared by TC Lo

Ex 15:22 Then Moses led Israel from the Red Sea and they went into the Desert of Shur. For three days they traveled in the desert without finding water.
Ex 15:23 When they came to Marah, they could not drink its water because it was bitter. (That is why the place is called Marah.)
Ex 15:24 So the people grumbled against Moses, saying, “What are we to drink?”
Ex 15:25 Then Moses cried out to the LORD, and the LORD showed him a piece of wood. He threw it into the water, and the water became sweet. There the LORD made a decree and a law for them, and there he tested them.

Mt 22:18 But Jesus, knowing their evil intent, said, “You hypocrites, why are you trying to trap me?
Mt 22:19 Show me the coin used for paying the tax.” They brought him a denarius,
Mt 22:20 and he asked them, “Whose portrait is this? And whose inscription?”
Mt 22:21 “Caesar’s,” they replied. Then he said to them, “Give to Caesar what is Caesar’s, and to God what is God’s.”

Sharing:
Suffering and evil are realities of this fallen world. They have a spiritual origin: sin. We are made to thirst for fulfillment, we long for what the world offers us, but what we find out is that the worldly water is bitter, like the water of Marah. Nothing can fill our God-shaped void (after Blaise Pascal, 1623-1662) except God. The only solution to this predicament is the CROSS OF CHRIST. When this piece of wood is thrown into the bitter water of our lives, it transforms them into sweet water.

But the question is how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o take place existentially in our day-to-day lives? Jesus gives us a hint:

When our Lord was tempted by hypocrites concerning the matter of taxation, He replied by first asking, “Whose portrait is this in this coin?” Then Jesus replied back their answer, “Give to Caesar what is Caesar’s, and to God what is God’s.”

Now, if Jesus asks me, “Whose portrait is this in you?” What difference will it make if my answer is “I bear Your image”? If we really bear the image of God, our lives will be sweet even amid bitter circumstances because, for one thing, part of God’s image consists of JOY and PEACE. The purpose of our lives can be found in Genesis 5:1, “When God created man, he made him in the likeness of God” and we are to reflect His image in our lives.

Note: http://www.oneyearbibleonline.com/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世記一章一節)

By TC Lo (盧天賜); January 27, 2012

神的存在至少有三大證据, 就是: 宇宙 (包括生命) 之源, 宇宙的精緻與複雜, 及客觀的道德價值觀. 我們可用三個 “O” 字母來表達, 以助記億: Origin, Order, Objective Moral Value.

本文只談第一點: 宇宙之源 (Origin) 說明神存在的合理性:

為了避免源頭 (第一因 First Cause) 的難題, 無神論者認為宇宙是永恆的. 他們說, 你們的聖經豈不是說你們的神是自有永有嗎? 為甚麽我不能說自然界是自有永有嗎? 此文只能簡單回答: 神是個靈, 祂的存在是不需要第一因 (uncaused) 的, 而大自然是屬物質界, 是沒有 “無限”的, 因 “無限” 只是數學上的觀念, 它不能實現於物質界裡, 而 “自有永有” 牽涉到 “無限” 的觀念. 首先看看 “無限” 的特性:
• 無限 + 無限 = 無限
• 無限 + 1 = 無限
• 無限 – 1 = 無限
• 無限 / 2 = 無限
• etc.
物質世界是沒有這種數学特性的. 而靈界或非物質世界 (如愛) 的數学就不同了. 例如只有一個孩子的媽媽, 她會把她全部 (100%) 的愛放在這孩子身上. 後來她多生了一個孩子, 是否她的愛就分成两份. 一半 (50%) 及長子, 另一半給幼子? 不會的. 她仍把她全部的 (100%) 愛給長子, 也把她全部的 (100%) 愛給幼子. 靈界事情也是如此.神是個靈, 所以祂是可以無始無終的. 無神論者希望宇宙是沒有開始的, 好叫他們對源頭的問題高枕無憂. 但這是物質世界不可能的事.

過去半個世界, 科學家 [大部份不信有神, 包括 Stephen Hawking認為宇宙是由大爆炸 (Big Bang) 產生, 這說法幾乎被視為標準答案. 但這個擎天一柱的權威理論却帶給無神論者夢想不到的一個推論 (inference). 就是宇宙竟然在時空 (Space-time) 上有個開始點. (Ref. 1; p. 212) 基督徒科學家及神學家一致認為這是 “起初神創造天地 (創1:1)” 的證據, 却帶給無神論者不少困惑.

現在讓我們先簡單地談談大爆炸的本質.

1. 火車走向月臺時, 人所聽到的鳴笛是高亢的. 火車離開月臺時, 人所聽到的鳴笛是低沉的: 由聲頻可知其去向.

2. 同樣, 觀看星體所發出的光, 由它的光頻 (光色) 可知星移動的方向.

3. 於1929年有一件驚人的發現. 一位名叫 Edwin Hubble 的科學家, 他發現距地球很遠的星體 (銀河galaxies) 射到地球的光, 比離地球近的星體的光不但弱, 而且它的頻律比較偏向紅色—-即偏向可見光中的長波光譜. 天文學家稱此為紅移現象 (red-shift). 因此天文學家把紅移現象解釋為: 遠處射出偏紅光的星體正在以高速度離開地球. (Ref. 1; pp. 208-209)

4. 紅移現象的發現, 便產生了宇宙膨脹的假說 hypothesis. 主張宇宙中的銀河正在向四方八面不斷展開.

5. 宇宙膨脹產生一個難以相信的含意: 如果我們把時間倒回過去, 所有東西便會逾來逾靠近. 時間逾往後退, 宇宙的密度逾大. 最終, 在一個有限的過去, 整個宇宙都收縮成一個只能用數學來表達的濃縮點, 科學家稱它為 “奇點—-即奇妙的數學點, singularity.” 有学者把它稱為 “宇宙疍” (Ref. 4)

6. 在這奇點內, 宇宙的密度是無限大, 而宇宙是由此點擴張出去. 但物質的宇宙的密度是不可能是無限大的, 無神論科學家無法解釋. 但有神論科學家知道這是牽涉到灵界或超自然的領域.

7. 另一發見: 两位Bell Lab 研究員彭茲雅 (Arno Penzias, 獲1978 諾貝爾獎) 和威爾遜 (Robert Wilson) 用一種敏感的天線裝置測量銀河系的電波時, 發現有預料不到的雜音存在. 與此同時, 普林斯頓物理學家以狄克 (Robert Dicke) 也在尋找太空微波. 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是確定宇宙是由大爆炸 (Big Bang) 而來. 那雜音是大爆炸的餘波.

8. 紅移現象指向宇宙是有一個開始. 大爆炸說明它是怎樣開始. 英國無神論物理學家 Stephen Hawking 說,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宇宙, 時間, 都從大爆炸開始.”

9. 從哲學觀點來說, 無中生有是不合理的. 有果無因是不可能. 凡它的存在是有開始的東西都有一個使它存在的起因. 我並沒有說, “任何東西的存在, 都有一個使它存在的起因.” 我乃是說, “凡有開始的東西, 都有一個使它存在的起因.”

10. 所以大爆炸理論指向: 物質的宇宙是有開始的, 這個開始必有其使它開始的起因. 有神論者認為這就是 “起初神創造天地的 “起初”. 大爆炸含義的重要性就在此. 也是無神論者的窮巷.

11. 別人在 Einstein 相對論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公式中發現含有宇宙膨脹的結論, 但愛因斯坦受人文主義的影响, 堅持宇宙永恒, 不願接受此結論, 以為自己計算有誤, 所以硬在公式中引進一個宇宙常數, 以消除宇宙膨脹或收縮的可能性以確保一個穩定, 靜態, 無始無終的宇當. 後來他公開承認失誤, 接受了宇宙在膨脹, 並推論到宇宙必有個開始. (Ref. 1; p.213)

12. 筆者認為: 盡管宇宙大爆炸是擎天一柱的理論, 無人能 100% 斷言它就是宇宙形成的方法. 但如果你相信它是真實, 你就逃不了宇宙有始點 (正聖經所宣告) 的結論.

使宇宙存在的起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大爆炸那一舜間或 “以前” (註) 是怎麽一回事.
註: 在時間還未存在時 “以前” 一詞其實是無意義的. 更說明超自然的領域無法用自然的領域去完全描述.

1. 多數宇宙學家都認為, 在大爆炸前, 只有虛無, 連時間和空間也沒有. 宇宙這種 “無中生有” 的起源是與熱力學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2. 劇烈大爆炸的結果, 一定是雜亂無章, 但事實却越趨秩序化, 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不相符的.

3. 大爆炸後的 10 秒的一瞬間, 宇宙澎脹了十倍, 其澎脹速度遠遠越過相對論中的光速極限.

重要的推論: 大爆炸必然是超自然現象, 而非科學現象. 因為所有科學理論都失效. 奇點 (宇宙疍) 是物質世界和時空的邊緣. 科學的領域到此為止. (Ref. 2; pp.54-55) 這就明顯地指向一個神學上的含義 (a theological implication): 創造主的假說的合理性.

這位創造主 (存在個體 being) 有何特性呢?

1. 衪是沒有開始, 獨立自存 (uncaused), 因為如果有開始, 因果關係怎能無限地推下去?

2. 衪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timeless), 因為衪是時間的創始者.

3. 改變是與時間有関, 衪既不受時間的限制, 所以衪必需是永恒不變的 (changeless).

4. 衪是物質的創始者, 所以衪是非物質 (immaterial). 衪是個靈.

這四點, 就指向一位聖經所宣告的造物主了. (Ref. 3; pp.76-77)

References:
1. “遊子吟” by里程
2. “Who Made God?” by Ravi Zacharias and Norman Geisler
3.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4. “創造奇觀” by 周道輝 (角聲出版的號角叢書之一)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By TC Lo (盧天賜); January 23, 2012

Ps 19:1 The heavens declare the glory of God; the skies proclaim the work of his hands.
Ps 19:1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諸天述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Sharing:
遠在天边, 近在眼前. 我們不用舉頭觀看諸天, 我們巳看到神創造的奇妙. 早上起來, 第一件事是洗臉, 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是洗澡, 生活以水為始, 以水為終. 家庭主婦都同意, “寧可無電, 不可無水.” 其實神藉最普通的水, 巳述說了祂的榮耀.

• 水的比熱相當高. 這樣人體裏面的化學反應才能保持較穩定. 如果水的比熱低, 稍一活動, 我們可能就 “沸騰” 了. 如果水沒有這樣的特性, 生命便不可能存在. 海洋是世界的温度調節器. 因此海洋是緩衝太陽的熱氣和冬天酷冷寒風的塾子. 地球表面的温度若不是有海洋的調節以保持適當的限度, 生命不是被烤熱就是被凍死.

• 水是普通的溶劑. 它可溶解酸. 盐基, 盐等. 就化学上說, 水是相當惰態的, 可以作為反應之媒介而不介入. 在血液中, 它至少熔解64種物質. 如果知道它所熔解的物質數目, 我們可能都要目瞪口呆. 若換別的溶劑, 早巳濃得像泥巴. 若水沒有這些特性, 就我們所知, 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科學家 Rendle Short 觀察水, 他說: 大部分動物和植物體重一半以上是由水組成的, 它不易分解; 它可溶解許多物質; 它使乾的物質黏合在一起, 變得有伸縮性; 加盐後的溶液, 可以導電. 在動物的身體內,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 另外, 在我們所知的液體中, 大概只有它冷卻之後, 密度最大是在冰點, 而是攝氏四度的時後. 這性質有兩個重要的影响:
o 湖或水池結冰時是自水面開始而不是從水底向上結, 因此魚可經歷寒冬而不至滅亡.
o 水結冰後體積培增大, 使岩石爆裂, 成為土壤, 削下壁懸崖山谷, 使植物能夠成長.

說到這裡, 令我不能不想起一處新約羅馬書的經文, 與舊約的詩篇遙遙相對:
Ro 1:20 For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God’s invisible qualities–his eternal power and divine nature–have been clearly seen, being understood from what has been made, so that men are without excuse.

Ro 1:19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 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Ro 1:20 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所以一個人, 不信上帝的存在, 不是 “無可推諉的證據” 不足, 乃是壓抑 “明明可知的” 證據, 以此自圓其 “不願意追求相信真理” 之說.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我為甚麽不信佛教? (Buddhism is unlivable)

By TC Lo (盧天賜); January 21, 2012 (Latest revision, Apr. 28, 2013)

If God does not exist, we are facing the cardinal problem of Origin. Humanistic religions and philosophies tend to use a “circular” view of cosmology (note 1) pointing out that the universe has no beginning and no end. Perhaps this was why Buddhism and Hinduism (and later Aristotle) opine that universe in general and human lives in particular are endless cycle of re-births. But this kind of system of thought is not without serious problems: How can one answer the following tough questions?

  • Rebirth (or reincarnation) connotes that human beings steadily improve in an evolutionary way. If this is true, why in reality human beings do not become morally perfect? For a universe whose being was without the “First Cause”, it should have infinitive time in the past to improve itself; if so, then why the world has not become a better place morally?
  • Through re-birth, there should have been some “good” people who have attained the state of nirvana after they had departed from this world; these perfect beings need no reincarnation ag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should have been some “bad” people who would have remained downgraded to animals once they died. With these two extreme cases in view, it should result in reduc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 world population increases instead of reduces. How would you explain that? Furthermore, since human beings have been given infinitive chances to progress in the past, they should all have attained nirvana by now and there should be no human beings today to even talk about this issue; but the reality points to the contrary (Ref. 3)
  • Do you know of anyone who, in your opinion, should be qualified for nirvana now but he or she is not? If you find no one meets the qualification, or at best just only a few are eligible for reaching nirvana, then the entrance to nirvana is a very narrow gate. If so, your accusation against Christianity for intolerance based on Jesus’ claim that “He is the ONLY way to heaven” is not justifiable.
  • As Buddhism claims that suffering in this life is a result of the sins of your previous life, then you ought to ask yourself a question: Did I ever experience sufferings in my present life? If your answer is “no”, I congratulate you. If your answer is “yes”, then may I ask what sins did you commit in your previous life? If you don’t know (in fact, I challenge you that you don’t know), then how would you redress your previous wrongs? Did you just say that reincarn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purification (called Karma, see Note 2)? Without knowing what sins you had committed, how could you make improvements in the present life?
  • If you detest the Christian idea of hell and charge it as intolerance, then, ponder this question: If you think everyone should be in the state of nirvana based on your insistence of tolerance, then why do we need religions of reincarnation (process of endless improvement) in the first place as everyone is destined to nirvana (heaven not hell) anyway?
  • More fundamental question: If your previous life determined your fortune in this life, how did this “previous life” started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goes back to the question of Origin that the Buddhists (and ancient philosophers) want to avoid.
  • Buddha was a persona of 600 B.C. yet his biography was not written until after Jesus’ death (100 A.D.). Who could guarante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cord? But Jesus’ biography (in the four Gospels) was written in less than 100 years after his crucifixion which would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mythology injection. More significantly, if one takes the prophecies concerning Jesus written in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scholars claime they can reconstruct Jesus’ biography resulting in pretty much in agreement with what the Gospels recorded.

Note 1: Before the Big Bang gained currency, so many scientists were keen to dismiss it because it seemed to support the Bible story of Genesis 1:1. Some clung to Aristotle’s view of the “eternal universe” without beginning or end; but this theory, and later variants of it, are now discredited.

Note 2: Karma in Buddhism is an impersonal principle of causality. Christianity believes in a Personal God who determines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vil and their consequences (John 5:29). Without a Personal Judge, there is no moral foundation for righteousness and forgiveness. Buddhism has no concept of forgiveness. Morality always relates to person-hood which impersonal principle fails to define.

離開聖經中的上帝, 人便無法面對宇宙的 “第一因” 的窮巷 (question of Origin). 人本宗教或哲學, 便喜愛 “圓圈式” 的宇宙觀, 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以迴避第一因 (first cause) 的難題. 佛教和印度教的輪迴很可能是從這種思想衍生出來的.

如果這個思想系统 (system of thought) 是對, 你如何回答下列的問題?

* 輪迴是以進化方式慢慢漸進地進步 (steadily improve in an evolutionary way). 如屬實, 為何人在道德上沒有變得更好 (become morally perfect)? 為何世界沒有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 (better place morally)?

* 藉着輪迴, 一定有些好人可以達到極樂世界 (state of nirvana), 他們離開塵世, 不再需要參與輪迴 (not be reincarnated). 也一定有 (更多的) 壞人, 由前生的 “人” 降為今生的 “動物”. 所以世界人口一定會越來越少; 為何事實上世界人口却越來越多? 如果輪迥是不斷的投胎 (rebirth) 以達到解脫的景界, 那在無限的過去應有無限的機會使每一個人都跳出輪迥的圈子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何解釋? (Ref.3)

* 你認識那些人你認為他們是有資格去極樂世界嗎? 如果你認為 “沒有” 或 “不多”, 那麽往極樂世界的門便很狹了. 但你不是說你不信耶穌是因為基督教所堅持的 “只有信耶穌才能得救” 教義是太狹窄嗎?

* 如佛學所言, 今生的苦難是因前生的罪孽所至, 你就應自問你的一生有無遇過苦難. 如果沒有, 恭喜你, 你前生一定是無罪孽, 那你就應一早巳不在這個人世間了, 你巳經在極樂世界了. 如果你今生遇過苦難, 代表你前生有罪孽, 那麽你前生是甚麼東西呢? 作過甚麼惡呢? 你說你不知道. 如果你不知道, 你又如何去修正呢? 你不是說信輪迴是一個以進化方式慢慢漸進地進步的過程嗎? 既無法修正, 何來進步呢?

* 如果你認為人人都可以往極樂世界, 真寬容呀! 那就不需要有輪迴了. 那還需要相信輪迴式的宗教嗎?

* 更基本的问题: 如果你前生的選擇决定你今生的景況, 那這循環過程中的 “前生” 又如何開始?

佛教與基督教兩者有相同之處:

  • 如佛教: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 Karma 業 (佛教名詞)
  • 基督教: “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 (John 5:29)

佛教與基督教兩者有不同之處:

業(Karma) 是一種無位格的因果關係 (impersonal principle), 是輪迴觀念的基礎, 把它應用在道德上的因果關係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公義必定是與位格有関的, 沒有一位有位格的審判官, 誰去决定甚麽是善, 甚麽是惡呢? 基督教相信 Personal God, 公義與赦免是基於有一位有位格的審判官作為道德的基石 (moral foundation). 佛教是沒有 “赦免” 的, 因為赦免是位格與位格間的互動.

最後一點: 佛是 600 B.C. 年代的人物, 但他的傳記直至 100 A.D. 年代才寫成. 佛經是基督時代的作品, 兩者時隔近六,七百年之久, 誰能保證它們的內容中間沒有傳說的成分介入?  誰能保證中間沒有神話的東西插進去? 但耶穌的傳記 (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 在他釘十字架後一世紀內巳經寫成.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耶穌出生前數世紀與他有關的預言從組起來, 你可以編出四福音書來. 聖經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就在此表明了.

總上所述, 相信輪迴的宗教是不適於實際生活的 (unlivable). 不如 “回頭是岸吧”!

Ref.1:  参閱本 blog 另一文: “榮耀的盼望, 真正的解脫” (6/22/2011).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69

Ref.2:  参閱本 blog 另一文: “論地獄” (8/25/2011).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172

Ref.3: “True For You, But Not True For Me” by Paul Copan, p.88.

Posted in Philosophy/Religion,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Life” Influences “Life”

By TC Lo (盧天賜) on January 12, 2012

[生命] 影响 [生命]

In the context of evangelism and church living, there is a famous aphorism “Life influences Life.” But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Let me first quote from a book (Ref. 1) in which the author quotes another book penned by Peter Kreef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Boston College. In Kreeft’s book “Three Philosophies of Life” in a subsection titled “Rules for Talking Back,” he writes the following:

Three things must go right with any argument:
1) The terms must be unambiguous.
2) The premises must be true.
3) The argument must be logical.

There word “Life” in the phrase “Life influences Life” appears twice. They can’t mean the same thing. So, let me call the first one “Life-A”, and the second one “Life-B”, just for the sake of clear communication.

To follow the first rule, let me make a clear statement: The Life-A must refer to either the life of Christ Himself or the regenerated lives of Christ’s followers. Why?

Jesus said, “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 So by Jesus’ assertion,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Christ is Life-A. In a equally important but lesser degree, Life-A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the born-again life of Christians. If our lives are influenced by Christ, we can influence other lives the way He influences us. This other lives, Life-B, can be either Christians or unbelievers. Quite clear, if Life-A does not refer to Christ or Christians, the phrase “Life influences Life” has no meaning in the framework of Christianity. Do Christians want to be influenced by atheists rather than Christ if Life-A is not what I just defined? (Note)

Now, What about Life-B?
• If Life-B refers to non-Christians, “Life influences Life” refers to evangelism—the Great Commission. When a wounded soldier saw Florence Nightingale during the Crimean War, he said, “I see Christ in you.” Similar remark could be made for Mother Teresa decades later.
• If Life-B refers Christians, “Life influences Life” refers to Church living. Believers are to edify one another, build up one another, and unite with one another in Christ, encourage one another to good work. There are numerous “each other” and “one another” phrases in Paul’s epistles.

There is yet another aspect: If Christ is the living Word of God, the Bible is the written Word of God. It is the God’s Word in two manifestations. There is no ambiguity in this assertion because Apostle John already clarified that “Jesus is the Word (道).” If Life-A refers to the Bible as just explained, it follows that Bible’s reader, Life-B, ought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Word of God. By “Bible’s reader” I am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hand” influence, so we are not to read the Bible for other people as a way to influence other’s lives. We read the Bible for ourselve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be influenced by God.

Jesus is the author of the concept “Life influences Life”. From Ref.1 page 9, it says:

In John 13 we witness Jesus tenderly washing his disciples’ feet, knowing that only hours later he would be betrayed by one and abandoned by the others of His own disciples on his way to the cross. Jesus said to them:

1) Now that I, your Lord and Teacher, have washed your feet, you also should wash one another’s feet. I have set you an example that you should do as I have done for you. (John 13:14-15)

This unique parallel construction of linking identical phrases is found four times in the writings of John, who is identifies as the disciple whom Jesus loved. Other three examples are:

2) Whoever claims to live in him must walk as Jesus did. (1 John 2:6)

3) This is how we know what love is: Jesus Christ laid down his life for us. And we ought to lay down our lives for our brothers. (1 John 3:16)

4) Dear friends, since God so loved us, we also ought to love one another. (1 John 4:11)

It seem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then, that we first hear this phrase from Jesus immediately upon washing his disciples’ feet, because Jesus is essentially mirroring—by both his words and his actions—what a servant-teacher is.

So this “Jesus did it first so we must be influenced by Him by doing likewise” is the core of “Life influences Life.”

Ref 1. “The Pastor As An Apologist” by Ravi Zacharias and Norman Geisler; pp.9 and 31.

Note: Sadly, in today’s postmodern time in America, the “Life-influences-Life” is sometimes wrong headed. Christians (Life-B)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kinds of Life-A: The New Age spirituality, secularism, moral relativism, and the obsession with human potential. It is because Christians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e Life-A ought to be when it comes to the meaning of “Life-influences-Life.”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方舟] 與 [神的同在]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January 8, 2012)

陸蘇河在他的書 (Ref. 1) 中寫道: 聖經中的三大主題連貫各書卷, 構成聖經一貫信息架構:
• 神的應許—強調神的信实和祂話語的重要, 著重神對人類的應許.
• 神的國度—指神是宇宙的創造主, 也是一切的統治者, 強調神的超越性和榮耀, 神的國所建立的一切, 至終要在彌賽亞身上完全成就.
• 神的同在—強調神對人的愛和對人的帶領, “以馬內利 (賽7:14)” 是這主題的鑰句. 詩篇 23 中間句是: “因為祢與我同在”. 和合本: 在此句前共67個字, 在此句後共67個字. 原文: 在此句前共26個字, 在此句後共26個字. 詩人似乎暗示神的同在是這詩篇的中心思想. 歷代信徒對 詩篇廿三篇的愛慕, 多少跟這中心句有關.

當我思想 “神的同在” 時, 我想起創世記第六章挪亞建造方舟的事:
創世記6:13-18
Ge 6:13 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
Ge 6:14 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
Ge 6:15 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
Ge 6:16 方舟上邊要留透光處,高一肘。方舟的門要開在旁邊。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層。
Ge 6:17 看哪,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
Ge 6:18 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

方舟代表審判 (創6:13 and 17) 和救贖 (6:18). 這兩件事都反映神的屬性—祂的聖潔和慈愛. 神叫挪亞製造方舟, 並給他一個詳細的藍圖: 多長, 多高, 多闊, 用什麼材料, 非常詳盡. 但你知道缺乏甚麼嗎? 就是缺乏舵和帆. 船怎能缺少這兩件東西呢? 值得我們思考.

方舟也代表基督, 在方舟裡就是在基督裡. 凡在基督裡的人, 基督是我們的帆, 是我們人生的動力. 凡在基督裡的人, 基督是我們的舵, 是我們人生的方向. 我們不是依靠勢力 (帆: 給我們人生的動力), 也不是依靠才能 (舵: 决定我們的方向), 乃是靠神的靈方能成事 (撒迦別亞 4:6). 神願與我們同在, 我們把我們的一生交託給祂, 我們還需要帆和舵嗎? 我們對祂同在的回應是: 與祂同行 (walk in fellowship with God). 當我們與祂同行, 我們便會了解祂的心意. 當我們了解祂的心意, 我們便會照祂的心意去事奉祂, 敬拜祂.

Ref. 1: “解經有路” by 陸蘇河; pp.206, 265, and 362-365.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藝術與進化論

By TC Lo 盧天賜 (December 31, 2011)

我從書中 (Note 1) 看到有一种小鳥,中國人稱為畫眉鳥 (Song thrush 或 throstle)。這种小鳥,眼上方有一道清晰的白色眉紋, 牠是由此得牠的中國名稱的。這畫眉鳥使我联想到一些我以前沒有想過的東西。因為這道眉牽涉到進化論的可信性.

粗略地看, 我們以為這條眉是一些白色羽毛奇妙地被安排在黑羽毛的背景中, 形成一條似乎像畫上去的白線. 但事實上是由於幾條特別的羽毛組成的. 每條特別的羽毛一端是黑色, 中間是白色, 另一端又轉回黑色. 每條特別的羽毛都不完全相同. 它們各自在某一點某一長度變了顏色,因此當幾根這樣的羽毛集合在一起的時候, 便構成了一條白色的 “直” 線。顯然這是一種美術的設計.

當我們談到進化論的時候, 我們便想起它的最基本前題, 就是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長頸鹿的頸本來很短, 為着要吃樹上的葉子而生存, 頸慢慢增長了. 猴子喜歡站着, 因為它可以看得更遠, 有一天它真的站起來了, 但發覺它的尾巴是一個拖累, 為着生存, 它的尾巴慢慢變短, 最後消失了, 它就變成了人. 另一個例 (Note 2) 是地雀 (finches) 的喙會因求生存而起變化: 在旱災時, 植物的小型種子的產量大幅度下降, 自然選擇有利於那些喙比較大, 能啄開較大, 較硬的種子的地雀存活, 這些存活下來地雀啄的深度會增加.

姑且算進化論是合理 (Note 3), 這些也只不過是 “功能上機械性的” 變化而矣. 我們可否在藝術的方向去思考? 畫眉鳥的眉與它的生存毫無相關, 它的美麗顯然是來自一種圖案美術的設計, 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 所有的藝術作品, 其後面必有一位藝術家. 這豈不是有藝術眼光的創造主存在的有力證据嗎?

Note 1: 林語堂著的 “信心之旅” 一書中的第七章 “物質主義的挑戰” 內的 “窮巷”.
Note 2: “聖經的權威” by 里程 (馮秉誠); pp.571-574.
Note 3: 其實進化論的漏洞百出, 舉凡: 化石證据的不足, 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死結, 中間環節的缺失, 無法解釋生命之源更不用說了. 馮秉誠又指出: 更難以想象的是, 那些骨骼在外, 肉質部分在內的軟體動物 (如蝸牛, 蛤蚌等), 如何翻過來變成骨骼在內, 肉質部分在外的脊椎動物? 我無法把這中間體形畫出來, 就算免強畫出來, 它也是不利於生存的體形.

Posted in Life,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When Was Jesus Born? 耶穌在那一天出生?

By TC Lo 盧天賜 (December 20, 2011)

<中文版在後>

Was Jesus really born on the traditional Christmas day, December 25th? The Bible makes no explicit mention about that.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couldn’t find clues from the Bible. Let’s examine three Bible verses from the Gospel Luk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investigation:

  • In the time of Herod king of Judea there was a priest named Zechariah, who belonged to the priestly division of Abijah; his wife Elizabeth was also a descendant of Aaron (Luke 1:5).
  • Once when Zechariah’s division was on duty and he was serving as priest before God (Luke 1:8).
  • he was chosen by lot,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of the priesthood, to go into the temple of the Lord and burn incense.

We just here learned that the office of the priesthood was divided into many divisions. Divisions took turn to serve God in the Temple. Each division consisted of more than one priest and the on-duty priest was chosen by lot. With this as background, we are facing three questions:

  • How many divisions were there in Zechariah’s time?
  • How many priests were there within a division?
  • What was the divisions’ appointed order of ministering?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could give indication as to what month Zechariah was in service as recorded in Luke 1 above.

According to 1 Chronicles 24:1-19, the descendants of Aaron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David were divided into 24 divisions. Divisions were group in pairs. Each pair of divisions would take turn to minister the temple business for a month so within a year all division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God in the temple. Each division of the on-duty pair would select a priest by lot to represent his only division. Zechariah was belonging to the 8th division—the division of Abijah, the one of the fourth pair. If the order of ministering was arranged according to 1 Chronicles 24:7:18, Zechariah would serve o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ourth month. Doctor Luke, the historian and the author of the Gospel Luke gave us further clue:

  • When his (Zechariah’s) time of service was completed, he returned home. After this his wife Elizabeth became pregnant and for five months remained in seclusion (Luke 1:23-24). After the son was born, he was given a name John.
  • In the sixth month, God sent the angel Gabriel to a virgin whose name was Mary proclaiming to her that she would be conceived by the Holy Spirit and would bear a son whose name would be called Jesus.  (C.f. Luke 1:26-30)

If Zechariah and Elizabeth’s son, John, was conceived on the fourth month (Elizabeth was pregnant right after Zechariah went home) , Mary’s baby, Jesus, would be conceived on the tenth (4+6) month of the same year. If Mary’s pregnancy term was nine months, Jesus would be born on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following year. We are slowly homing in on the answer of the underlying question. But a new question arises: How is the Jewish “Seventh Month” related to today’s Gregorian calendar? Let’s read:

  • The LORD said to Moses and Aaron in Egypt, “This month is to be for you the first month, the first month of your year (Exodus 12:1).

Here the Bible talk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Passover feast. This was a new beginning. God even ordered the Hebrews to change their calendar in order to commemorating a new era. The Jewish scholars told us that this “First Month” corresponds to today’s March (or maybe April). If this is true, the “Seventh Month”, Jesus’ birth month, would have been October, not December.

Consider one more verse:

  • The LORD said to Moses, “The tenth day of this seventh month is the Day of Atonement. Hold a sacred assembly and deny yourselves, and present an offering made to the LORD by fire (Leviticus 23:26-27).

Here, the “Seventh Month” was mentioned which has further significance: The Day of Atonement (Yom Kippur—one of Jewish’s most holy festivals) falls on this month. Is it not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Jesus” all about—“He will deliver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The first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is the day of the trumpets, symbolizing praising God. The 15th to 21st period of the Seventh Month was 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signifies Emmanuel, the indwelling of God in our hearts. (Leviticus 23:24, 34). However, these are a shadow of the things that were to come; the reality, however, is found in Christ (colossians 2:17).

When was Jesus bor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ospel, this is very insignificant issue. The most important message is that God had sent His Only begotten Son to be our Savior according to the prophecies proclaimed in the Old Testament. Incarnation is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of Christian faith. However, by doing this analysis, we’ve gained knowledge about the Bible, this by-product perhap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nswer itself. Throughout the Bible God has put enough into the world to make faith in Him a most reasonable thing, and He has left enough to make it impossible to live by sheer reason or observation alone. Our faith in Jesus is the reason for the season!

耶穌真的在十二月十五日 (傳統聖誕節) 出生嗎? 聖經沒有明說, 但不代表聖經中沒有線索可尋. 讓我們先看三節聖經, 作為追蹤的起步點:

• 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裡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路1:5)
• 撒迦利亞按班次在神面前供祭司的職分. (路1:8)
• 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路1:9)

這裡告訴我們當時的祭司是分成很多班的, 各班照着班次 (即 “事奉表”) 來事奉. 每一班就是一個祭司團. 那一個團員去供職是由掣籤來决定. 如果我們對這 “事奉表” 有些了解, 我們便知道撒迦利亞究竟是在那一個月事奉了.

這個事奉表原來可以從歷代志上 (24:1-19) 推測出來: 大衛作王時, 他把亞倫子孫分為24班, 如果這是個一年的事奉表, 且是由第一個月順序排到第十二個月, 那就表示每一個月有两個屬不同班的人供職. 從這段經文所述的次序, 我們便有理由假設撒迦利亞 (亞比雅班是排行第八的) 是在第四個月的下半月值班.
路加醫生也是史學家. 他提供另一線索:
• 他供職的日子已滿,就回家去了。這些日子以後,他的妻子伊利沙伯懷了孕,就隱藏了五個月. (路1:23-24)
• 到了第六個月 (即六個月後),天使加百列告訢馬利亞即將要懷孕. (路1:26-30)

如果假設撒迦利亞任務完畢回家後, 妻子馬上便懷孕. 再假設, 如果天使向馬利亞說話後, 馬利亞馬上懷孕, 那麼這裡所說的 “六個月後” 便是同一年的第十個月了. 如果馬利亞的懷孕期是正常的九個月, 那麼, 嬰兒耶穌便會在次年的第七個月出生了.
但我們還面對一個新的問題: 究竟猶太人的第七個月相當於今天羅馬日曆的那一個月呢?
• 耶和華在埃及地曉諭摩西、亞倫說:“你們要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出12:1)

這裡論及神為以色列人設立第一個逾越節. 因為是一個新的開始, 所以神把當時的日曆更改, 命此月為正月, 即第一個月. 猶太人和聖經註釋學者都告訴我們這 “第一個月” 相當於今天的三月或四月 (羅馬曆以日為準, 猶太和中國農曆以月為準, 所以有些出入). 那麼耶穌的生日便在今天的十月了.
還有一點可以思考:
•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七月初十是贖罪日,你們要守為聖會,並要刻苦己心,也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利23:26-27)

我們看到, 耶穌的生日與贖罪日 (Day of Atonement or Yom Kippur) 原來是同一個月. 這豈不是耶穌這個名字 (衪要把衪的百姓從罪裡救出來) 的意義嗎? 還有七月一日是吹角節 (利23:24), 代表讚美神, 七月十五至廿一是住棚節 (利23:34), 代表以馬內利, 即神與人同在, 都在猶太七月 (今天的十月). 聖經說, 這些節日原是後事的影兒, 那形體却是基督 (西2:17).

耶穌在那一天出生? 從福音的角度是個極不重要的問題. 最重要的訊息是上帝的獨生子確照預言所示, 曾到世上來作我們的救主. 但在追蹤答案的過程中, 可導至我們對聖經有進一步的了解. 這也是研究聖經難題的好處, 滿是理性追求對我來說還是次要. 聖經真是一本窮盡一生研究不盡的書呀!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 Leave a comment

Bridging the Heart and Mind

Tin-chee Lo (盧天賜 Tin-chee Lo; December 20, 2011)

It was said that the longest distance is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Mind. If you think this blog is bent too much on the “head” side, another one which I am going to introduce will lean more toward the “heart” side. Together, we stand in the gap bridging the hearts and the minds for those who are seriously pursuing the Truth. Truth without love becomes obnoxious to the seekers; love without Truth is like standing on the quick sand. It is because Jesus is both the Truth (head) and Love (heart) that makes his name above all other names.

Chunming Lin (林春明) is my close friend, my colleague, and my dear brother of the same church (H0CL.org), I often read his articles which appear on his blog page and am edified. I hope you can be edified too. With coffee in hand, computer on your lap and perhaps Bible on your table, you may enjoy spending few minutes to browse the following link at your leisure.

http://www.hocl.org/blogs/SharingHim2You/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天堂與地獄

By TC Lo 盧天賜 (revised December 13, 2011)

關於天堂, 樂園, 地獄, 陰間, 我們可以有些啟發性的思想:
• 耶穌在十架上對那悔改的犯人說,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 23:43)。”
• 但彼前 3:18b-19 記載, “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 (Note 1) 聽”。從上下文, 我們頗有把握相信耶穌在死後但在復活前曾到監獄 (死人之地) 向失落的灵魂傳道。 (Note 2: 不是傳福音, 乃是宣告得勝 to proclaim as a herald, 就是那 “成了” 的消息。)

既然耶穌死後馬上去樂園, 衪又怎能馬上又去監獄呢? 有一解釋是: 可怕的監獄裏面有一個美麗幸福的房間, 叫樂園, 所以耶穌可以去樂園又同時去地獄。 到耶穌復活升天後, 樂園便搬出來, 移到天上, 稱為天堂 (Note 3)。 所以今天信主的人死了, 他們的靈魂馬上到天堂, 與主同在,待末日身體復活, 然後進入新天新地的永世裏。 樂園搬家, 聽來有點古怪, 但聖經學者, 希伯來文和希胆文專家, Gleason Archer 似乎同意這說法 (Note 4); 認為耶穌到監獄的目的是釋放那些 舊約時代有信心的死者, 然後在第一個復活節的那一天遷移到天堂。 暗示所有舊約時代的人死後都去陰間 (希伯來文的Sheol 或希臘文的 Hades), 亦即彼得所說的監獄,不分善惡。

在極度痛苦中, 十架上的耶穌放聲喊叫,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太27:46). 父神沉默不語, 因為耶穌在前一晚客西馬尼園中巳有答案 (Note 5)。 這個 “離棄” 不代表耶穌在這段時間失去神性, 或失去三位一體中的位格, 衪永遠是神, 否則衪在重要的時刻—-也就是「衪必需是神」的時刻—-又怎能担當我們的罪呢? 所以 “離棄” 的意思是在那段時間裏, 一向與衪和諧協調的父神, 因耶穌身上背負世人的罪的緣故, 不能再和衪站在同一立塲上;但聖父與耶穌之間的父子關係始終從未終斷過。

筆者認為「樂園搬家」是不必要的經文調和方法。 耶穌既無間斷地是神, 而神其中一種屬性是「無所不在」。既是無所不在, 衪便可以同時在樂園和在監獄 (隂間) 了。

耶穌的身體仍在墳墓裡直至第三天身體復活為止, 所以往陰間的耶穌是耶穌的靈魂。 再者, 聖經的啟示是漸進的, 在舊約時代, 天堂和地獄的觀念尚未明晰, 不論義人或惡人死了, 他們所知道的, 就是往墳墓 (死人之地) 那裏去。 所以義人雅各見幼子便雅憫被帶走時, 便說, “那便是你們使我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 (Sheol or Hades) 去了 (創42:38)。” 及至新約, 我們才確實明白義人和惡人所去的地方是不同的: 拉撒路在亞伯拉罕懷裡得安慰, 而財主在陰間受痛苦 (路16:19-31)。

Note 1: 据 “The top 100 questions” by Richard Bewes; page 273 說這靈 spirits 不是指人, 乃是指 supernatural beings。 這是其中一解釋, 別家說法不在此提。
Note 2: 同上。
Note 3: 黄錦祥牧師在MHCCC之證道, “活人的神”; April 6, 2008。
Note 4: “Encyclopedia of Bible Difficulties” by Gleason L. Archer; page 423。
Note 5: ““Now, That’s a Good Question!” by R.C. Sproul; pages 50-51。
Note 6: 我把 “樂園, 天堂” 互用, 但不是新天新地。 又把 “監獄, 陰間, 地獄” 互用, 但不是火湖或天主教的練獄。 還有, 所有上述參考資料都是以 “死後無機會” 作前題. 因為筆者相信這是正確的神學觀。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目”中無神–談談進化論 (英, 中): On evolution

by TC Lo (盧天賜) December 10, 2011 (latest revision, 1/3/12)

The Eye

“…There is no fear of God before his eyes” Psalm 36:1

Michael Behe in his book “Darwin’s Black Box” shows us the irreducible complexity of human cell, which biological evolution cannot explain. Darwin argued that a human eye evolved from simple one, and yet he set aside the essential question of its origin. Behe not only observes Darwin’s avoidance of this question but tackles it by describing the chemical changes that are set in motion to generate sight. From this moment a photon hits the retina to the end result of an imbalance of charge that causes a current to be transmitted down the optic nerve to the brain, resulting in sight, a seri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have taken place that in evolution’s mechanism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hus Behe concluded that the irreducibl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cell reveals that biologically macroevolution is impossible and Darwinism false. (Ref. 1)

You need Enzyme to make gene, you need gene to make cell, and the human eye has 7 million cells. It took one in ten to the power of 40,000 chance to evolve into an enzyme. Do you know what is “ten to the power of 40 thousand”? It is the number of atoms in the known universe.

In his book–Origin of Species, chapter 6–Difficulties of the Theory, a section– Organs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Complication, Darwin said in his own words:

“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 (Ref. 2)

Irreducibly Complex System
There’s evidence for design in molecular machines that defy explanation by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 These integrative, complex systems in biological organisms—which microbiologist Michael Behe calls “irreducibly Complex”—include signal transduction circuits, sophisticated motors, and all kind of biological circuitry.
You see, these biological machines need all of their various parts in order to function. But how could you ever build such a system by Darwinian process of natural selection acting on random variations? Natural selection only preserves things that perform a function—in other words, which help the organism surviv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at’s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The problem with irreducibly complex systems is that they perform no function until all the parts are present and working together in close coordination with one another. So natural selection cannot help you build such systems; it can only preserve them once they’ve been built. And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for evolution to take such a huge leap by mere chance to create the whole system at once.
Of course, this forces the question: how did the biochemical machine arise? Behe says maybe these biological systems look designed because they really were designed. After all, whenever we see irreducibly complex systems and we know how they arose, invariably a designer was the cause. (Ref. 3; p.79)

Mousetrap
Holding a mousetrap and you can see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parts for yourself.
1. First, there is a flat wooden platform to which the other parts are attached.
2. Second, there’s a metal hammer, which does the job of crushing the mouse.
3. Third, there’s a spring with extended ends to press against the platform and the hammer when the trap is charged.
4. Fourth, there’s a catch that releases when a mouse applies a slight bit of pressure. And,
5. Fifth, there’s a metal bar that connects to the catch and holds the hammer back when the trap is charged.
Now, if you take away any of these parts—the spring or the holding bar or whatever—then it’s not like a mousetrap becomes half as efficient as it used to be or it only catches half as many mice. Instead, it doesn’t catch any mice. It is broken. It doesn’t work at all. You don’t just need to have these five parts, but they also have to be matched to each other and have the right spatial relationship to each other. An intelligent agent put these parts in the right place.

But in the cell, who tells the parts where they should go? Who put the parts in the right places? Nobody—they have to do it on their own. You have to have the information resident in the system to tell the components to get together in the right orientation, otherwise it’s useless.

We just use the mousetrap to illustrate how irreducibly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defy a Darwinian explanation. Evolution can’t produce an irreducibly complex biological machine suddenly, all at once, because it’s much too complicate. The odds against that would be prohibitive. And you can’t produce it directly by numerous, successive, slight modifications of a precursor system, because any precursor system would be missing a part and consequently couldn’t function. There would be no reason for it to exist. And natural selection chooses systems that are already working.

If the creation of a simple mousetrap requires intelligent design, then we have to ask, “What about finely tuned machines of the cellular world? If evolution can’t adequately explain them, then scientists should be free to consider other alternatives. (Ref. 3; pp.197-199)

Michael Behe develops this approach in his book Darwin’s Black Box. He quotes Darwin, “If it could be demonstrated that any complex organ existed which could not possibly have been formed by numerous, successive, slight modifications, my theory would absolutely break down.” (Ref. 5). I can understand, because in Darwin’s time, people thought the one-cell organism was rather simple and “What would Darwin think today?” is a good question?

Philosophical Pre-commitment

Though Darwin was an intelligent man, if he had already pre-committed to the denial of the existence of a Creator and yet felt the need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life in scientific framework, what else could his choice have been? He had to say that life must start from some very simple things and gradually build itself up to its present complexity against all odds. Because God was pre-supposedly not there, the building up process had to be a random walk. This unguided random process must take time—very long time—because chances were sometimes it went up and sometimes it went down. This is the core of Darwinian evolution. To ensure it had more going up than going down, he had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election”. So far so good! But there are questions demanding answers:
• Darwin tried to explain life entirely by naturalistic framework in order to avoid supernatural possibility, but he based his explanation on a non-scientific premise—“God is not needed”—which cannot be proven scientifically. So how scientific was his scientific theory right at the starting point?
• Where was that “some very simple things”— which starts the evolution process—coming from? Darwin offered no explanation on the issue of origin (the first cause).
• The random walk turns out not being totally random. It had to be biased to favor the upward movement. Darwin called it “natural selection”. The problem is what causes the favoritism of the going upward (evolution) over the going down (devolution) movement? More fundamentally, how does the blind nature know what is up and what is down? The blindness of the process wouldn’t know that, would it?
• Who is “nature”? Instead of saying “natural selection”, I can equally say “God’s selection”? Why one way of saying is acceptable while the other way is not?
• Had Darwin known that a strand of DNA contains 3 billion bits of information in the cell; would he still propose the theory evolution?
• Do we agree that behind any information (the codes, or the computer programs), there must exist a mind?

Final Comment
I, to some degree, do agree on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hen I first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 almost immediately discovered that those who spoke English well and knew how to drive survived the new environment better. I called it “adaptive variation.” If you really wanted me to use revolution terms, I would say, “I believe in microevolution.” The funny thing is: few hours before the 2004 Indonesian tsunami, the low level animals fled to the jungle and survived while the high level human beings perished by a great number.

As to the macroevolution (monkeys became men), I disagreed due to lack of evidence. In fact, all the evidences cited in the literatures espousing evolution were evidences of adaptation. We have not yet seen a single cogent evidence for macroevolution (Ref. 4).

Monkeys evolved into men as claimed by evolution; it follows that men could also possibly be reverted back to monkey because evolution is a random walk: it could go up but it could go down also; it was the natural selection that ensured that going up was more than going down but nevertheless it could go down, i.e., devolution. We found no cogent evidence in either case.

Closing words: Arguing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God is not due to the lack of evidences but the suppression of evidences. So this to me, is a moral issue rather than intellectual issue.

References:
1. “The Real Face of Atheism” by Ravi Zacharias; page 39.
2. “遊子吟” by里程; page 226.
3. “The Case For a Creator” by Lee Strobel.
4. The “Piltdown Man” is a famous hoax consisting of fragments of a skull and jawbone collected in 1912 from a gravel pit at Piltdown, a village near Uckfield, East Sussex, in England. The fragments were thought by many experts of the day to be the fossilized skull fragments of a hitherto unknown form of early human. The Latin name Eoanthropus dawsoni (“Dawson’s dawn-man原始人”, after the collector Charles Dawson) was given to the specim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imen remained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until it was exposed in 1953 (40 years later) as a forgery, consisting of the lower jawbone of an orangutan ( 猩猩) that had been deliberately combined with the skull of a fully developed, modern man. (extracted from Google search)

5. “Is Your Church Ready?” edited by Ravi Zacharias and Norman Geisler; p.140.

 

中譯: 高玪 (12/27/11)

眼睛

米高·贝河在他的《达尔文的黑盒子》这本书里向我们展示了人体细胞「 无可简化的复杂性」,这是用生物进化论无法解释的。达尔文认为一个人的眼睛是由简到繁演变而来,但是对于演变的起始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只字未提。贝河不仅注意到达尔文对这个问题的有意迴避,而且还从视觉产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来挑战进化论:当光子击中视网膜底部,引起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电流,电流通过视觉神经传送到大脑,因而产生视觉。这样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根本无法从进化论的机制来解释。因此贝河得出结论,由於人体细胞的「无可简化的复杂性」,生物意义上的宏观进化不可能发生,因而进化论是错的。(参1)

你可以由酶组成基因,由基因组成细胞,而人的眼睛由七百万个细胞组成。进化产生酶的机率是十的四万次方分之一。你知道“十的四万次方”有多大吗?它是这个已知宇宙中所有原子的总和。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第六章“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和异议”中,有一节叫“完善且复杂的器官”,达尔文写道:“眼睛有调节焦距、允许不同采光量和纠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无与伦比的设计。我坦白地承认,认为眼睛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假设似乎是最荒谬可笑的。”(参2)

无可简化的复杂系统

在设计分子机器中,有足够证据来挑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器官中错综复杂的系统,米高·贝河称之为“无可简化的复杂系统”, 它们是由信号传导线路、精密的马达和各种生物回路构成。可见,这些生物机器需要每个部件都发挥作用才能运作。这样的系统怎么可能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随机组合而成呢?自然选择只能把这些有功能的东西保存下来,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器官存留到下一代。那就是“适者生存”。

无可简化的复杂系统无法发挥功用,除非每个部件都出现,而且大家相互密切协调地工作。所以自然选择过程不能帮你建造这样的系统,只能在它们建好后把它们保存下来。几乎不可能由进化随机偶然地产生巨大的飞跃、一下子生成这样的系统。

大家不禁要问:那么这些生物机器是怎样形成的呢?贝河说:这些生物机器看上去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或许正是因为它们确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复杂的生物机器并且知道它们怎样形成,我们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设计者才是它们的第一因。(参3,79页)

捕鼠器

手里拿着捕鼠器,你就可以了解各个部件是怎样互相依赖的。

1. 首先,一块木板把所有的其他部件连接在一起。

2. 其次,一个金属小锤头用来把老鼠打死。

3. 第三,一个弹簧,当捕鼠器设置好后, 弹簧的两端分别用劲儿拉住木板和小锤子。

4. 第四,一个触发器,只要老鼠稍微一碰就打开。

5. 第五,一个金属杆,但当捕鼠器设置好时,它用来向后拉住小锤子。

如果你拿走任何部件,无论是弹簧或是金属杆或是其它什么部件,并不是这个捕鼠器变得效率减半,或者说只能逮着半数的老鼠了;而是它不可能逮着任何老鼠,它坏了,它根本没法发挥功用了。而且仅仅有这五个部件是不行的,他们必须互相匹配、互相关联。只有智能才能把它们放在正确的地方,把捕鼠器设置好。

那么,对于一个细胞来说,谁来告诉每个部件该去哪里,谁让部件各就其位呢?没有人–它们必须自己来做。这个系统中必须有内住信息来告诉每个部件该放在哪里、该怎样摆置,否则这个系统就百无一用了。

我们用捕鼠器说明了无可简化的生物复杂系统是怎样挑战了达尔文的学说。进化过程不可能突然一下子就生成这些无可简化的生物复杂系统,因为它太复杂了,生成的它的可能性就像大海捞针。并且,你也不可能用逐渐完善的方法,多次渐进地改进初级体来产生它。因为初级体部件不全,不能发挥功用,它们不可能生存下来,自然选择只会选择那些有功用的系统。

如果一个简单的捕鼠器都需要智能设计,那么我们不禁会问:“那些调置精良的细胞界的机器又如何呢?如果进化论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科学家就应该有自由考虑别的解释。(参3;197-199页)

哲学的预先承诺

尽管达尔文很聪明,但是如果他预先否定神的存在,并且还想在科学的框架下解释生命的起源,那么他还有什么选择呢?他必须说,尽管几率微小,生命是从很简单微小的东西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复杂系统。因为已经预先假设神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演变的过程只能是随机的;这个没有主导的随机过程必须很长–非常长–因为往往有进退起伏。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所在。为确保进化大于退化,他必须引进“自然选择”的概念。这些看起来还行,但是有些问题仍然有待回答:

 

  • ·
    达尔文试图用纯自然来解释生命,避免任何超自然的可能性;但是他的解释是建立在“不需要神”这个非科学的前提下,这个前提不可能用科学来证明。那么他的“科学理论”从起始就有多么科学呢?
  • ·
    在进化的起始,那些“非常简单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达尔文没有解释他们的起源。
  • ·
    随机过程其实并未完全随机,它必须倾向于进化。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那么是什么导致进化过程多于退化过程?更基本的问题:盲目的自然界怎样知道什么是进化、什么是退化?盲目的过程不应该知道这些,对不对?
  • ·
    “自然”是谁?你可以说“自然选择”, 是否我也可以同样说“神选择”?为什么一种说法是可接受的而另一种就不可接受?
  • ·
    如果达尔文当时知道在一个细胞中,一个DNA链包含30亿比特的信息;那么他仍然会提出进化论吗?
  • ·
    我们是否都同意在任何信息(密码,或计算机程序)的后面都有一个设计者?

最后的评论:

我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适者生存”。当我刚来美国时,我马上发现英文说得好和会开车的人在新环境中生活得比较好。我称之为“适应性变异”。如果你一定要我用进化论的词汇,我会说“我相信微进化”。有趣的是:在2004年印尼海啸中,在海啸發生前數小時, 低等动物跑到森林里躲过一劫,而高等动物的人类却死伤无数。

至于宏观进化(猴子变成人),因为缺乏证据,我无法赞同。事实上,在所有支持进化论的文献中所引用的证据都是适应性的变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宏观进化证据。(参4)

再者, 進化論如真實. 人变回猴子的可能性是應該存在的. 因為進化論說, “進多過退”, 並無說 “有進無退”. 如果只有進而無退, 為何要需要那麼長時間呢? 我們不但看不到有說服力的進化證據, 也看不到有說服力的退化證據.

结语:

对于神是否存在的讨论并不是缺乏证据,而是证据遭到压制。我认为这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参考文献:

1.《无神论的真实面目》39页。作者:拉维·撒迦利亚

2.《游子吟》226页。作者:里程

3.《造物主论据》。作者:李·史博特

4. 皮尔当”人是一个著名的骗局。1912年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尤克菲城附近的村庄皮尔当的砾石坑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类颅骨与下颚骨碎片。这些碎片被当时的专家宣称为某种前所未见的早期人类遗骸化石。该样品被赋予拉丁名
Eoanthropus dawsoni ,即“道森的原始人”,是由它的收藏者查尔斯·道森命名的。之后,这些样本的重要性成为考古学界的争论主题,并持续到1953年(40年后)才发现它们其实是赝品。它们是由一只猩猩的下颚骨和一颗完全发育的现代人的颅骨拼凑而成。(摘录自谷歌搜索)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兩座山的對比

By TC Lo 盧天賜 (December 5, 2011)

在探索宗教的要素過程中, 呈現出一個著名且受歡迎的 “山的類比 mountain analogy.” 在這類比中, 我們看到一幅圖畫: 神在山頂上, 人類在山脚下. 歷世歷代的宗教故事只不過是描述人如何從山的底基往上爬, 一直爬到山峯, 人在那裏就可以與神交通, 人在那裏就可以與神和好. 這座山有很多條路. 有些路是非常直接的. 有些路是迂迴曲折地繞着山的各處而往上行的, 但每一條路都能到達山頂. 因此, 擁護這個類比的人都認為所有宗教的道路, 雖然各有不同, 但最終都能達到同一地點.

這個類比的問題在那裡呢? 我想這個類比的背後, 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假設—-所有宗教基本上是相同, 只是面表上相異而矣. 這是大錯特錯的假設. 這個假設引伸出來的結論—“所有宗教的神都是一樣, 只是稱呼不同” –也是大錯特錯的.

然而我們所相信的是: 所有宗教基本上是相異; 只是表面上有相似的形式. 讓我們觀看三個有代表性的宗教:

• 佛教 (Buddhism) 否定個人的神 (a personal God) 的存在, 而基督教肯定個人的神的存在, 且人與神是可以建立個人的關係的. 存在與不存在怎麽可能在同時並在同一個意義上都是對呢? 所以, 佛教與基督教不可說是基本上相同, 只是表面上有差異而矣. 再者, 佛教本非宗教, 只是由它衍生出來的民間宗教才是宗教. 嚴格來說, 佛教應被稱為佛學, 是一種人悟出來的人生哲學.
• 正統的猶太教 (orthodox Judaism) 否定死後有生命, 而基督教肯定死後有生命. 两者怎可能同等皆對? 猶太教相信耶和華是神. 基督教說如果你不認識聖子, 連聖父耶和華神你都不可能認識了. 有人說猶太教相信的耶和華, 就是基督教所信的聖父, 顯然不對. 所以, 猶太教與基督教不可說是基本上相信同一位神, 只是表面上有差異而矣.
• 傳統的回教 (Classical Islam) 相信 阿拉 (真主) 是神. 基督教說如果你不認識聖子, 連聖父耶和華神你都不可能認識了. 所以回教的真主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或聖父. 再者, 回教的教義認為謀殺 “非回教徒 (Infidels)” 是合法的, 是合倫理的. 但基督教的倫理是愛仇敵, 為仇敵禱告. 我們怎可能說两者都對呢? 所以, 回教與基督教不可能說是基本上相同, 只是表面上有差異.

人們若要維持 “你好, 我好, 大家好” 的理想人際關系, 便要提倡所有宗教都同等有效, 那麼只有两條路可行:
1. 不談它們之間的矛盾而逃進無理性的領域裡去, 社會上流行的口語是 “Let’s not talk about religions nor politics” —或—
2. 把它們矛盾的地方降到無足輕重的枝節層面上—- 這就牽涉到簡化論 (reductionism) 的系统的過程.

簡化論就是把每一個宗教的信徒所視為重要的元素剝去, 最後便簡化到把所有宗教降到最底的共同點上. 其目的是維持 “和平”. 其代價是 “不顧真理”. 但這種和平是假的, 是屬肉體的. 先知耶利米說, “他們 (指假先知) 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 說: 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Jer.8:11)

上段取材于: “Reason to Believe” by R.C. Sproul; pages 38-40.

或許另一個 “山的類比” 較為合理. 在這座山上並沒有人人必能找到的神, 而是一群神學家. 其意是: 人類所有的知識 (哲學, 科學, 文學, 藝術…) 的極限 (山頂) 必涉及超自然的 (屬靈的, 形而上學的) 層面. 宗教就不用說了. 你可能巳大致同意這個說法, 但你會問, “難道科學的極限是神學嗎?”
喇威.撒迦利亞 (Ravi K. Zacharias) 博士自述了一次有趣的經歷, 他說:

[有一次我與學者們一同吃晚飯, 他們大部份是科學家. 當我們轉向 “自然” 與 “超自然” 的話題時, 衝突來了, 議論紛紛是所預料的. 我說, “不如我們從最基本的起步點 (starting point) 談起吧!
• 科學的起步點是 “唯獨自然 nature alone”;
• 超自然主義 (supernaturalism) 的起步點是 “唯獨上帝”, 只有上帝才能充份 解釋宇宙之源.”
大家都同意 (fairly well grant) 這種說法. 真好! 我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共同點了.”
我追問下去, “科學家對 (大爆炸 Cosmic Big Bang) 前的奇點 (singularity) 的定義是否認為在這奇點內所有物理學定律都完全不適用?” 答案是: “一點沒有錯.” 我回答道, “那麽, 嚴密地說, 科學的起步點也不符合科學了.”]

學者們鴉雀無聲, 他們的思想匆匆 地找可逃的答案, 但却找不到. 可見 “科學真的完全符合科學嗎 How Scientific Is Science?” 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上段取材于: “Jesus Among Other Gods, Youth Edition” by Ravi Zacharias and Kevin Johnson; page 57.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Little by Little

Scripture reading: Ezekiel 47:1-5
Shared by: TC Lo

Eze 47:1 The man brought me back to the entrance of the temple, and I saw water coming out from under the threshold of the temple toward the east (for the temple faced east). The water was coming down from under the south side of the temple, south of the altar.
Eze 47:2 He then brought me out through the north gate and led me around the outside to the outer gate facing east, and the water was flowing from the south side.
Eze 47:3 As the man went eastward with a measuring line in his hand, he measured off a thousand cubits and then led me through water that was ankle-deep.
Eze 47:4 He measured off another thousand cubits and led me through water that was knee-deep. He measured off another thousand and led me through water that was up to the waist.
Eze 47:5 He measured off another thousand, but now it was a river that I could not cross, because the water had risen and was deep enough to swim in–a river that no one could cross.

Spiritual growth is a steady step-by-step process—starting with ankle-deep, then knee-deep, then body-deep. God said to the Israelites, “Little by little I will drive them out before you, until you have increased enough to take possession of the land. (Exodus 23:30).” God’s process for His people to possess the land was conditioned upon their readiness, and He would not lead them beyond it. Readiness qualifies a person for the task. God had said He would not drive out the inhabitants “in a single year” because this would exceed Israel’s readiness capability. Possessing the land would be a developing process—“little by little”—over time.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急功近利) simply doesn’t work and lead to failure.
• We want results without effort.
• We want a lifestyle, but we don’t really know what life is about.
• We want success without having to pay the price to get there.
• We want straight A’s (考100分), but we don’t want to study.
• We want blessed marriage, but we don’t want the effort and communication that it takes.
By perseverance, they say, the snail reached the ark. Walt Disney, for example, went bankrupt prior to the success of Disney World and Epcot. Christian business man Jack E. Shaw in his book “Little by Little” gave us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for spiritual progress:
• Don’t give up.
• Pay attention to details.
• Pay the price.
• Don’t shortcut.
• Don’t circumvent.
• Be thorough.

If you think your church is not growing, it is because she is not ready. If she is ready, she must grow. Let us build us up with a steadfast and sure-footed process and let the Holy Spirit set our pace.

Related commentary on Ezekiel 4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zUjn3W21XA&feature=related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四活物

Scripture of the date: 以西結 10:14
Date: November 4. 2011
Shared by: TC Lo (盧天賜. 11/16/2011)

Eze 10:14 基路伯各有四臉:第一是基路伯的臉,第二是人的臉,第三是獅子的臉,第四是鷹的臉。

Eze 1:10 至於 (四個活物的) 臉的形像:前面各有人的臉,右面各有獅子的臉,左面各有牛的臉,後面各有鷹的臉。

比較這两節聖經, 基路伯 (天使) 的臉就是牛的臉; 牛是為人效力的. 而天使是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 (來1:14).

滕近輝指出 (Ref.): 耶穌的形象正是四活物的屬靈形象. 四活物的四個面, 正是四福音所表達的耶穌四個面:
• 馬太福音表現耶穌基督的獅面—君王;
• 馬可福音表現耶穌基督的牛面—僕人;
• 路加福音表現耶穌基督的人面—智慧;
• 約翰福音表現耶穌基督的鷹面—神性.

耶穌基督是猶大支派的獅子, 又是被殺的羔羊, 這兩個形象合在一起, 就是救恩的奧祕. 基督得勝的能力是因為祂被殺才擁有的, 羔羊被殺, 就是獅子得勝能力的來源, 我們的君王耶穌來到世間作僕人,恰是由於祂成為被殺的羔羊, 祂的能力由軟弱而來. 主被殺後, 又從死裏復活, 以大能顯明祂是神的兒子。

耶穌基督的四個形象,也可以成為我們勝過撤但的祕决:
我們應以
• 獅子的勇敢面對強敵;
• 牛的忍耐與紮實去遵行上帝的旨意;
• 完美人性的屬靈智慧去洞察撤但的詭計;
• 鷹的屬天生活去支取從上頭來的能力,制勝仇敵。

從舊約以西結書的四個活物,指向新約的基督,我想這算是解經原則中的 “漸啟明” 的應用吧! (Note)

Note: 在 [解經有路] 一書中, 作者陸蘇河指出最有基礎性的釋經六大原則:
 上下文, 體裁, 背景, [跟聖經的歷史性和文學性有關]
 漸啟明, 一貫, 要清. [跟聖經的神學性有關]
Ref. “金輝歲月” 滕近輝牧師八秩榮壽紀念 (冊). Pages 6 and 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從神的名字去認識神 (Knowing God from His Names)

By TC Lo 盧天賜 (October 24, 2011. Latest revision 11/13/2011)

(English version at bottom)

在舊約中, 三個主要名字是用在神的本身 (Ref. 1):

• 首先是耶和華 “Jehovah” 或 “Yahweh”— 此名單指真神. 首次出現在 (創2:4 as LORD), 是與創造有關, 其意在 (出3:13-14) 定義為 “I am that I am” 即自存 (self-existent), 永恆的上帝 (eternal God).

• 其次是一個通用的名字 “elohim”; 此名可用在真神或異教徒 (heathen world) 之神. 聖經首次出現於 (創1:1). 此名的意義曾有爭議 (has been debated), 但總是包括 “強者 (strong one)” 和 “被敬畏 (feared or reverenced)” 等理念. 它是複數型, 似乎指三位一體 (Trinity), 然而亦可指三位一體中的單數個別位格.

• 第三個名字是舊的用的 adonai, 其一般意思是 “主人 master” 或 “lord”. 可用於神 (LORD, 創15:2), 強調祂是我們的主宰, 或用於人作為僕人向主人的稱呼 (lord). 在 (創15:2) 中, 它是常與 elohim 連用之一例 (NIV: Sovereign LORD).

在舊約中還有很多把上述三名字連用 (combination of) 的名字; 最常見是: Jehovah-Elohim, Adonai-Elohim. 此外還有很多複名 (compounds):
• Jehovah-jireh (耶和華以勒 the LORD will provide) — 創22:14.
• Jehovah-rapha (耶和華是醫治你的 the LORD who healeth” ) — 出15:26.
• Jehovah-nissi (耶和華尼西 the LORD my banner) — 出17:15.
• Jehovah-shalom (耶和華沙龍 the LORD our peace) — 士6:24.
• Jehovah-tsidkenu (耶和華我們的義the LORD our righteousness) — 耶23:6
• Jehovah-shammah (耶和華的所在 the LORD is there) — 結48:35.

請注意, 這些名字都跟人的需要有關. 當人缺乏時, 有誰不需要神的供應? 當人患病時, 有誰不需要神的醫治? 當人失敗時, 有誰不需要得勝的力量? 當人不安時, 有誰不需要神的平安? 當人受冤枉時, 有誰不需要公義? 當人孤單時, 有誰不需要神的同在? 可見從神的名字, 可知祂是顧念我們的神. 祂是我們個人的神 (the Personal God). 誰說舊約的神是只有嚴厲而無慈愛呢?

新約中神的名號 (titles) 有: 聖父, 聖子, 聖靈; 舊約中也有, 但少用. 耶穌的名字則更多了.

在英譯聖經中, 我們看到LORD與 Lord來表達舊約神的名字 (Ref.2). 例: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 (Lord) 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 (賽6:1). 此處 Lord 的頭一個字母是大寫的, 其餘是小寫字體. 這與下文全部大寫的 LORD (第 3節—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 (LORD),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形成對比. 這不是英文翻譯者隨便的喜好, 或文學上同義字的變化互用. 上帝的啟示是很嚴緊的.

Lord—-希伯來文聖經是 Adonai, 意即 “Sovereign One最高統治者.” 事實上此字是舊約保留對神至高無上的頭銜 (好似現代人的 Mr. 或 Mrs. 或 Dr. 等尊敬稱呼).

LORD—-希伯來文聖經是 Yahweh, 就是神自己在燃燒的灌木叢中向摩西揭示的名字 (出3). 這是一個說不出的和不應說出的的名字, 為防止以色列人在生活中無意褻瀆聖名之策畧. 按慣例, 它是用四個子音—-YHWH或JHVH—-呈現的. 因此它被稱為 sacred tetragrammaton—-不能發音的四字母組。两字同在一節經文中有別之例:

• 詩(8:1), “耶和華我們的主啊 (O LORD, our Lord),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
• 詩(110:1), “耶和華對我主說 (The LORD says to my Lord):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還有, 在出埈及記第三章, 神向摩西啟示衪的名字為 “I AM WHO I AM 自有永有.” 這個名字與LORD同義; 比對下面两節靠近的經文便不證自明了:

• I AM has sent me (指Moses) to you. (出3:14)
• The LORD has sent me to you. (出3:16)

嚴格地說,  “I AM WHO I AM 自有永有” 並非神的名字, 乃是對 “耶和華” 此名的解釋. 在創世記中, 亞伯拉罕對主耶和華說, “主耶和華啊, 我既無子, 祢還賜我甚麽呢?” (創15:2a). 可見亞伯拉罕知道耶和華這名字. 但到了出埃及記, 神對摩西說, “我從前向亞伯拉罕, 以撒, 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 至於我名耶和華, 他們未曾知道.” (出6:3). 亞伯拉罕明明知道, 為甚麽神說他未曾知道呢? 所以 “未曾知道” 是指 “未曾知道這名字的意義.” 出埃及記6章3節記載, 當摩西問神 “叫什麼 (mah) 名字” 時, 神回答說: “我是自有永有的.” 這回答是關於 “名字的意義”, 而不是回答 “是什麼名字” 因為 “我是自有永有的” 是 “耶和華” 名字的意義, 這也顯示原文的 “什麼 (mah)” 含意比我們的認識的廣. (Ref.3)

To Know God from His Names

(T.C. Lo; 01/06/14)

In the Old Testament,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names applied to God Himself. (Ref. 1)

  1. The first one is “Jehovah” or “Yahweh”—this name refers to the true God.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the Bible is in Genesis 2:4 as LORD; it is related to creation. Its meaning is revealed in Exodus 3:13-14 as “I am that I am” which means being self-existent, an attribute of the eternal God.
  2. The second name is the common term “elohim”. This term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heathen gods.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the Bible is in Genesis 1:1. The meaning of this name has been debated; it includes the ideas of “strong one” and “feared or reverenced one”. It’s a plural noun which may signify the Trinity. But it can also be used on any one of the three godheads.
  3. The third name is “adonai” whose general meaning is “master” or “lord”. It can be used to address God (e.g., LORD, Genesis 15:2), or it can be used by a servant to address his master. In Genesis 15:2, adonai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elohim to mean “Sovereign LORD”.

In addition, the Old Testament employs compounds to describe God. The common ones are:  Jehovah-Elohim and Adonai-Elohim. There are more:

  • Jehovah-jireh (the LORD will provide) — Genesis 22:14.
  • Jehovah-rapha (the LORD who healeth”) — Exodus 15:26.
  • Jehovah-nissi (the LORD my banner) — Exodus 17:15.
  • Jehovah-shalom (the LORD our peace) — Judges 6:24.
  • Jehovah-tsidkenu (the LORD our righteousness) — Jeremiah 23:6.
  • Jehovah-shammah (the LORD is there) — Ezekiel 48:35.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se compound names are related to human needs. When we are in destitute, we need God to provide. When we are sick, we wish God may heal. When we are defeated, we need God’s help to triumph. When we are restless, we need God’s peace. When are unjustifiably oppress, we need God’s justice. When we are lonely, God is there to accompany. In short, the God of the Bible is a “Personal God”; he is a just God as well as a merciful God.

In the New Testament, God has many titles: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The name of the Son is Jesus which means “He shall deliver His people from their sins”. Jesus has numerous other names: The Son of man, the Rock, the Son of God, the Word, the Way, etc.

In the English translated Bibles, we see LORD and Lord are carefully used (Ref. 2) Examples:

  • Isa 6:1     In the year that King Uzziah died, I saw the Lord seated on a throne, high and exalted, and the train of his robe filled the temple.
  • Isa 6:3     And they were calling to one another: “Holy, holy, holy is the LORD Almighty; the whole earth is full of his glory.”

Lord—Hebrew “Adonai” is actually a title (like Mr., Mrs., or Dr. etc.) meaning “Sovereign One”.  Another example for Jesus Christ is: Jesus is the name, Christ is the title.

LORD—Hebrew “Yahweh” is the name that God revealed to Moses from the burning bush as recorded in Exodus 3. The Hebrews view God is too holy for men to say his name, so they came up with four unpronounceable expressions—YHWH or JHVH—which is called “sacred tetragrammaton”.

There are instances in which both LORD and Lord can be found in the same verse. Example:

  • Ps 8:1      O LORD, our Lord, how majestic is your name in all the earth! You have set your glory above the heavens.
  • Ps 110:1  The LORD says to my Lord: “Sit at my right hand until I make your enemies a footstool for your feet.”

Furthermore, in Exodus Chapter 3, God revealed to Moses His name as “I AM WHO I AM.”

Moses said to God, “Suppose I go to the Israelites and say to them, `The God of your fathers has sent me to you,’ and they ask me, `What is his name?’ Then what shall I tell them?”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This is what you are to say to the Israelites: `I AM has sent me to you.’ “(Exodus 3:13-14)

This name is synonymous to the English name LORD.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following two verses provides clarification:

  • I AM has sent me (指Moses) to you. (Exodus 3:14)
  • The LORD has sent me to you. (Exodus 3:16)

So, “I AM” = “The LORD”.

Strictly speaking, the term “I AM WHO I AM” is not the name of God, but an interpretation of what His name means. In Genesis Abraham said to God, “O Sovereign LORD, what can you give me since I remain childless?” (Genesis 15:2a). From this, it is clear that Abraham did know God’s name. But when it comes to Exodus, God said to Moses, “I am the LORD. I appeared to Abraham, to Isaac and to Jacob as God Almighty, but by my name the LORD I did not make myself known to them” (Exodus 6:3). Why did God say “Abraham, I did not make myself known to you”? What God really said was “I did not make the meaning of my name known to you.”  When Moses asked God “What is (mah) your name?” in Exodus 3:13, God replied, “I AM WHO I AM” is the meaning of my name. So the “mah=what is” has broader significance than we ordinarily perceived. (Ref. 3)

References:

  1. “Major Bible Themes” by Lewis Sperry Chafer; pp.41-42.
  2. “The Holiness of God” by RC Sproul; pages 26-27.
  3. “解經有路” by 陸蘇河; pp.188-189.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無神論的世界觀對歷史的影响

By TC Lo 盧天賜 (October 19, 2011)

進化論建立在 “宇宙只不過是由物質組成” 的宣告. 它所持的看法是: 物質, 時間, 和機會. 在過去160年, 它成為無神論增長的促成因素. 在達爾文之先, 無神論者的數目少之又少. 但正如無神論者 Richard Dawkins 所表達, “欲成為理性上滿足的 (intellectually fulfilled) 無神論者, 達爾文巳把它變成可能的事了.” 可惜, 達爾文所作的甚於給無神論者拒絕神的藉口. 他的見解巳從科學跳到人類努力中的幾乎每一個其它舞臺. 進化論終究不只是科學理論, 它是一種完全以排除上帝來了解生命中的一切的世界觀. 其影響視若無睹, 因而成為今天不少社會問題的根源 (Ref.1):
• 這進化論的世界觀久巳在支配法律. 它導致法庭放棄西乃山所定的原則而以適應於以逐步發展的社會標準為中心的立法標準 (legal standard) 取而代之—-這念頭允許法官找到新的權利如墮胎權和從事同性戀及雞姦等性行為.
• 進化論導致致命的後果. 適者生存的意念導致優生學 (eugenics) 和種族屠殺 (genocide). 希特勒 (1889-1945) 定意製造超給人種 (super race), 其結果是六百萬猶太人喪命. 美國高等法院於1927年以8對1 的幅度給維吉尼亞州政府許可令給一位被認為是弱智的年輕婦人 Carrie Buck 施行強迫絕育, 使美國優生學運動 (達爾文主義的支族) 晉升一步. 法官 Justice Oliver Wendell Holmes 說, “三代都是低能者, 受够了.” 他認為這決定是合理, 它至少可免社會 “被無能力者所淹沒.” 這位進化論法官寫道, “強迫絕育對世界是好的. 因它強於等待把那些日後會犯法的退化後裔處死, 或讓他們因低能而餓死, 社會是可以防止那些明顯不健全的份子綿延下去.”
• 達爾文的理論供給種族歧視一個基本的理由—-就是在進化的尺度上, 有些群類比其它群類更先進. 這就供給國際家庭計劃協會 (Interna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Association—-IPPA) 創辦人 Margaret Sanger 一個理智的基礎來支持她的運動—-從人類中除掉 “人種野草 human weed” 使超級血統 (super stock) 在社會上佔上風. 總統 Obama 一直支持所謂 “自由選擇法案 Freedom of Choice Act (FOCA)”, 此案推翻所有限制墮胎的規條.
• 進化論剝奪人的意義. 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不朽的受造生命, 乃是照神的形象所造. 但今天學校所傳授的是人是無目的的, 機會 (不是神) 支配一切. 據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的數字, 在15 至24歲間的青年人, 自殺是第三個最大死亡原因—-生命的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在此表達出來.
達爾文的觀點大致上巳被遺傳學科學家們所摒棄. 因它與事實不相稱. 可惜成千上萬的人仍然盲目地相信進化論而不接受神創造宇宙的真理. 他們以為若不接受進化論就會被人認為是沒有學術水準或無知.
在社會行為的上層, 便是哲學思想. 它直接地主導人類歷史的方向. 被稱為偉大三重唱 (the great trio) 的三位德國哲學家, 他們用極豐富的想像力, 提供了對十九世紀人類行為的解釋 (Ref. 2):
• 馬克斯 (Marx) 描述一個巳經濟利益為中央動力的世界. 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建立在馬克斯教條下的共產主義國家正在搖晃不穩. 這個痛苦失敗的實驗只留下一個充滿折磨, 謀殺, 集體屠殺, 腐壞, 背叛無辜的悲慘的歷史.
• 佛洛伊德 (Freud) 認為主要推動民眾的力量是屬於性慾的. 他假設宗教—-被認為是古老刺激民眾的推動力—-是空想的產物, 而且一直都會是如此. 佛洛伊德在心理學界巳失去被崇敬的地位. 他的理論被新一代的理論家視為過時. 很可惜, 要消除他的性革命運動—邪化神賜人類最偉大的禮物—所帶來的惡果巳為時太晚了.
• 尼采 (Nietzsche) 視上帝是人類思想中的發明品. 尼采在 1886 年寫道, ‘近代的最巨大事件—-“上帝死了”, 就是相信聖經中的神是站不得住腳的. 這思想開始在歐洲大陸上首次投下陰影. 使宗教力量由衰退至瓦解, 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真空. 近代史的大部份都是論及這個真空是如何被填補的. 尼采意識到最大可能性的填補候選人就是他所謂的 “Will to Power” 即 “人之求生及爭取權力的驅策力.” 尼采的理論導致被稱為世俗宗教的人本主義, 把人提升到神的地位. 尼采在世的末幾年住在神經病院終其一生.
這些以人為本的哲學, 不但沒有解决人類問題, 反而投下了一個有破壞性的陰影, 波及到今天.  讓我再把他們的哲學思想更簡化地寫成一句話, 使讀者得其要領:
• 馬克斯: 經濟 (錢) 是人類問題的答案.
• 佛洛伊德: 性慾 (色) 是人類心理問題的根源.
• 尼采: (權)力的意志是解决人類問題的方法.
你看, 這三個哲學思想, 與聖經對罪的看法, 不謀而合. 聖經說罪 “就像肉體的情慾 (色),眼目的情慾 (錢),並今生的驕傲 (權),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 (約一2:16).
英國的 Sir Richard Gregory (Ref.3) 把西方的基督教的衰弱, 漸漸地走向科學主義與無神論, 有一句引人入勝的一話, 說: “我的祖父時代, 他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 到了我們父親的時代, 我父親傳社會主義; 到了我的這個時代, 我所傳播的是社會主義與無神論.” 這一段話, 多多少少反映近两世紀來, 西方文化與社會的脫變與衰敗! (Ref.4)

References:
1. (Impact; August 2007.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by James Kennedy).09.02.07
2. “Modern Times” by Paul Johnson, page 48.
3. Sir Richard Gregory Bt., FRS, FRAS, FR Met.Soc., F.Inst.P. (1864–1952), was editor of Nature for 20 years (1919–39) and had earlier been professor of astronomy at Queens College, London. He wrote textbooks on astronomy, chemistry, hygiene, physics and other scientific subjects. (Web)
4. “科學與基督徒信仰—-過去, 現在與未來” by 劉杰垣 (Stephen C.Y. Liu), pp.80-81

Posted in Philosophy/Religion,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耶穌身體復活的確據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29, 2011)

有一次, 有人問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 Larry King 一個問題, “如果你只能採訪一位人物, 歷史上那一個人你最喜歡採訪?” 他的回答是, “耶穌 Jesus. 我且要問他究竟是否由童女所生, 並是否從死裡復活. 因為這两個生與死的問題的答案將會確定我對歷史的解釋.” 他的回答聽起來很平庸, 但却非常有洞察力. 這位頗受大眾歡迎的King 先生認為這是鑑定歷史轉動的樞紐. 如果耶穌基督所宣告的真是事實, 任何對其信息的嚴厲批評, 必成最終極的徒勞. 反之, 如果他所宣告的是謬誤, 整個基督教 (及頗大的人類歷史) 己建立在一個謊言上. 可見復活的重要性. 讓我們先從不信復活的人也承認的四項歷史事實作起步點, 去研究復活的真實性:

公認的史實:
1. 耶穌之死是因受十架之刑.
2. 空墳墓.
3. 耶穌的朋友相信衪復活並向他們顯現.
4. 掃羅是因見復活後的耶穌而改信基督.

資料的來源:
• 事實1 與2巳被羅馬史學家Tacitus 和猶太史學家Josephus認許.
• 事實3是基於早期的原始資料 (early sources) 和目擊者的見證.
• 事實4是基於新約寫作前和耶穌被釘十架後的數年內由耶路撒冷教會所保存下來的口述傳统.
• 如四項史實 (相當今天的9-1-1) 有誤, 當 (今) 時必有人在, 出來指證.

不信者對這四件事實的最好的解釋: 幻覺 (Hallucinations),
• 但幻覺不能解釋1和2,
• 但幻覺對3可作部份性的解釋. 幻覺是私人現象, 門徒是可以因為罪惡感和傷心而產生幻覺.

然而, “最好的解釋” 也有問題:
• 但據大部份的報道, 復活主是向一群人顯現的, 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同樣幻覺. 所以幻覺論對3的解釋是非常免強的.
• 幻覺論不可能解釋4, 因為掃羅是耶穌的敵人, 他是不會因極度傷心而產生幻覺.
• 反對基督教的回教其可蘭經也為童女生子和復活作證明和記載.

其它各種解釋:
• 例如 “再埋屍” 或 “偷屍” 的理論只能解釋1 和2, 但對3 和4無法解釋.
• 我 (TC) 認為其它解釋都好似拼圖板 (jigsaw puzzle pieces) 放錯位置一搬, 或像日本數字遊戲 (Sudoku) 中放錯數字的情形, 只有局部的成功而不可能有全盤的成功.

唯一的解釋:
• 唯有復活才能同時解釋1,2,3和4.

Ref.1: “Proof of the Resurrection” by Mike Licona, Decision, Nov.2007, P.24.
Ref.2: “Jesus Among Other Gods, Youth Edition” by Ravi Zacharias and Kevin Johnson”, page 60.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教信仰要點

基督教信仰要點:

1. 信心不是完全明白, 信心是照着證據所指的方向, 踏上接受/信託耶穌的一步.

2. 福音的源頭是神. 神透過聖經向我們啟示. 聖經是神的話語, 是無誤的. 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 它的能力不是依據從教會或從人的組織而來的權威.

3. 福音是神拯救人的大能, 凡相信福音的, 不分彼此, 福音對信的人一律生效, 它的有效性與傳福音的人的口才, 品格, 說服力, 及他的理性分析能力無關.

4. 福音診斷人類反叛神的罪性. 人若不悔改必被神定罪且導致永遠沉淪. 人裡面無良善, 無神性. 人具神的形象但因罪而破碎却仍存在.

5. 耶穌是唯一得救的道路, 除祂以外, 別無拯救, 耶穌是神人之間唯一的中保. 若不信耶穌, 單靠虔誠或善行不能使人有得救的盼望.

6. 教會在神的指揮下, 承受傳福音給活人的使命. 沒有任何一類人是被排除於福音之外的. 神的心意是超種族, 超言語, 超國藉的普世性教會.

7. 耶穌基督是神的道, 祂是三一真神的第二位格, 祂與父神在永恆中共存, 祂與父神和聖靈具同一本質. 凡贬低基督神性的信仰都屬異端.

8. 耶穌是太初的道成為肉身. 祂是童女所生, 大衛的後裔, 有完全的人性, 生在律法之下, 祂與我們一樣, 只是沒有犯罪. 耶穌的神人二性是福音的本質之一.

9. 耶穌基督順服父神的永恆旨意, 甘願將自己献上, 為我們的罪付上代價, 滿足了父神公義的要求. 凡不接受基督是我們的代罪羔羊的思想都不是基督教的信仰.

10. 耶穌基督的救恩不單單成全在祂代替我們死的事實上, 也包括成全在祂代替我們過完全順服和完全公義的生活的事實上.

11. 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基督復活的史實上. 這復活是身体復活而非精神復活.

12. 我們堅信因信稱義的教義, 就是 “唯獨信” 和 “唯獨基督”.

13. 我們所說的 “稱義” 其中的 “稱” 字是指 “算為” 的意思. 所以基督徒仍是罪人, 只是個蒙恩的罪人.

14. 我們所說的 “稱義” 其中的 “義” 字是指耶穌基督的義. 我們不能用我們的功德去賺些 “義”, 稱義是神把基督的義算在我們身上.

15. 稱義的結果是: 聖靈內住, 罪得赦免, 成為嗣子. 因著基督, 神的恩典透過我們的信心, 在我們仍作罪人的時侯, 照我們的本相賜恩給我們.

16. 得救的信心產生成聖, 成聖是一生中不斷地悔改, 服事主, 存感謝的心去依靠主. 成聖的目標是神藉聖靈改變我們成為基督的模樣, 這是一生的功課.

17. 得救的信心包括頭腦上對福音的認同, 承認我們是有罪和有需要, 個人地信靠基督及祂的工作. 在此再次聲明信心是與功德無關.

18. 純正的教義是非常重要也是屬靈健康的指數. 它告訴我們如何被基督拯救, 但教義不能救我們, 唯獨基督是我們的救主. 然而我們不可輕看甚至拒絕純正的教義, 否則我們便遭屬靈的傷害, 甚至神的審判. 純正的教義是從聖經而來.

19. 口裡承認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受洗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願意受洗是順服神的外在表現. 順服基督是信心內容之一.

20. 信徒要認識並實行大使命, 在教會團契內從事門徒訓練, 勇於向外人作見證, 透過聖潔生活,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與神和好的四階段:
1. 明白神現在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目的, 就是盼望我們能經歷與衪和好及豐盛的生命
2. 認識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與神隔離. 我們是照衪的形像所造. 但衪並沒有造我們像機器人按電腦程式的指示去自動愛衪和遵行衪的旨意. 衪給我們自由意志去選擇. 但人類選擇違抗衪, 故意偏行己路, 現代人仍是如此. 其結果便是與聖潔的神隔絕.
3. 明白自救的無能為力. 歷世歷代, 人類用各樣的方法試圖來彌合此峽谷: 善行, 宗教, 哲學, 道德, 教育等, 但一切都是徒勞. 道德不是得救的途徑. 道德乃是為要反照並尊崇我們所事奉的上帝.
4. 相信十字架的唯一救法. 耶穌基督是問題的唯一答案. 衪死在十架上, 三天後復活, 為我們的罪完全付上受刑罰的代價, 建立人所不能建的橋樑, 使人神再次恢服交通, 與神和好.

掌上五指法:
• 大拇指: 最粗大; 表示白白的禮物
• 食指 (無名指): 人有罪.
• 中指: 最長; 表示神的聖潔公義.
• 無名指: 金戒指載在其上; 代表十架的福音.
• 小拇指: 最小; 代表謙卑; 也代表小小的信心便可接受這白白的禮物.

我們應有的回應:
1. 承認自己是罪人.
2. 自已願意悔改歸神.
3. 相信耶穌基督之死及復活是為了我.
4. 透過禱告來親自接納衪作我個人生命的救主和生活中的主.

既有新生命, 我們如何過基督徒的生活?
• 每天讀經來認識主.
• 每天用心靈誠实的態度來禱告.
• 向人傳講福音.
• 在教會中敬拜, 團契, 服事, 過肢体生活.
• 以愛心及關懷別人來表達我們屬靈的新生命.

(Prepared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201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錢財與信心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20, 2011)

有一次, 我邀請一位未信主的朋友上教堂; 想不到他亳不思索地回答, “我不信教, 我只信睡覺.” 他又馬上說, “我不信耶穌, 我只信錢.” 聽後不知如何回答, 還給他弄到好像很難下枱的樣子. 後來想想這位人士的回答的背後是有一大堆假設的, 並非是一個無言以對的話題.

其實, 當人們緊緊抓住金錢, 以為他們擁有堅固的實體, 他們巳是不知不覺地抓住信心了. 事實上, 錢或支票, 在某意義上, 如果它的背後沒有信託, 是沒有價值的; 如果沒有別人或制度的承諾和保證, 它只不過是一疊無價值的紙張而矣. 整個金融結構系統全賴這些字眼: 信譽 (credit), 信託 (trust), 信賴 (confidence), 相信 (belief). 所以如果美國以全球最富而自豪, 實際上她就是以最大的信心 (faith) 而自豪. 如果今天的美國學術界 (或個人) 因 “信” 科技而否定了它靠信心而活的必要性, 它就犯了終極的自我矛盾了—-信心與信託是俱如此基礎性的密切關係. (Ref. 1)

你們還記得那 “黑色的星期二 (Black Tuesday)” 嗎? 就是1929年10月29日. 那天的股市在一日之內跌了140億美元, 一瞬之間相當於聯邦政府預算的四倍的財富化為灰燼 (Ref. 2). 你認為金錢可靠嗎?

聖經說得好,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 (馬太6:19-20). 這真是屬靈的智慧!

如果我們真能用心去思想未信者所提供的每一個答案或問題, 我們一定會加深我們的思想, 更強化我們的信念, 使我們成為更有效的福音使者.

References:
1. “The Grand Weaver” by Ravi Zacharias; page 44.
2.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by Alice Schroeder; page 4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蒙召的人生

By TC Lo 盧天賜 (September 8, 2011)

在英國為信仰受苦的大批聖徒中, 有一位可憐的思想家, 名叫約翰本仁 (John Bunyan); 內戰中他曾服役於敵對國王的軍隊中, 後來他接受清教徒主義而成為一個遊行講員. 他因 “不參加聚會” 的罪名被捕, 關進百得福獄—一間骯髒的地窖中; 在苟殘喘的十二年監獄生活中, 他完成了偉大的著作 <天路歷程 (Pilgrim’s Progress)>.

除了聖經之外複印數目最多的就是這本流芳百世的書. 作者的一生中, 他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修補壺子鍋子上. 這本 <天路歷程> 是寓言故事. 內中主角名字叫 Christian, 他背着重擔啓程. 目的是要到達一個完美的天國城 (Celestial City). 整個故事是描述他在漫長的途中所遇到生命中各種不同的盛衰興敗, 痛苦與試探, 和一生中不斷的奮鬥和爭戰, 最終到達那榮耀的目的地. 我相信書中的描述是他親身經歷過, 否則他很難會寫出這本書.

他以很深的洞察力告訴我們, 這位朝聖者 Christian, 穿着破爛的衣衫, 背負難以忍受 的重担, 來到一個小山, 他在那裏遇見十字架. 但他正在尋找往天國城的路的時候, 他竟然發現: 除非經過十字架的道路, 否則沒有辦法進入天國城. 當他舉目仰望十字架, 他就不由自主地跪下來, 轉眼之間, 重担也從他的背上滑下來. 他發現他與神的交通變得很個別和很親近. 但這不是故事的結束! 當 Christian 除去他內疚與罪的重担後, 他發現有新的重担加在他身上. 這個重担雖然重, 但却輕省, 好像有人幫他一同背負一般. 原來這是他蒙召的開瑞.

他看見有三位光明的天使 (Shining Ones) 迎接他.
• 第一位是黎明的天使 (Angel of Dawn), 他對朝聖者 Christian說, “你的罪巳經獲得赦免了.”
• 第二位是白天的天使 (Angel of Daylight) , 他把朝聖者的破爛的衣服剝去, 給他一套新衣服.
• 第三位是黃昏的天使 (Angel of the Dusk), 他在 Christian 之額上蓋上印, 再給他一幅卷軸—-就是指引他旅程的地圖, 使朝聖者知道進天國城的門當行的路.

這三位天使到底代表了甚麼?
• 第一位天使滿足他屬靈的需要.
• 第二位天使提供他物質上的需要.
• 第三位天使參予他理性上的需要, 並給他工具來指示他的行程.

基督徒的生活包括三個領域—-屬靈的領域, 現實的領域, 或邏輯的領域. 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互相排斥的. 我們的神是非常實際的神. 衪供應我們屬靈的糧食, 是我們脚前的燈, 路上的光, 衪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 衪用理性和智慧引導我們. 讓我們蒙愛的人今生有豐盛的生命, 將來有榮耀的歸宿的盼望, 對死亡沒有懼怕, 知道與主同在, 好得無比.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面對死亡的兩種態度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27, 2011. Latest revision: 12/24/11)

這是一個可悲的真實故事: 一九五三年三月二日, 史達林突然中風, 使他不能說話. 两個月後, 他便與世長辭. 他的女兒Svetlana Stalin說他的死亡是非常 “困難和可怕的.” 他一生令人難以相信的諷刺, 就是史達林曾經是位神學生, 曾一度預備奉献. 後深受尼采的影響, 他作了一個與上帝一刀两斷的决定. 垂死前, 他躺在病床上, 被幻覺所折磨. 突然間, 他從床上提起半身, 緊握拳頭, 向天作了最後一次高舉, 似乎在咒詛上帝或避開一些東西, 然後垮落在枕頭上, 斷氣而終. (Ref. 1)

另一個是Rick Warren牧師述說的一個感人故事: “我的父親當牧師50年, 大部份是服事郊區的教会. 他是個普通牧師, 但有宣教的心志. 他喜歡做的事就是帶領一班義工到海外為小教會建教堂. 他一生中, 在世界各地建了150所教堂. 於1999年, 父親因患癌症離世. 他在世時的最後一個禮拜, 疾病使他不能入睡而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達24小時之久. 當他作夢時, 他大聲把夢情喊出來. 坐在他的床邊, 由聽他的夢話, 我知道父親的事不少. 他把一個一個的建堂工程活生生地喊出來.

靠近臨終前的一個晚上, 當我的妻子, 我的姪女, 和我坐在他的床邊, 父親突然活躍地想起床. 當然, 他太弱了, 我的妻子堅持他要臥下, 但他固執地要起身. 我的妻子問他, “Jimmy, 你要幹甚麼?” 他回答說, “我要為耶穌再多救一人!” 在以下一個鐘頭內, 父親重覆這句話上百次之多. 我在床邊流淚, 底頭為我父親的信心感謝神. 在此時刻, 父親把他的弱手按在我的頭上, 好像在差派我出去一般, 說了最後两次, “我要為耶穌再多救一人! 便回天家了. 這句話成為我一生的座佑銘.” (Ref. 2)

死亡是人生的真相. 葛培禮牧師曾說, “一個人如果不明白死亡的意義, 他怎能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對一個不知歸宿何在的人, 死亡是非常可怕的. 葛培禮又說, “我曾主持過不少喪葬禮拜. 以我所見, 如果親人知道死者對自己的歸宿畧有所知, 他們在處理喪事的過程中會感到較平安. 但如果親人知道死者對自己的歸宿一無所知, 他們在處理喪事的過程中會感到焦慮和失落.”

References:
(1)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by Ravi Zacharias; page 26.
(2) “Purpose Driven Life” by Rick Warren; page 287. 此作者另一名著是 “Purpose Driven Church標杆教會.” 两書均被眾教會推薦.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地獄

Tin-chee Lo 盧天賜 (August 25, 2011)

經文: 約伯記
Job 21:14 他們對 神說:‘離開我們吧!我們不願曉得你的道。
Job 22:17 他們向 神說:‘離開我們吧!’又說:‘全能者能把我們怎麼樣呢?’

拒絕相信上帝存在的理由很多, 但可歸納為八大問題. 其中之一是: 為何良善慈愛的上帝把人送往地獄去使他們永遠受折磨?

這個問題假定上帝強迫人入地獄. 但事實非如此. 神願人人得救 (2 Peter 3:9). 那些不得救的人是他們不願蒙拯救. 耶穌說,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23:37).

魯益師 (C.S. Lewis) 如此表述, “地獄的門是從裏面鎖的.” 所有入去的人都是他們自願的. 魯益師補充道, “最終只有两類人: 第一類是那些向神說, [願祢的旨意成全,] 和第二類是神對他們說, [願你們的旨意成全.] 凡在地獄的, 都是自己的選擇.” 魯益師相信, “如果沒有自我選擇 (self-choice), 地獄是不會存在的. 沒有一個認真渴望, 恒切追求喜樂的人會錯過他所希望得著的. 因為“尋找的必尋着, 叩門的必為他開門.”

再者, 那些不適合天堂的人, 天堂對他們來說便是地獄. 因為天堂是一個不斷讚美和敬拜神的地方 (啟4-5). 但對那些連一個禮拜一小時的聚會都受不了的人, 你要強迫他在天堂上永遠敬拜, 簡直比地獄更惨!

請再聽魯益師的話, “我願意付上任何代價如果我真能誠實地說, [所有人都得救,] 但我的理性會馬上反駁, [照他們的意願, 還是不照他們的意願?]

• 如果我說 [不照他們的意願,] 我馬上察覺到矛盾; 一個至高的自願把自己屈服的行為 (supreme voluntary act of self-surrender) 怎能是非自願的呢?
• 如果我說 [照他們的意願,] 我的理性會馬上回答 [但他的意願豈是不要進天堂嗎?]
• 神是公義的, 衪必懲罰罪惡 (Habakkuk 1:13; 啟20:11-15). 但衪也是愛 (I John 4:16), 但衪的愛不能強迫別人愛衪. 愛不能強制地施行, 只能用說服的方法去吸引人. 強迫的愛是一個矛盾的名詞.

因此, 神的愛要求地獄的存在好讓那些不願愛神的人能够與神一刀兩斷. 神就尊重他們的意願, 對他們說, [願你們的旨意成全吧!]

地獄是個永遠痛苦的地方. 如果地獄不會有痛苦就不叫地獄了. 地獄當然是痛苦的地方, 聖經告訴我們, 在那里要咬牙切齒. 但聖經告訴我們, 我們是可以選擇不進地獄的.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濟貧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17, 2011)

聖經把貧窮人分為四大類 (Note 1):
1. 因懶惰而導致貧窮: 這是不負責任的窮人. 他們懶惰, 不願工作. 神特別對此等人加以嚴厲的審判和告誡. 聖經說, “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Prov.6:6), 又說, “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II Thess.3:10). 對此等人, 我們應幫助他們悔改, 重新做人.
2. 因天災人禍, 疾病或意外而導致貧窮: 這不是他們的錯. 教會與基督徒都有責任全力以憐憫的愛心去幫助他們.
3. 因被不公平的剝削或被有權勢的人欺壓和虐待而導致貧窮: 他們可能是腐敗政府的受害者, 或是戰爭中的受害人. 基督徒應該作這等人的維護者, 為他們說話. 這也包括維護未出生的嬰孩.
4. 因為義的緣故甘願成為貧窮: 歷世歷代的宣教士 (Hudson Taylor, C.T. Studd, David Livingston, William Borden 等), 他們為神國而犧牲. 此等人我們應大力支持. 主耶穌是最好的榜樣, 衪本來富足, 成為貧窮, 好叫我們本來貧窮的人, 成為富足. (See Appendix)

在哥林多後書中, 詳述保羅鼓勵馬其頓和亞該亞的信徒應該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弟兄姊妹. 這是對的. 但有人問, “為何沒有提到救助耶路撒冷城的未信主的災民? 是否聖經中在施捨的事上有先後次序之分呢? 有位姊妹甚至斷言, “基督徒可求助於神, 但非基督徒求助無門, 所以我們應該先幫助非基督徒.” 頗有道理! 因為聖經的一貫思想是叫我們站在窮人, 孤兒, 和寡婦的一方的. 聖經說, “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 (Prov.14:21). 但為甚麼哥林多書信隻字不提幫助非基督徒呢?

我想答案是: 耶路撒冷居民的災難是屬第二類, 教會與基督徒都有責任全心以憐憫救助他們. 如果這些耶京基督徒的困難先被解决, 他們便受恩有感, 必定會幫助城內的非基督徒. 這樣的好見證便成為他們的福音橋樑了. 結論: 保羅的做法, 不是輕此薄彼的問題, 而是策略上的問題. 每次當我乘搭飛機時, 都聽到空中小姐說一句似乎反常理的話, “當飛機失去氣壓時, 把氧氣口罩 (oxygen mask) 先為自己載上, 然後才把孩子的口罩掛在他的嘴鼻上.” 我現在明白了.

在神學觀點上, 有位牧師說 (Note 2), 教會努力的方向, 其重點次序是不能顛倒的:
• 先要愛基督, 以祂為首
• 其次才會有弟兄姊妹間真正的愛與团契
• 然後這愛心才會擴張到愛世人的靈魂.

  • Note 1: “Now, That’s a Good Question!” by R.C. Sproul; pages 521-522.
  • Note 2: 李定武 (後現代潮流中的 “心意更新”; page 18)

Appendix: 宣教故事:”三無” 富二代 (William Borden)

 投身宣教的心志

  • 在耶魯大學讀書時,成功地設立巨大的查經班。
  • 畢業時父親送他一個環遊世界的旅程作禮物、造訪日本、中國、印度、埃及、及土耳其、奠定了投身宣教的心志

善用財富支持福音

  • 父親從事鐵路運輸業而致富; 母親是為虔誠的基督徒。
  • 在喜文市 (New Haven) 設立救援中心, 吸引了不少地痞流氓,賭檔妓寨林立。自費購買房子、讓窮困者得溫飽,更得聞福音。
  • 短短一生中的金錢捐獻,達2,250 萬美元 (今天之值)

三無: 無留、無退、無悔

  • 無留: 決志奉獻時寫
  • 無退: 寫於1912 年十一月登船往埃及期間
  • 無悔: 寫於生命快結束時(脊髓腦膜炎)

他的一生

  • 想去中國,但死於開羅,年僅26。
  • 墓上刻上馬可16:15之大使命
  • 最喜愛經節: 詩篇119:11
  • 描述一生的經節:約12:24 (一粒麥子不落地…)

取材: (號角) 美東版2024年三月]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神的全權 與 人的責任 (God’s sovereignty vs. men’s responsibility)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11, 2011 (Latest revision: Feb.19, 2012)

The question of predestination has haunted me ever since the first time I heard of it in the Cell Group Bible study many years ago. I have asked many people but I have not yet heard of an answer fully satisfying to my logical mind. I know there is no perfect answer because the biblical God I believe is a hidden God, and I know I should respect God’s privacy. But I think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should not exercise our God-given mental faculties to explore because we don’t know the exact boundary beyond which I ought not to invade the hidden part of God.

One day, as I was thinking about this issue, out of a nowhere, an illustration came to my mind—a jigsaw puzzle analogy—which seemed to be able to lighten the burden of the discussion of question of “Predestination versus Free will”, or “God’s sovereignty versus men’s responsibility”.

• The designer of the cosmic jigsaw puzzle is God.
• How the jigsaw picture should eventually end up is predetermined by the WILL of the designer.
• People are free to put down the puzzle pieces—i.e., men has free will. Their actions are driven by human logic, circumstances, morality or plain guessing.
• Those pieces which are in the supposed rightful places will stay—if your actions follow God’s will, your labor will not be in vain.
• But those pieces which are not in the rightful places will eventually be forced to move and re-positioned—i.e., God’s prevails.
• Playing the cosmic jigsaw puzzle game is the total summ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history.
• History will eventually converge to God’s plan even human beings have been trying to work against it.

你有沒有玩過拼圖板 (jigsaw puzzle pieces) 遊戲, 或日本數字遊戲 (Sudoku)? 當我開始排列拼圖板時, 我由角落開始, 一步一步向內發展, 很快我便會構成一片似乎成功的圖案. 突然間, 我發現中間地帶有一些機會, 我便從那裏又發展另一片新的圖案. 很快地, 一片一片不連接在一起的圖案散佈在尚未完成的畫面上. 現在重點就在這兒: 如果這些巳排列好的拼圖板的確在它們應有的位置上, 遲早這幅拼圖是會被連接成功的. 但如果這些巳排列好的拼圖板只要其中有一片不是在它應有的位置上, 這幅拼圖是絕不會成功的, 因為不連貫性遲早會被顯露出來, 所以, 那些看來局部的成功, 不能保證全盤的成功. 日本數字遊戲 (Sudoku) 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無神論的哲學 (如進化論, 存在主義, 佛學思想, 等) 中, 它們在問題的個別方面都有成功之處, 但這只不過是局部性的成功, 但在整體而言, 沒有一個無神論的哲學思想能一致地, 附合現實地, 合理性地解釋宇宙之源, 客觀道德律的存在, 人生的意義, 及人和宇宙的歸宿, 在這各方面都有連貫而不互相矛盾的解釋, 亦即缺乏全盤性的成功.

[請參考本 blogs 的另一文: “信心與行為” (Feb. 19, 2012)]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罪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9, 2011)

觀看世上的數大宗教, 沒有一個像基督教那樣對罪有如此清淅明確的啟示. 某一世界觀認為罪只不過是伊甸園內的失足, 只要爬起來就沒事了. 另一世界觀認為你可以用道德作拔靴帶把你自己提升起來, 在將來的世界裏為自己設計一個更完美的生命. 耶穌却進入事情的核心, 直言不諱地說, “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 (太15:19). 這豈不是我們在現實世界所見到的嗎?

在聖經中, 人的罪可用三種明顯的方法來傳達其意義:

  • 罪以債為特徵 (主禱文: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太6:12).
  • 罪被視為聖經中所表達的 “與神為敵” 之立場.
  • 罪是干犯上帝的律法 (Sproul 稱此為宇宙性的叛國罪cosmic treason).

從這三點, 我們可以明白中保的必要性:

罪是

人是

神是

中保基督的工作

 debts罪債 Debtor債務人 Creditor債權人 Surety擔保人
enmity敵意 Enemy敵人 Violated One被侵犯者 Mediator調停者
crime犯法 Criminal罪犯 Judge法官 Substitute代罪者

神對罪的看法如非這樣嚴重, 衪又何必勞師動眾 (師:基督; 眾: 舊們先知們) 多方多次警告世人, 甚至差派愛子來到世上, 了對付人類罪的問題? 如果神對罪的看法真的如此嚴重, 為甚麽人不能察覺其嚴重性呢? 我想: 人對罪的領會的深度是與他跟神的距離成反比. 他與神的關係越近, 他對罪的領會便越深.

• 不信的人: 我沒有犯法, 何罪有之?
• 信主的人: 我是蒙恩的罪人.
• 愛主的人: 只要我愛主, 我便是一個 “好罪人”.
• 馬丁路得: 如果 “盡心, 盡意, 盡性, 盡力愛主” 是最大的誡命, 那麼, 我雖然愛主, 但沒有盡心, 盡意, 盡性, 盡力去愛衪, 我便是最大的罪人了. (Note 1)
• 忠僕保羅: 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提前1:15)

蘇珊娜衛斯理 Susanna Wesley 是個平凡的女子, 但却有一個非凡的屬靈生命. 她生了19個孩子. 你可想像到她必定有一種內在的能力才能把其中的两個兒子養育成為屬靈的偉人. 童年時代的John和Charles巳有特殊的靈性, 他倆在孩子們中常坐在母親的膝蓋上向她學習如何與神同行. 有一天John 問母親說, “媽媽, 甚麼叫做罪?” 她說, “我兒, 凡是能減弱你的理性, 損害你良心的敏感, 使你對神的意識變暗淡, 或消除你對屬靈事物的胃口; 總而言之, 如果任何東西會增加肉體的權威和能力過於聖靈在你身上的權柄, 那麼, 這些東西, 不管它們有多善或多美, 對你而言, 都是罪.” (Note 2)
我猜很可能沒有任何一位神學家會回答得比她更好. 這個定義, 成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一生的指路明燈. 他的母親把對罪的敏感性深深刻植在他心裏.

Note 1: “The Holiness of God” by R.C. Sproul; page 123.

Note 2: 英文 “Son, whatever weakens your reasoning, impairs the tenderness of your conscience, obscures your sense of God, or take away your relish for spiritual things; in short, if anything increases the authority and power of the flesh over the Spirit, then that to you becomes sin, however good it is in itself.”
此句錄自: “The Grand Weaver” by Ravi Zacharias; page 11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屬靈四律—[第一律]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7, 2011)

物質的宇宙由物理定律管理; 但人與神的關係是由屬靈定律來支配. 所以當我們傳福音時, 我們可用屬靈四律 (一般福音單張上都可找到), 作為深入淺出的福音介紹: 這四律是:

1. 神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目的.
2. 認識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與神隔離.
3. 明白自救的無能為力.
4. 相信十字架的唯一救法.

但我們往往在第一律上便碰到困難, 無法再談下去. 生命真有目的嗎?

• 第一個答案是: 神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乃是照祂的智慧, 公義, 聖潔所造, 並賜予人管理萬物的權柄 (Note 1). 如果我是被神有目的地被塑造, 我就必需要認識衪, 並且要知道我被造的目的. 在這個目的的裏面, 便產生了對與錯的道德意識.

• 另外一個頗不同的答案是: 人基本上是能動的物質 (動物), 是由原始無生命的分泌液, 經長時間和機遇的連鎖進化, 變成分子和氨基酸, 然後再變成單細胞的微生物, 再變成底等動物, 然後侷促不安地從古海中蠕動上來, 再爬上樹上, 然後又從樹上下來, 瞧呀! 我們在這裏, 是黑猩猩的堂兄弟姊妹, 是天竺鼠和老鼠的遠親. 我們既是物質和時間和機遇率的產品, 並且受着物質決定論的程序 (material determinism) 所支配, 那麼人生的目的何在? 道德有何意義? 如果沒有神, 沒有來生, 沒有審判, 我為何要幫助別人? 這是無神論領導者, 存在主義哲學家, Albert Camus 和 Jean Paul Sartre 的看法.

两個不同的世界觀便有两個不同的答案. 那一個答案比較合理?

我對娛樂世界的新聞不感興趣, 但過去一週來 (指 2008年一月份), 只要你一打開TV新聞電台, 你便逃不了收看這段新聞: “來自澳洲的電影男明星, Heath Ledger, 於一月廿二日 (2008) 被人發現暴斃於紐約公寓, 年僅28 歲. 他被影壇認為是下一代的新星.” 社會人士, 對這前途似錦的年青人, 英年早逝, 感到震驚和悲悼. 認他的死是浪費了有價值的生命. 十年前, 英國 Diana 公主車禍身亡, 全世界都深感惋惜. 但我們可以問: 生命如果真的沒有終極的目標, 又為何會被浪費?

這些都說明了人裏面有自己直覺的知識, 儘管口裏說, “人生沒有目的,” 但當他裏面的直覺知識被接觸到的時侯, 他也無法自圓其說了. 所以, 直覺知識的挑起, 便成為福音的橋樑了 (Note 2).

護教學或傳福音, 不單單是回答別人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用問題去反問別人的問題, 其實這是耶穌的策畧. 其目的是: 當你用問題去回答別人時, 你便幫助他對他所發的問題背後的假設重申鑑定和評估. 一旦思想打開, 福音的內容便容易被人接受了. 近代作家, 哲學家 C.S. Lewis 最能善用這方面的護教方式. 我們可向他多多學習.

Note 1: Shorter Catechism of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發表於1647, 第十條問答.
Note 2: “Self-Evident Truths” by Gregory Koukl; Decision 11/2007, p.26-27.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奉獻

By TC Lo 盧天賜 (August 3, 2011)

論到馬其頓教會樂捐的事, 保羅用了一句另人難解的話來稱許他們, 說, “他們是按着力量, 而且也過了力量.” (林後8:3). 如果真的盡了力量, 又怎能過了力量? 如果過了力量, 豈不是證明他們原先並沒有盡了力量? 我想這是目光的問題.

• 當我們單看自己的需要時—-為房子還抵押借款, 孩子的大學費用, 高漲的汽油價格—-我們巳奉献這麽多, 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地說, “我巳按着力量” 了.

• 但當我們的目光轉向別人的需要時—-看見別無家可歸, 饑寒交迫, 疾病纏身—-我們便可以說, “呀! 我發現原來我還可以再多付出一點吧.” 這不是 “過了力量” 嗎?

英國宣教士 David Livingstone 出生於好家庭. 當他年青的時候, 他在服事神的事上努力學習. 後來當了醫生. 他願意放下高薪的職業, 全時間事主. 當他的目光注視在我的身世知舒適的生活時, 如此的奉献還不能說是 “盡了力量” 嗎? 但當他的目光轉向非洲而觀望時, 他被聖靈感動, 便宣告, “在晨光之下, 數以千計的村莊所冒的煙霧, 像縈繞於心頭的幽靈一般, 燃燒在我心內.” 然後他作了以下有名的禱告:

主阿! 差遣我到任何也方, 只要祢與我同行. 給我任何重担, 只要祢加我力量. 切斷任何束縛, 除了那把我拴在向祢服事和向祢的心的束縛.

這位偉大的神僕便開始踏出 “過了力量” 這一步, 一生在非洲傳福音. 死時, 他的碑文刻着,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 (約10:16)”. 可見他對  “另一群人” 的靈魂有多重的負担.

一個人奉献上自己的生命, 這應算是 “盡了力量” 吧! 但戴德生留下的两句名言, 足以表露他的眼光不是注視自已, 乃是注視中國人的需要.

• 假使我有千鎊英金, 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 假使我有千條性命, 决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奉献一條性命, 是 “按着力量”; 奉献千條性命的心志, 便是 “過了力量” 了.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Was Christianity a tool of imperialism?

Was Christianity a tool of imperialism?
By Tin-chee Lo盧天賜

In logic, there is a law called “the law of rational inference.” It states that we can only use what is known to infer what is questionable in order to arrive at a legitimate conclusions.

False Association:
Fact one: United States is the most scientific country in the world.
Fact Two: United States has a river called Mississippi River.
Inference: The reas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most scientific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because she has a Mississippi River.
We all know that this is an illegitimate deduction.

Now let’s look at the subject question:
Fact one: Imperialism made infiltration in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Fact two: Missionary began to make inroad in Chin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ference: Christianity was a tool of imperialism.
Is this conclusion reasonable? Before this question is answered, one must first ask what are (1) Imperialism, and (2) Christianity.

What is Imperialism?
Imperialism is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 unequ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rritorial relationship, usually between states and often in the form of an empire, based on dom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 (Wikipedia)

What is Christianity?
It is not the opinion of certain missionary organization.
It is not the opinion of certain denomination.
It is not the opinion of certain Christians, no matter how famous they may be.
It is not about Christian characters, or morality.
It is all about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ing Lord Jesus Christ.
It is Jesus’ opinion that counts because His opinion is the Truth.
 Jesus’ Empire is not of this world.
 Jesus’ economy is not worldly.
 Jesus’ emphasizes humility and submissiveness, not dom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 of others.
 Jesus’ culture is described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 Jesus’ territory is spiritual.

Rational Inference:
You see, Imperialism and Christianity are two totally unrelated, if not opposite, systems. To mak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debunk Christianity is a grave prejudice. Furthermore, one has to note that Christianity in those days were not welcome by the Chinese people who considered it as “foreign religion”. If the Imperialists wanted to influence China, they surely would not have used such unwelcome thing as their tool. Christians intended to follow Christ’s Great Commission to evangelize the whole world, so it was possible that they took advantage the Imperialism’s door-opening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Christ to the Chinese people. To take advantage the opportunity created by Imperialism to achieve the evangelistic agenda is one thing, to be used as a tool by Imperialism to accomplish the imperialistic agenda is a totally different thing. It would be more reasonable to say that Imperialism is the tool for Christianity to advance their agenda. Ultimately, what it counts is Jesus’ opinion. Jesus would never agree the assertion that Christianity is a tool used by Imperialism.

I believe the approach I answer this particular question can be extended to many other questions of this sort.

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高玲 譯

邏輯系統中有一律被稱為 “合理的推論 law of rational inference.” 意即, 我們只能從巳知的東西推論到未知的東西好讓我們能够獲得合法的結論.

错误的关联
事实一:美国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事实二:美国有一条河叫密西西比河。
推论:美国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是因为它有一个密西西比河。
我们都知道,这一推论是很可笑的。這是巳知的結論.

那么以下的关联合乎逻辑吗?
巳知事实一:帝国主义在19世纪侵略中国。
巳知事实二:传教士在同一时期进入中国。
推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這是可懷疑的的結論.
这个推论合理吗?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在国与国之间建立和维护不平等的经济、文化和领土的关系,它通常是建立在霸权与从属地位的基础上。(维基百科)

什么基督教教义?
它不是某些传教组织的观点。
它不是某个宗派的观点。
它不是某些基督徒的观点,无论他们多么有名。
它不是关于基督徒的品格或道德修养。
它完全是关于我们与生命的主–耶稣基督的关系。
只有主耶稣的观点才算数,因为祂的观点是真理。耶稣的观点是什麽?
耶稣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
耶稣的经济觀不是世俗的经济觀。
耶稣强调谦卑和顺从,而不是建立霸权和从属的地位。
耶稣的文化都描述在“登山宝训”中(注1)。與帝国主义的文化觀不同.
耶稣的领土是属灵的。

你看,帝国主义和基督教是两个,即使不是相反,也是完全无关的系统。为了反对基督教而把两者连在一起是一个严重的偏见。此外,在那时代, 基督教不受中国人欢迎,被视为“洋教”。如果帝国主义要影响中国,他们肯定不会用这种不受欢迎的東西作工具。那时的基督徒非常愿意跟随耶稣赋予的大使命,即把福音传遍整个世界;很有可能是,他们利用了帝国主义打开中国大门的机会,向中国人传道。如果我們說,“帝国主义是基督教傳福音的工具” 那反而更合理. 最终,帝国主义者甚至作出这样的关联;耶稣基督绝不会作出这样的关联说,“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这是最后裁决,因為基督的話才是代表基督教。

(注 1:“登山宝训”是一段耶稣在山上给门徒的讲道, 记载在圣经《马太福音中》的5-7章中。http://www.bbintl.org/bible/gb/gbMat5.html )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中保 (Mediator)

TC Lo 盧天賜 (July 23, 2011)

中保 (Mediator) 的角色是他在百姓面前代表神, 在神面前代表百姓. 這個律師的識責, 聽起來有點生硬, 但中保也有温和舒慰的另一方面. 基督徒都知道耶穌基督是我們唯一的中保. 那麼, 聖靈又如何呢? 中文聖經哥林多後書第七章中, “安慰” 一詞出現四次. 聖經中的安慰與我們一般的領會有沒有更深的意思?

耶穌離世前那個晚上, 衪在樓房教訓門徒說,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 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約14:16). 保惠師可譯作 “安慰者” 或作 “顧問 Counselor”. 和合本有小字把兩個意思合起來稱之為 “訓慰師.” 訓是顧問, 慰是安慰. 但值得注意的是, 希臘文是 paraclete.

耶穌提到 “另一位保惠師.” 顯然巳經有了第一位保惠師. 這第一位是誰呢? 約翰在新約聖經寫道, “我小子們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 (約一.2:1). 這裏 “中保” 是用希臘字 paraclete 來表達. 我們的問題便獲得正式的解答了.

• 義者耶穌基督就是那第一個保惠師.
• 這第二 (即另一個) 位保惠師是升天後的基督在地上所設立的至高無上的代表 (supreme vicar of Christ); 衪就是聖靈.

希臘字paraclete在古代社會還有一個意思, 就是 “被召到 (summoned to) 法庭當助手.” 所以聖靈 (即另一個保惠師) 所要履行的職責也被說明了. 職責有多項:

• 其中一項是, “幫助信徒在天上的法庭向天父說話,” 就是代禱之職事, 正如羅馬書 (8:26-27) 說,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 不但如此, 衪還, “幫助信徒對世人說話.” 當我們遇到衝突時, 耶穌在馬可 (13:11) 應許說, “人把你們拉去交官 (地上的法庭) 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
聖靈在人面前代表神, 在神面前代表人, 這豈不是中保的職事嗎?

希臘字paraclete指出聖靈另一項職責是作 “安慰者”. 這裏有兩方面的意思, 就是:
• 對受傷的, 挫敗, 和傷心的人, 聖靈是那體貼的安慰之源.
• 希臘字paraclete譯成拉丁文後, 又帶出另一個意思, 就是 “賜力量” 之意. 當我們軟弱的時侯, 聖靈加添我們力量及膽量和勇氣, 好叫我們 “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羅8:37). 人的安慰只不過是空洞的話語, 就算有些行動, 也只能帶來暫時的舒解. 但聖靈的安慰, 由根做起, 給我們力量去勝過環境. 可見對原文了解是多麽的重要.
舊約時代有很多 “中保的代表”, 例如摩西和眾先知, 因為他們在百姓面前代表神, 在神面前代表百姓. 異教徒他有中保的觀念. 天主教除耶穌外, 馬利亞也具中保的角色. 那麽這些 “中保” 與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信仰中的中保有何不同? 請着我們教會 (www.HoCL.org) 的信仰宣言第四條:
We affirm that Jesus Christ is the only way of salvation, the only mediator between God and humanity (John 14:6; 1 Tim. 2:5).
We deny that anyone is saved in any other way than by Jesus Christ and his Gospel. The Bible offers no hope that sincere worshipers of other religions will be saved without personal faith in Jesus Christ. (Ref.2)

歷世歷代的非正统教義, 不外在這兩點上出錯: (1) 增加中保—除耶穌外, 還加上馬利亞等; (2) 除去中保—如耶和華證人會. 基督徒必需小心分辨.

 

References:
1. “Essential Truth of the Christian Faith” by RC Sproul; pp.121-122. (本文主要取材).
2. “This We Believe” by [此書共十二位作者]; pp.244-249.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看見這些虛偽的基督徒, 我怎能信耶穌?

Question: How can I believe Jesus when I see so many hypocrites in the churches?
Answered by TC Lo (盧天賜的回答)

Few things I like to bring to your consideration:

  1. I am not here to defend Christians. I am here to defend the validity of Christianity. Christians are to defend for themselves on the Day of Judgment. Some of the “Christians” may not be genuine Christians in the sight of Jesus. Here is Jesus’ own word in the Book of Matthews, “Not everyone who says to me, ‘Lord, Lord,’ will enter the kingdom of heaven, but only he does the will of my Father who is in heaven.” I am not going to judge whether certain individual is a genuine Christian or not; such judgment belongs to God alone.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is “The Will of God”. Therefore, the question is: Are the things you dislike about Christianity the teaching (or the will) of Christ? Or Are the things you dislike about Christianity endorsed by Christ?
  2. I am not saying a genuine Christian is a perfect person. I am saying Jesus—hence, Christianity—is perfect. A genuine Christian is the one who continuously seeks Jesus’ grace and forgiveness for his own sins. Yes, hypocrisy is a deadly painful thing to Christianity because it blunts the thrust of evangelism. No one can lead a life totally free from hypocrisy and Christians have no exception. Any one who claims that he is totally non-hypercritical is the biggest hypocrisy itself. However, we Christians are not to be measured by comparing to other people, we are comparing to our own past. After we became a Christian, the transformation power of Christ can and will change us. This is the Grace of Christ. Christ came not to make bad people good but make dead people alive. Measuring morality by our deed is very dangerous: If we do good, we become proud and look down other people. If we fail, we become discouraged and disillusioned. But if we life by grace, we become carefree and our life become joyfully abundant knowing everything is the grace of God.
  3. Part of the reason for Christianity’s rapid spread, historians have remarked, was simply that the early Christians were such nice people. They were caring for neighbors, the poor, and the widows; the very kindness of the Christians and their service to the hurting and downtrodden attracted new adherents. Should Christianity’s positive influence to humankind be ignored? Why don’t you focus on these nice people.
  4. If seeing Christians doing bad thing has become your justification to reject Christianity, then seeing atheists doing bad things should equally justify you to reject of atheism and begin to turn to God.

When you make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hristian conducts and Christian teachings, all these problems can be readily vaporized. When you make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hristian imperfection and Christ’s sinless nature all these problems should cease to bother you. We should fix our eyes on the sinless Christ rather than the sinners whom Jesus saved.

  1. 几件事情需要考虑:
    我在这里不是为基督徒辩护,而是为基督教的可信性辩护。基督徒将在神的审判日为自己辩护。有些“基督徒”在耶稣看来可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耶稣在《马太福音》亲自这样讲:“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我不去論斷誰是真正的基督徒, 只有神才有資格去分辨. 基督教的精髓是“天父的旨意”。问题是:你所深恶痛绝的事情,是否是基督耶稣的教导呢? 或是被基督耶稣所认可呢?
  2. 我不是说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一个完美的人。我是说耶稣—即基督教—是完美的。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一个不断为自己的罪寻求耶稣的恩典和宽恕的人。
  3. 历史学家们认为,基督教迅速蔓延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早期的基督徒是非常好的人。他们关心邻舍,穷人和寡妇。基督徒的这种善良和他们对被伤害和被践踏的人民的服事,吸引了新的信徒。基督教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可以被忽略吗?你為什應不向基督徒好的方面看?
  4. 如系看到基督徒做坏事是你拒绝基督教的理由,那么同样的,看到无神论者做坏事应该他是你排斥无神论,并开始转向神的理由了。
    当你区分开基督徒的行为和基督教的教义,所有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当你区分开基督徒的不完美和基督的无罪性,所有这些问题就不再打扰你了. (高玲譯)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論苦難

By TC Lo 盧天賜 (July 16, 2011)

無神論者John Stuart Mill說: “如果邪惡與苦難存在, 那麽基督徒所信的全愛, 全能, 和全知的上帝一定不可能存在. 若存在, 衪不可能同時具三屬性.” 基督徒如何回應?

邪惡係依据两個拉丁字 (negatio, privatio) 來定義. 英文的两個字 “negation否定” 和 “privation虧欠” 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這两個拉丁字對邪惡的定義有樞扭性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用 “否定” 這負面來看邪惡. 當我們論到邪惡時, 我們趨向用負面的術語來表達, 例如: 不義 (UN-righteous), 不神聖 (UN-godliness), 不道德 (UN-ethical), 不虔 (IRR-religious), 不順服 (DIS-obedience), 甚至敵基督 (ANTI-Christ) 一詞也是如此. 這些字首都有一個共同點: 它們都牽涉到對一個正面字根的否定. 要明白不義, 我們首先要對義有些認識. 要明白不人道, 我們首先要對人的行為有些認識.

沿着同樣的思路, 讓我們用 “虧欠” 來描述邪惡. 虧欠就是缺乏或缺少 (less) 一些正面的東西. 以威斯特敏斯的教義問答 (Westminster Catechism) 對罪的定義作例, 說罪是 “any want of conformity to or transgression of the law of God 任何對神的律法的缺乏遵從或違反”. 罪是缺乏順服, 或 “無法無天 lawlessness” 之意.

Lee Strobel在他的書 “The Case For Faith” 中 (p.63) 引用C.S. Lewis的一句話, “如果我給一個學生90分, 另一個80分 , 那就是我無形中假定了100分是真標準. 如果神不存在, 我們判斷善惡的標準從何而來?”

可見我們的言語透露一個事實, 就是當我們思想或把邪惡概念化時, 我們必需以良善作背境. 邪惡是因良善而獲得了解. 因此, 邪惡的觀念是依靠我們對良善的認識引發出來. 邪惡是以良善的反面或缺乏來表達. 它是依靠良善來被下定義的.

但是這類 “否定” 和 “虧欠” 的述語會無意地帶來一種不正確的想法, 就是視邪惡是不存在的 (無實體). 如果它只不過是一些正面東西的缺席, 那它就根本不是一樣東西. 這是不附合聖經的幻影說. 為着這個緣故, 新教改革 (Protestant Reformation) 人仕把上述的拉丁字加上一個修飾語 (qualifier) 來表達, 其意: “雖然邪惡是寄生在一些正面良善的東西上, 然而它是真實的和有力的.” 其重點是邪惡不可能是本質地及自我地獨存的; 它的存在和能力是靠着 “腐化一些美善的東西而產生意義的.”

如果這些說法全屬真實, 基督徒如何去緩和 John Stuart Mill的進退兩難的重擔? 我們必需承認重擔困境不能完全除去, 但這些事實却使重擔較容易承擔. 雖然問題的嚴重性仍然存在, 但鑑於良善才能使邪惡成為難題, 基督徒的困局便只及非基督徒的一半了. 不信者不但對邪惡之源沒有解答, 他們對良善之源也沒有解答. 基督徒可以解釋良善之源 (上帝) 而不可以解釋邪惡之源. 但非基督教徒對两者之源均無法解釋. 因此, 邪惡的實體反而諷刺地成證明神的存在的間接證据. 邪惡的存在當然不能直接證明神的存在, 但如果邪惡是真實, 它是指向良善, 而良善是指向上帝.

邪惡仍然是令人費解的謎, 但這個謎不足要求我們否決三件事中任何一件, 就是: “支持神存在的大量正面證据. 良善的真實性. 和邪惡的真實性.” 有很多難題, 我們無法獲得完全滿足頭腦的答案. 但聖經的答案總是比其它世界觀所能提供的答案有較強的 “解釋能力 explanation power”, 因此它比其它世界觀更可信.

[取材: “Reason to Believe” by R.C. Sproul; pp.126-12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從反對到信服 (From an Antagonist to an Advocate)

By T.C. Lo (盧天賜) – July 15, 2011

Christianity stands and falls on one person—Jesus Christ
Without Siddhartha Gautama there could still have Buddhism. Without Mohammed there could still have Islam. But without Jesus, there could never have Christianity. For those who tried to debunk Christianity by aiming their guns at Christians, they should know that there is a more effective way—they should aim their guns at Jesus directly. If they find Jesus is indeed falling short of being God or morally questionable, the entire system of Christianity will collapse. I challenge all skeptic friends to do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In history, there were such persons:

Sir Lionel Alfred Luckhoo (1914-1997)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lawyers in British history. He’s recorded in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as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Advocate,” with 245 consecutive murder acquittals. He was knighted by Queen Elizabeth II – twice (’66 and ’69). After years of debunking the resurrection, Luckhoo declared in his book (Ref.1):

“I humbly add I have spent more than 42 years as a defense trial lawyer appear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am still in active practice.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secure a number of successes in jury trials and I say unequivocally the 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is so overwhelming that it compels acceptance by proof which leaves absolutely no room for doubt.”

Ref.1: Sir Lionel Luckhoo, The Question Answered: 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Luckhoo Booklets, back page.

Dr. Frank Morison, a skeptical and rationalistic lawyer, thought the resurrection was a fairy story until he spent years of careful studies looked at the evidence and became convinced that Christ was raised from the dead. He had originally set out to write a book debunking the whole thing, but ended up publishing a brilliant defense called “Who Moved the Stone?” It talks about an unexplainable fact:

“This fact is that, sometime between the close of the thirty-six hour gap (after Christ’s death) and a period we cannot reasonably place more than six or seven weeks later, a profound conviction came to the little group of people…that Jesus had risen from the grave.”

History has borne witnesses to the validity of Christianity
• Just few years after these events (crucifixion and resurrection), the Christian church stretched from Jerusalem through Asia Minor to Rome itself—a phenomenal growth in face of tremendous persecutions.

• In 1949 persecution of God’s people in China commenced and the churches have suffered from all kinds of attacks since. By 1958 the government had closed all visible churches. Mao’s wife Jiang Qing, told foreign visitors, “Christianity in China had been confined to the history section of the museum. It is dead and buried.” In the 1970s a visiting Christian delegati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ed, “There is not a single Christian left in China.” The simple fact that the Chinese church has grown into a force tens of millions strong today is a sign not only of God’s existence but also of his matchless power. In the 1970s the Chinese church, like a rosebud that has been closed for a long time, started to open up and reveal its beauty and life to the world again.

從反對到信服
高玲譯

耶穌是基督教的核心. 那些试图推翻基督教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信徒们。其实有一个更有效的办法:他们应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耶稣。如果他们发现耶稣不配为神,或道德上有缺陷,那么的整个基督教系统将崩溃。我挑战你的朋友做这种的调查。历史上的確有这样的人:

阿尔弗雷德.莱昂内尔.卢克胡公爵
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律师之一。他连续245次成功地为谋杀案做无罪辩护,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辩护律师”。 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两次封为爵士 (66年和69年)。他多年从事推翻耶稣复活之事的研究,卢克胡在他的书中这样宣称(注):
“我谦卑地说,我己经花了超过42年的时间在世界许多地区做辩护律师,我现今仍然还在工作。我有幸成功地辩护了很多案件。我毫不含糊地说,耶稣基督复活的证据如此之多,我们不得不接受它,绝对没有怀疑的余地。”

注:选自《问答:耶稣确实从死里复活吗?》的封底,作者:莱昂内尔 卢克胡公爵。

弗兰克 莫里森博士是个凡是持怀疑态度和唯理主义律师,他认为复活是一个童话故事。他花了很多年精心研究,仔细取证,最后相信了基督既从死里复活。他原本打算写一本书推翻复活之事,但最终出版了一本为它辩护的书,叫做《谁移动了石头?》。它讲述一个无法解释的事实

“这一事实是,在基督死后三十六小时,到随后不超过六、七个星期的时间段里,一组人已经深信…耶稣已从死里复活了。”

历史就是见证:
• 这些事件(指受难和复活)仅仅几年后,基督教会从耶路撒冷通过小亚细亚蔓延到罗马全地。

• 中国近代史见证神的存在:逼迫基督徒始于1949年, 教会在中国大受各样的攻击。及至1958年,政府関闭所有有形的教会。 毛泽东夫人江青告诉外国訪問者, “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局限在博物馆的历史部门内。它已经死了并且埋葬了.” 在七零年代,从美国来的基督教代表團报道, “在中国已找不到一个基督徒了。” 今天教会在中国已经增长到几十憶的力量,这个简单的事实说明神的存在和祂无与伦比的大能。七零年代后,中国教会如玫瑰花的花蕾合闭了很长的时间,现在开花了, 再次向世界展現她的美丽和生命。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耶穌的獨特性

By TC Lo 盧天賜 (July 14, 2011)

懷疑論者或許會問, “耶穌聲稱衪是從天而降, 我們如何信此為真?” 聖經提供了至少三個重要的史實, 使耶穌與其它歷史中的宗教領袖們分別出來:

• 衪有獨特的起源—-童女所生 (下詳述之).
• 衪有獨特的品格—-無與倫比的純潔和無罪, 可從多人口供中獲得證實: 比拉多 (路23:14-15); 比拉多夫人 (太27:19); 猶大 (太27:4); 十架上的強盜 (路23:41).
• 衪的身體從死裡復活—-<以後專題討論>

耶穌由童女所生. 此獨特性暗示衪的源頭與凡人不同—-來自真正永恆的源頭:

• 馬利亞宣稱如此奇妙的懷孕實在對自己的生命和嬰孩的生命冒了大險. 未婚而懷孕使她遭受被約瑟拋棄 (put away 即相當於離婚) 的可能性. 說是從聖靈 (神) 懷孕使她遭受誹謗神的罪名, 其代價是被處死刑.
• 施洗約翰的父母撒迦利亞和以利沙伯慶祝耶穌的生日為救主奇妙的降生, 是冒了很大的險. 在一個重視權力與地位的文化中, 很自然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在表弟耶穌的陰影下. 他們大冒帶來恥辱及被社會排斥之險. 被社會拒絕常會導致選擇自殺來維護真理.
• 耶穌的門徒和新約的作者們, 若宣稱童女生子, 會冒他們的信息被拒絕之險. 特別是他們的信息是要證明數百個舊約預言獲應驗. 若不是真實, 童女生子便成為一個不必要的絆腳石. 若童女生子不奇妙地附合舊約的測驗, 反對耶穌的人便很容易地以此來敗壞所有其它信息的可信性.
• 也許最令人驚奇的支持來自伊斯蘭教. 數個世紀以來, 伊斯蘭教一直反對基督教的福音. 甚至在主後六百年才寫成的可蘭經也申明童女生子之事 (Surah 19:19-21). 這種聲明是不必要的, 而且對伊斯蘭教毫無好處. 註: Surah 是 “章” 之意; 可蘭經只有 “章” 沒有 “書”.

馬利亞, 約瑟, 撒迦利亞, 以利沙伯, 約翰, 然後眾門徒們願冒失去一切之險來接受這個真理: 拿撤勒人耶穌的源頭是天, 衪從天而來, 衪與父神一樣, 衪是神.

有人問一位頗受大眾歡迎的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Larry King 一個問題, “如果你只能採訪一位人物, 歷史上那一個人你最喜歡採訪?” 他的回答是, “耶穌. 我且要問他究竟是否由童女所生, 因為此問題的答案確定並對我解釋了歷史.” 答案聽起來很平庸, 但却非常有洞察力. 這位名氣大的 King 先生, 認為這是鑑定人類歷史轉動的樞紐. 如果耶穌基督真的如他所宣告的, 任何對其信息所施予的嚴厲批評, 必終於徒勞. 反之, 如果他所宣告的是謬誤, 整個基督教及頗大的人類歷史己經建立在一個謊言上了.

取材: “Jesus Among Other Gods (Youth Edition)” by Ravi Zacharias and Kevin Johnson, pp.30-3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教與文化

(T.C. Lo 盧天賜 7/12/2011)

耶穌和保羅時代的世界:
• 希伯來人以光來代表他們的理想. 詩篇Light字在NIV出現 25 次: 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詩 27:1).
• 希臘人以知識 (Knowledge) 引以自豪: 蘇格拉底, 柏拉圖, 和亞里斯多德是他們知識的代表.
• 羅馬人以榮耀 (Glory) 為他們的記號. 看啊, 羅馬大帝國的榮耀! 看啊, 條條大道都可以通到的羅馬城的榮耀!

保羅生下來便是希伯來人, 他在希臘受高等教育, 他是羅馬公民. 在這背景之下, 他在林後四章六節寫道: “那吩咐光 (Light) 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 (Knowledge) 神榮耀 (Glory) 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林後4:6).

我們中國人也注重: 光, 面子 (榮耀), 和知識學問. 有那一位父親不希望兒子能 “光宗耀祖”? 中國人豈不以 “五千年文化” 及 “孔孟老莊哲學” 自豪?

但這三樣珍寶 (光, 知識, 榮耀) 都聚集 (converge) 在耶穌基督的身上.
• 耶穌基督是世上的光 (約9:5; 11:9)
• 耶穌基督是知識的鑰匙 (key to knowledge) (路11:52)
• 耶穌基督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 (He.1:3).

我們應在生命中作光明之子; 追求聖經真知識; 在生活中把榮耀歸神. 我自已出生在中國, 在香港成長, 在台灣念大學, 先是加拿大移民, 然後在美國就學就業並落地生根, 親身感到基督教的超越文化性, 最後發覺到人必需知道的是: 人的需要 (the need of men) 和神的恩典 (and the grace of God).

取材: 聽CD講道 mp3作為參考—-(Who Is Jesus? RZIM. 2004. CDD04)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律法

(盧天賜 Revised 7/9/2011)

美國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些 “律師笑話.” 其中一個:
每一種職業都有它危險的一面. 在街坊鄰里的派對中, 醫生是最容易被人濫用的一群. 他們要忍受朋友們提出他們各種需要醫治的奇難雜症. 律師也有同樣問題, 他們很易成了剛剛在派對裏認識的人的免費法律願問. 一次有一位不斷地被人剝削而激恕的醫生向一位律師朋友訴苦, 她問律師在此種專業材幹被人濫用的情形下應如何辦理. 律師說, 很簡單, 寄給那濫用特權者一張帳單就好了. 醫生很高興並感激律師, 然而她的高興是短暫的, 因為两日後她收到那位律師寄給她一張服務收費帳單. (Note 1)

Note 1: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by Ravi Zacharias. P.13.

聖經中有律法, 律例, 典章, 法度, 判語, 命令, 誡命等字眼, 都是神經過摩西公佈給以色列人的. 研究原文的學者把這些字彙的意義分成三大類 (note 2):
民法: 以色列政府的法律. 他們沒有立法機關或國會去通過新法或在現有的法律附上修正案. 以色列是神治的國家. 神就是立法者. 當我們讀舊約的時侯, 民法是很易被認出來的, 因它常提到違法者所招致的刑罰—-如罰欵, 鞭打, 處死. 違法者不能辯護其無知. 如果你犯民法而被逮住, 你曉得刑罰如何並知立刻會被處理. 古以色列沒有監獄 (巴比倫, 亞述, 羅馬 有), 但有逃城作保安之策略. 神治政府到 A.D. 70 年被毀, 民法隨之被廢.
禮儀法: 記於五經. 就是各樣不同的祭祠 (預表基督). 自基督死而復活後, 動物的犧牲祭祠巳停止.
道德法: 以十誡來體現. 它代表神的道德性格. 神是前後一致的, 神是公平的, 神的性情堅定到永遠的. 衪今天與3500年前是一樣的, 以後也不更改. 神並把此律法寫在我們心板內 (He 8:10)

Note 2: “God’s Absolute Best For You” by D. James Kennedy. P.23-25.

哥林多後書第三章也提到神把律法刻在我們心版上. 我想這是指道德律. 這也是指一種 “客觀 (或 無偏見的) 的道德價值觀 Objective Moral value.” 不論任何國籍, 種族, 地理環境, 文化, 教育水準等, 人們都有一套基本的對錯觀念. 如果上帝不存在, 客觀的道德價值觀從何而來? 所以, 人心版上的法律, 在護教學上, 可用來指向上帝存在 (the existence of God) 的重要論點之一.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扭轉乾坤的禱告

扭轉乾坤的禱告
TC Lo (盧天賜)
在歷代志上第四章那冗長乏味的家中, 突然出現了两句話, 如同在沉睡中突然被雷聲喚醒:

1Ch 4:9 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
1Ch 4:10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 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

然後又回復到單調的家敘述. 作家Bruce Wikinson不禁自問, “這有沒有特別的屬靈意思?” 他思考後寫了一本小書來回答此問題, 此書一問世 (published 2000), 即成為當時的暢銷書 (Note 1).

盡我們所能判定, 雅比斯 (Jabez) 住在南以色列, 當時是迦南被佔領後的士師時代. 他出生在猶大支派, 此支派最後成為整個宗族之首腦. 然而雅比斯的歷史真正由他的名字開始: 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 意思說: “我生他甚是痛苦.” (代上4:9).
雅比斯在希伯來文是 “痛苦” 之意. 照字面可直譯作, “他引起痛苦.” 聽起來這是否一個大有可為的人生的開始嗎?

生孩子都會帶來某些程度的痛苦, 但生雅比斯所帶來的痛苦一定是異常的—-以至他的母親選擇用她的兒子的名字來記住. 為何? 分娩很可能帶創傷性. 或許嬰孩出生時臀部先出 (born breech). 或許母親的痛苦是精神上的—-或許家庭落在經濟困境中, 要多喂一口的景象帶來畏懼憂慮. 只有神才知道甚麼原因引起這位感到極度痛苦的母親的痛苦. 對年輕的雅比斯, 這些對他沒有太大分別. 他帶着一個每個男孩都憎恨的名字. 試想想, 如果你渡過你的童年, 忍受取笑和惡霸欺侮, 每日都被提醒着你的來臨是不受歡迎的, 和一些嘲弄的問題如, “哦, 小子, 你的母親在想些甚麼?”

然而顯然地雅比斯這名字最重的擔子就是如何定義他的前途. 在聖經時代, 一個人和他的名字是何等親密地相関, 以至舊約時代這句話 “剪除 (cut off) 某人的名字” 就相當於把他殺掉. 名字被認為是對孩童前途的願望或預言. 譬如, 雅各 Jacob 意即 “強奪者 grabber,” 對這個詭計多端的族長而言, 這是個很好的 “單字傳記.” 拿俄米Naomi和她的丈夫給两個兒子起名叫瑪倫 Mahlon 和基連Chilion or Kilion. 翻譯? 意即 “弱小的Puny” 和 “Pining.” 他們的確如此. 倆人均英年早逝. 所羅門Solomon意即 “平安,” 果真, 他是以色列第一個王, 在他冶理下, 國家沒有參戰. 痛苦之意的名字不會給雅比斯的前途有好的兆頭.

儘管他的陰暗前景, 雅比斯找到出路. 在他長大過程中, 聽到以色列的神如何把他的列祖從奴役中和列強中救出來, 更把他們安置在豐富之地. 到他成年, 雅比斯相信並強烈地寄望於這位行神蹟和賜人新開始的上帝. 為何不求? 這正是他所作的. 他禱告了一個最大的, 想像中不大可能的請求.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 “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代上4:10).

賜福在聖經的意識上意指要求或傳授超自然的恩惠. 當我們向神祈求, 我們不是要求多過我們能夠為自己獲得的. 我們乃是大聲呼喊祈求奇妙, 無限的好處只有神才有能力知道或給予.

有人說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實在很小, 但小小的不同可能產生極大差異. 雅比斯並無橫跨穩站如舊約的摩西或大衛, 或像初期基督徒一般在使徒行傳中大放光茫, 翻動全世界. 但有一事是確實的: 在他生命中, 小的差別產生了所有的差別.

請注意 雅比斯的祈求賜福激進的一方面: 他完全交托給神, 讓神决定何種, 何地, 何時, 和如何接受這些祝福. 這種徹底的信靠神對我們的意圖是完全與受歡迎的福音 (popular gospel) 沒有共同之處—-就如向神祈求一部名牌汽車, 六個數字的收入, 或一些物質的記號, 就是你找方法來利用你和神的連接關係來達到利己的目的. 他向天舉起相手, 大聲呼喊, “父呀! 請你祝福我! 我真的意思是…大大祝福我!” 雅比斯的簡單, 直接向神的祈求改變了他的一生, 給以色列歷史留下一個難以去除的記號: 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 “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神就應允他所求的。(代上4:10).

第一瞥眼, 這四個祈求可能以誠懇, 合情理, 甚至高貴來打動你, 而沒有極其非凡之感. 但在表面的深處, 隱藏着一項巨大的範例突破 (a giant paradigm breaker), 是與你我一般的想法正好背道而馳的.

有些牧師認為 “雅比斯的禱告” 的作者帶有成功神學的色采, 我却不以為然. 因為書中的例子, 都與大膽求擴展福音有關, 並無大膽求財富與地位. 此書對我學習禱告有幫助, 特在此分享.

Note 1: “The Prayer of Jabez” by Bruce Wikinson.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與一位大陸學者的對話 Dialogue with An Athesist

Recorded by TC Lo 盧天賜 (2011年二月)

AT: 一位無神論者 (Atheist) 的見解/問題
TC: 盧天賜用英文回答, 高玲譯成中文

AT:
本人相信科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因为科学是最能被我们检验的知识体系。
TC:
This is a philosophical statement. This is no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If your entire thought is based on science, then why do you use a philosophical statement as your foundation? When you say “science is the most testable knowledge system,” you have implied all other knowledge systems are scientific knowledge system; this obviously is not true. Are history, psychology, poetry not part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Setting apart science as the only discipline of certainty is in itself not a scientifically verifiable truth. 
这是一个哲学声明,而不是科学声明。如果你的整个思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那你为什么用哲学声明作为基础呢?当你说“科学是最能被我们检验的知识体系”,你隐含着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比如历史,心理学,诗歌,这些不属于这个知识体系,对吗?

AT:
科学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它由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两方面构成。由于它在这两方面都是开放的,都在不断的扩充,因此它会永不停止地揭示世界的奥秘。
TC:
You are making a correct statement.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some of “scientific facts” may not be facts due to the limited accumulated knowledge at that time. Another thing is that “scientific theory” may not be right due to incomplete observations. For example, Newton’s Law of motion is incorrect when object is moving at near speed of light. Statistics shows that scientific theory in average needs to be revised every twenty years.
你说的对。但问题是,在每个时期因为当时知识积累的有限,有些所謂 “科学事实” 有可能不是事实。另一方面,由于观察的不完全彻底,“科学理论” 未必都正确。例如,当物体在近光速移动时,牛顿的运动定律是不正确的。统计显示,科学理论平均每二十年就需要修改。

AT:
世界上最经得起检验的知识,就是科学事实中可重复检验的科学实验结果。
TC:
No one can repeat history. Is history not part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f what you say is right, then no one can solve a murder case. Furthermore, in logic, there are at lease two avenues to arrive at reality: deductive logic and inductive logic. They are not repeatable scientific tests. After all, I don’t see any numbers, equations, functions, and any scientific notations in your assertion “The most testable knowledge is scientific facts–世界上最经得起检验的知识,就是科学事实” Is this what you think as the most testable scientific truth?
没有人能重复历史。历史豈不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吗?如果你的论述是对的,那么就没有人能破解一宗谋杀案。此外,在逻辑上至少有两个途径可以得到结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它们与重复的科学试验不同。在你的宣言 “世界上最经得起检验的知识,就是科学事实” 中, 並沒有找到數字, 方程式, 函數, 和科學符號, 此宣言豈非经不起检验嗎?

AT: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具备了实验所规定的条件,遵守实验步骤,你就能重复该实验结果。
TC:
You are merely stating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When we come to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morality, you know this statement does not apply. You seem to imply that whatever this statement does not apply is not real. Yet you lack of scientific proof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statement you just made.
你只是阐述了科学的定义。当我们提到宇宙的起源或道德等问题,你知道这语句不适用。你似乎在暗示,只要这项声明不适用地方,是不真实存在的。然而,你缺乏科学论证来证明你的声明的有效性。

AT:
无论你是什么信仰,想否定这部分知识都找不到借口;即使向你所信仰的神祈祷一万次,都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TC:
If God has to be subjugated to scientific laws, he is no God. C.S. Lewis put it well, “Men became scientific because they expected law in nature and they expected law in nature because they believed in lawgiver.” You believe in law but refuse to admit that there is a law giver—this i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Can natural laws (and moral laws) come by themselves?
如果神还要受制于科学规律,那祂就不是神。路易斯说得好,“人变成了科学性,因为他们相信在大自然中有规律;他们相信大自然中有规律,因为他们相信有位规律制定者”。你相信规律,但拒绝承认有规律制定者—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难道自然律(和道德法律)来自它们本身吗?

AT:
科学理论是依据既有科学事实提出的系统学说,因此它并没有科学实验结果那么颠扑不破,可以被证伪,可能被修改。
TC:
If systematic theory is derived from scientific facts, then what is the process? It must be a process of logical deduction or logical induction. Logical process is not scientific process. Logical process is a layer above the scientific process. Process is tangible. Behind any tangible thing must be an abstraction. You must have an idea (intangible) first, before you can build a super computer (tangible object) like WATSON. Hence, behind the universe, there must be a MIND. Do you know that in religion there is such thing as “Systematic Theology”?
如果系统的理论是从科学事实推导而来的,那么它的过程是什么?它必须是一个逻辑演绎或逻辑归纳的过程。逻辑过程不是科学过程。逻辑过程比科学过程更高一个层次。过程是有形的。任何有形东西的背后必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你必须首先有一个想法(无形),然后再建立一个像沃森一样的超级计算机(有形)。因此,宇宙背后,存在着智力(智慧)。在基督教教義止, 有一门叫 “系統神學”, 作知道嗎?

AT:
证伪的过程还是收集和分析科学事实的过程,被修改过后的理论还是必须依据新的既有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科学理论只会越来越经得起检验。
TC:
You dwell on the validity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that no one argues. Behind the physics there is a metaphysics which you repeatedly ignored. Shocking news for you: in the realm of Quantum physics, there is an aspect of philosophy and mete-physics. Scientists still yet not find a “unified theory” that applies to things at cosmic level as well as “atomic level”. Robert Jastrow is a famous scientist. He once said, “For the scientist who has lived by his faith in the power of reason, the story ends like a bad dream. He has scaled the mountains of ignorance; he is about to conquer the highest peak; as he pulls himself over the final rock, he is greeted by a band of theologians who have been sitting there for centuries.”
你详细论述了科学的过程有效性,其实没有人对它持反对意见。在物理学的背后,有一个你一再忽视的超物理学(或翻做形而上学)。令人震惊的是:在量子物理领域中就有哲学和超物理学的成份。科学家们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理论”,可以适用于大到宇宙,小到原子。名科學家羅伯持加斯曹說, “對那些只靠推理來攀登無知的山的科學家们, 他们的故事是以惡夢作结束—當他们爬登到山峯尖顶时却發現一群神學家巳坐在那裡等待他们達數世纪之久了.”

結論: 科學非萬能

科學萬能?最大科學家也不同意這種說法。愛因斯坦曾說:「人不能單靠科學尋獲聖經的神,科學家單慿科學方法,不可能發現神,或証明神存在–這證明不了甚麼,只不過證明他們採用的方法錯了。」

有一部分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或者是唯物論者有 “科學主義 (Scientism)” 的態度, 認為科學是唯一獲得知識的途徑, 是萬能的, 宗教信仰可以在博物館陳列了, 對人類生活沒有它的必要了. 其實科學與科學方法有它的限度與限制. 下列是自然科學無法处理的例:

  • 審美觀: 是質的問題, 不是量的問題. 欣賞: 圖畫, 交響曲, 彫刻, 舞蹈, 電影, 詩詞.
  • 道德的良善好壞.
  • 愛與愛情.
  • 玄學問題 (Metaphysical issues); 超自然問題; 超自然現象 (e.g. 地心吸力) 等都是知其然, 但不知其所以然.
  • 科學可探討 (What; When; How) 但不可以答复 Why. 為什麽宇宙存在? 人活著為什麼?

參看: 劉杰垣 (Stephen C.Y. Liu) 註, “科學與基督徒信仰—-過去, 現在與未來”; pp.332-333.

(譯者 高玲 註:元理论研究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元” 的西文为 “meta”,意即“……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名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一种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具体说来,又可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这种逻辑形式具有超验、思辨的性质。这源于 “metaphysics” 一词。据说,后人在编辑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 首次运用 “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作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physics)》之后著作的名称。它探讨的是超经验的世界本体的终极原理。我国《易•系辞上》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说法 ,于是 “metaphysics” 就被译为 “形而上学”。从此,形而上学被等同于本体论,它要回答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源、人的本质、生命的绝对价值和终极意义等问题,其中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形而上学因而也常常代表着思辨哲学。就西方哲学的历史而言,其起点是本体论(形而上学)占主导地位的古希腊哲学, 于是形而上学往往又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Posted in Philosophy/Religion | Leave a comment

受洗的意義 The Significance of Christian Baptism

盧天賜 (Tin-chee Lo)

受洗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 (信他是神的兒子),就必得救。 (羅 10:9)
  •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 10:10)
  •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羅10:13)

上三節經文並無提到受洗。

  •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
  •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並要奉父, 子, 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太28:19)

這两節經文特別提到受洗。 請注意: 馬可16:16 雖然說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但並沒有說 “不受洗的, 必被定罪。” 只是說 “不信的,必被定罪。” 可見 “信” 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洗禮是得救的必要條件嗎? 答案是: 洗禮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如果受洗是必需的話, 那麽那位耶穌應許在樂園中與衪同在的強盜便被取消資格了,  因為明顯地他沒有受過洗。 又如一個人正在往教堂接受洗禮而途中被車撞死,  難道他就不能得救嗎?  一個人垂死在病床上,  沒有機會接受洗禮,  難道他就不能得救嗎?

但受洗是非常重要的事
馬太28:19 清晰地說明受洗是耶穌的指令。 是基督所設立的聖禮之一, 是奉父, 子, 聖靈的名而執行的。 所以耶穌明顯地認為受洗是非常重要的事。 受洗雖然在得救上不是必要的, 但我相信受洗在順服上是必要的, 因為這是基督的命令。 這就好像有人說, “你是否要上教堂才能上天堂?”  我的答案是, “明顯地不是。” 但如果問題是, “你是否要上教堂才叫服從基督?” 答案是, “是的, 你不能忽略上教堂的習慣。” 如果你無心服從基督, 就是無心遵行衪的旨令, 那就暗示你得救與否, 成了一個問號。 所以教會的參與成為一個非常嚴肅的順服問題。 對受洗的聖禮, 我可以說同樣的話。

一般的基督教概念 (notion) 是: 唯獨信心。但真正的信心是一種以結出順服的果子來表達真誠的品格的信心。 換句話說, “稱義單靠信心, 但不是靠那只有外殼的信心 (Justification is by faith alone, but not by faith that is alone)”。 接受耶穌作救主是包括接受衪的主權 (lordship)。 接受衪的主權就應順服衪。 明白受洗是主的吩咐, 你便應把順服主的吩咐加在信心的定義上。

受洗是記號
耶穌吩咐說, 得救的人要受洗。但同時洗禮又不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那麽受洗的意義 (significance) 何在?
英文字 significance 的字根是 sign, 即記號或標誌 (標記) 之意。 標誌是用來指向它自己以外的東西。 就好像路標 (road sign) 指向往目的地的方向,但路標不能把你帶到目的地去。究竟這記號所指的是甚麽東西呢?

  • 受洗是神與衪的子民立新約的記號—-舊的時代, 約的記號是割禮。 割禮是信心的記號。 成年人亞伯拉罕的信心早在他受割禮前巳經存在。 但對小孩, 割禮在先, 信心在後; 以撒 (Isaac) 就是如此。 以撒 (Isaac) 生下來第八日,亞伯拉罕照著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 (創21:4)。 改革宗的神學 (Reformed theology) 要求成年信主後受接洗禮, 但有些宗派認為基督徒的孩子可先受洗, 日後才宣告他們的信心。 嬰孩受洗是另一個神學大問題, 它的合理性可追溯到舊的時代的嬰孩受割禮。 新約時代—-印證神與選民,  就是信衪的人, 巳經得救並歸入恩典的約中。
  • 受洗的基本意義是認同 (identification). 這認同是兩方面的:
    • 基督與我認同—-衪站在我的地位上, 為我死, 這就是代贖的死. 這種死產生了新的地位, 就是稱義。 這種認同是我們的罪與內疚能獲潔淨和寬恕的記號。
    • 我與基督認同—-我站在稱義的地位上, 與祂同死. 這同死產生了新的人生, 就是成義。
  • 受洗的意義是: 受洗歸入基督耶穌 (Baptized into Christ Jesus), 就是參與衪的死, 衪的埋葬, 和衪的復活, 並經歷聖靈內住和被接納於神的家的實際。 這是福音的核心。
    •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 (羅 6:3)?
    •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 (新生命的生活),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羅 6:4)。
  • 受洗是身份肯定的記號—-在 (人, 神, 魔鬼, 世界) 面前公開承認我是屬於基督, 從此承担聖職, 履行基督給教會的使命。 基督在衪的受洗, 在衪的受試探, 在衪的登山變相, 在客西馬尼園—-在這許多危機的時刻中, 父神肯定衪是誰,  並衪的使命是甚麼。 基督的職事直至受洗後才正式開始, 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受洗後,  天上有声音說,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太3:17)。” 同理,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也是從受洗後才開始的。那些得救卻沒有機會受洗的人就沒有事奉的機會。

上述兩種立塲的轉換就是神學上所謂的「雙重歸算論 (doctrine of double imputation)」:

  • 我們的罪歸在基督身上,父神算基督為罪人。」
  • 基督的義歸在我們身上,父神算我們是義人。」

神賜我們一個寶貴的禮物,就是信心。靠著這個信心 (因為它是神的禮物,所以就不能說是我們的工作), 這個雙重的歸算就奇異地發生了。我們得救是「唯獨因信稱義」,但「因信稱義」的基礎就是羅馬書第五章所論的「雙重歸算」。這一切的轉換全是全杈自主的神的作為。這就是重生,這就是福音的骨髓,這就是救恩論的核心。這就是受洗所指向的東西。

靈洗在先, 水洗在後

  • 受洗是受聖靈的洗 (baptized in the Holy Spirit) 的記號: 水洗是我們外在的行動, 靈洗是聖靈用衪的恩典所作的內在工作。 所以受洗是潔淨的記號, 是被聖靈重生 (regenerate) 的記號。這外在行動的本身不是自動或神奇地傳遞它所意味的實體。 被重生就是被聖靈所洗。聖靈的洗在先, 水的洗禮在後。 浸禮的水沒有力量使人重生, 力量單單在於神。 靈洗改變我們內心的性情並使我們的靈活過來—-我們便受聖靈的洗了。
  •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 (born of water and the Spirit) 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 (約3:5)。 這完全是神的作為。
  •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 (born of the Spirit),也是如此。(約3:8)
  • 受洗是聖靈賜能力的記號: “受聖靈的洗” 主要是指五旬節 (Act 2:1-4) 的事—-述及120人經歷火舌, 巨風, 用萬國的鄉談傳福音—-及其後與五旬節相似的事件, 就是眾人聚集在一起受聖靈的洗。 這些眾人都是信徒。 彼得對此經歷的解釋: 這不是醉酒。這是約珥 (Joel 2:28-28) 預言的應驗。 這是聖靈的工作為了賦予教會去完成基督徒的使命和聖召 (vocation)。 這是聖靈的禮物稱 “charisma”. 所以聖靈的工作不僅是新生 (regeneration), 重生 (rebirth), 內住, 也包括在基督身體內的參與及執行職責的能力的禮物。
    • 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徒1:5)。
    •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 (filled with the Holy Spirit), 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徒2:4)。
  • 聖靈單單內住在被祂所重生的人:
    • 同在 (with a person)—-衪可以與一個未得救的人同在, 就是未被聖靈所生的人。 聖靈甚致可與此人同工。 例: 波斯王塞魯士 (Cyrus尼1:1)。 這是以普片恩典之法 (common grace way) 幫助人。
    • 內住 (indwelling)—- 這是以救人之法 (a salvific way) 永住在重生 (spiritual rebirth) 者內。 這是論到救贖的方面。 聖靈在成聖 (sanctification) 方面作工于已經被重生的人身上。
    • 普遍存在 (in)—- 聖靈是所有生命之終極能源。 除非神的靈藉祂的能力和同在特別地參與, 沒有一樣東西在宇宙可以存在。 神的靈是託住萬有的。 神如果收回衪的聖靈, 全部都必死—-信或不信無例外。 有位格的聖靈是能力的供應和生命本身的源頭。 這是論到創造方面。

基督徒受洗後冷淡的原因:

  • 不明白聖靈巳賜給他能力。
  • 洗禮的有効性與施禮者的品格, 或被施禮者的品格無関, 而與神信實的屬性有關。如果為你施禮的人跌倒, 不應影响你的靈命。 如果你偶然犯罪, 他不會影响你受洗的有効性。

施洗約翰的洗 (John’s Baptism)
施洗約翰的職事, 四福音均有記載 (太3; 可1; 路3; 約1)。 施洗約翰的職事是作主的開路先鋒。所以一切他所作的必與他的使命有關。施洗約翰的洗禮有三個重要的要素:

  • 公然與他的信息認同—-施洗約翰的信息是, “天國近了, 你們應當悔改! (太3:2)” 所以那些公開接受洗禮的人是公開表明願意悔改的人。
  • 公然承諾靠神的公義標準過活—-信息是, “毒蛇的種類! 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 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做甚麼呢 (路3: 7-10)?” 約翰就告訴他們應照猶太人所熟知的律法去行。 所以那些公開接受洗禮的人是公開表明願意照神的公義標準過生活.
  • 公然表達熱烈歡迎彌賽亞的來臨—-施洗約翰重覆表明他的角色說, “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可1:7).” 所以那些公開接受洗禮的人是公開表明願意歡迎彌賽亞的來臨。

耶穌是救主的觀念對施洗約翰時代的人是新鮮的, 是從未聽過和想過的。施洗約翰的洗禮不能使人得救。 但試想想, 那些能夠以洗禮公開願意承認上述三點的人, 是否會比較容易開放接受耶穌作救主呢? 這預備屬靈風氣豈不是作先鋒的職責嗎?彎路難走, 直路易走。現在施洗約翰的信息巳把彎路修直, 屬靈的氣氛巳預備好了, 一旦基督呈現在他們面前, 接受基督作他们的個人救主, 便順理成章了。施洗約翰說他是舊約的應驗, “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 ‘預備主的道, 修直主的路’,  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約1:23; 太3:3)。” 今天基督徒的水洗禮, 其意義遠大過施洗約翰的洗禮—-因為它表明了聖靈的洗 (Baptism by the Spirit) 和歸入基督的洗 (Baptism in union with Christ) 的相重意義。 施洗約翰的洗禮是福音預工, 今天教會在開佈道會前也要作預備工作, 才能使佈道會有效。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嚴父慈子” 的錯誤神學

by: T.C. Lo 盧天賜 (June 27, 2011)

以賽亞書是主耶穌所喜愛的舊約書卷之一. 當主出來傳道時, 衪首先引用以賽亞書 (路4:17). 整本聖經有66卷, 其中舊約有39卷, 新約有27卷. 這使我們聯想到乘數表中的 “三九二十七”. 更有趣的是, 有位弟兄把 “以賽亞書” 與全部 “新舊約全書” 並列, 他發現一些有趣的數字遊戲: 以賽亞書有66章,
• 頭39章的內容重於對罪的審判,
• 後27章的內容重於在恩典中榮耀的盼望.

這使我們又聯想到有些人提及上帝的 “嚴父慈子” 两幅圖像: 舊約的神 (特指聖父) 是嚴暴的神, 聖父衪向我們嚴厲地發怒, 而新約的神 (特指耶穌) 是慈愛和恩典的神. 草讀聖經, 的確使人有這種印像或感覺, 因為舊約記載了很多戰爭的故事而新約中主耶穌却吩咐衪的門徒不但要 “收刀入鞘” (太26:52), 還要愛仇敵, 為仇敵禱告. 一個大眾化但嚴重扭曲的觀念是: 聖子密切地與我們墮落的光景認同. 衪在我們的需要上, 站在我們這一邊, 作我們的中保 以鎮定聖父的怒氣. 聖父準備施懲罰, 把送我們到地獄去, 但聖子求情, “罰我吧! 讓我承擔祢的憤怒.” 這種觀念造成神格 (Godhead) 中有張力, 把衪們分裂. 又好像聖父有衪自己的議程 (agenda) 而聖子要求聖父改變祂的主意. 這種說法導教致某種廣泛和盛行的信念—-子比父更有愛心, 忍耐, 憐憫. 在這意識上, 基督徒似乎對聖子存 “一位論(Unitarians)” 的擁護者的傾向, 而對父神在學習, 灵修, 和禮儀上, 完全不顧. 這顯然是錯誤的神學觀.

可見, 如果我們把印像或感覺當為真理, 那就很容易產生不良的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 蝴蝶在這裏振翼, 數天後却在百哩外導致龍捲風), 這些似乎輕淡的想法却能大大扭曲了神學上的正统觀念.

但詩篇 145:8明說, “耶和華 (父神) 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 祂豈非與主耶穌的性情一樣嗎? 還有, 約翰三章十六節明說, “神 (父神) 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誰差耶穌到世上來拯救我們呢? 所以, 嚴父慈子是一個錯誤的神學觀. 三位一體的神的性情是一致的, 是和諧的, 是無張力的, 是一切關係 (relationship, fellowship) 的典範.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論事奉

By TC Lo 盧天賜 (June 26, 2011)

哥林多後書六章一節說, “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 這不是說神需要我們幫衪忙才能把事情做好, 乃是神高抬我們, 給我們事奉衪的機會. 神人同工是聖經一貫的思想. 由亞伯拉罕接待天使 (創18) 的故事, 我們可以學習事奉的途徑:
• 不計較舒適—-那時正熟 (V.1)
• 警醒等待—-坐在帳棚門口 (v.2)
• 謙卑熱切—-拿水洗脚 (V.4)
• 慷慨細心—-拿餅招待 (V.5)
• 發動全家—-撒拉, 僕人(V.6-7)

注意的是, 事奉的價值不在乎工作的性質. 大衛戰勝亞瑪力人; 論到分財物給他的士兵們, 大衛說, “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應當大家平分.” (撒上30:24). 可見事奉不在乎工作的性質, 乃在乎忠心與否.
(取材: 黄錦祥牧師 7/22/2007證道簡述)

還有, 我們不可以光說服事神而不去服事人. 聖Laurence 是一位教會執事. 他對窮人相當慷慨大方. 他是第三世紀的羅馬人, 住在一個名叫 Aragon 的地方. 在一次迫害中, 他被命令要把教會的珍藏拿到羅馬官府面前. 他便把一大群的窮人, 受壓迫的人, 和跛腳的人帶到官長面前, 說, “這些就是教會的珍藏.” 他的回答導致他在鐵烤架上被烤死. 今天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Fort Lauderale 城內, 有一間為無家可歸人士而設立的庇護所, 取名Saint Laurence Chapel. 它為無家可歸人士設立信箱, 提供職業指導及推薦, 供應淋浴場所, 私人祈禱室, 及電話服務等. 服事人就是服事主耶穌.
取材: “What If Jesus Had Never Been Born” by D. James Kennedy and Jerry Newcombe, Page 28.

最後, 事奉要心手並重, 我們要作一個有馬利亞的心的馬大. 要作一個有馬大的手的馬利亞. 我們要有馬大的手和馬利亞的心. 馬大的問題不在於工作, 乃在於心裡忙亂, 即分心之意 (路10:38-42). 論到心態與動機, 劉志雄長老說得好, “服事神的事都必會有果效,祇是有時候我們看不到,這是為了不讓我們驕傲.” 這真是神在我們走成聖道路上所賜的恩典!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信心 (Faith)

By TC Lo 盧天賜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哥林多後書 5:7)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我們如何理解這節經文?

許多年前,我遇到了一位非常真誠地愛主的教會兄弟。 他給 “信心” 下了一個相當深奧的定義:「“信心” 就是要大膽地向上帝求,並且同時確認上帝 “已經” 回答了你剛才的懇求。」他對信心的定義特別強調 “已經” 這兩個字。

碰巧這位兄弟後來丟了工作,但很快他從另一家公司得到了面試的機會。 面試後,在他收到正式的聘書之前,他大膽地告訴我們他 “已經” 找到了新工作。 聽到他說這話的人都傻眼了。

在我們每星期五晚的團契聚會會中,此弟兄公開地做了感恩的見證; 他衷心感謝上帝給他一份新工作! 他那真誠的感恩精神的確令人欽佩,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但是他那「過早的信心宣告」卻使每個人都不敢吭聲。 幾天后,不幸的真相肯定他果真沒有得到那份工作。 此後就沒有人再敢提起這件事情。我認為他的「尚未卻已經」 的信心是有問題的。 然而,我喜歡Lee Strobel (史特博) 對信心所下的定義。(Note).

史特博說:「“信心” 乃是朝著證據所指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無論大小,我們都在不經意間將這一說法付諸實踐。例如,我口渴了,正在考慮喝一瓶水。 我手裡拿著的這瓶水有毒嗎? 是的,可能性不為零。 但是我對現有證據進行一些非正式的評估:當我拿到瓶子時,它是被密封的; 裡面的水看起來很清澈; 附在上面的商標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品牌; 最重要的是,這瓶水是我妻子給我的。 她愛我,我知道她絲毫沒有要傷害我的想法。 現在,我打開了瓶子,沒有聞到任何臭味。 監此,基於上述所有的證據,儘管絕非詳盡無遺,但我還是邁出了第一步,充滿喜樂地品嚐了一口,發現水真的很清涼解渴。我的信心得到證實。

同樣,聖經說:“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篇34:8)。” 真實的信心,不僅需要您的理性支持,還必須伴隨著行動。 “嘗嘗”和“投靠”是證明您有信心的行為。

有大量證據表明聖經和福音的可靠性和可信賴性。 此博客網站(blog) 的目的是致力於展示基督教世界觀的合理性。 因此,我們應該朝著與證據指向相同的方向邁出信心的第一步,並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您的個人救主。

實際上,聖經並沒有迴避給信心下 “定義”。 希伯來書(11:1)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我們應如何去理解這節經文呢?

許多基督徒和我對這節經文都耳熟能詳, 但仍 讓我感到困惑,因為我似乎了解,但實際上我並不完全了解。 在Covid鎖定在家期間 (lockdown),我花㸃時間仔細思考這節經文。 (Ref. 2).

第一部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我們「所望」的是什麼? 在隨後的經文中所給出的描述和例子並未提及我們生活中的所望和心愿,諸如我們都希望疾病得到治愈或病毒及早消除, 等。 然而它所指的卻是上帝的品格和作行。 這一點很重要。

  • 我們盼望復活
  • 我們盼望基督的再來
  • 我們盼望為聖徒得榮耀
  • 我們盼望這座天堂般的城市

這些都是上帝的應許。 因此,在談論信心之前,我們必須先確定上帝給我們的應許。 我們如何確定? 我們可以藉用瓶裝水的比喻來指出(但不能完全證明)上帝應許的現實。 有許多證據巳表明上帝之道的可靠性。 因此,第一節的第一部分實際上就是說:“信心的起步點、就是在相信任何時之前, 首先要相信上帝的應許是确实的。”

第二部分:信就 “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我們看不見的事物是什麼? 在隨後的經文中所給出的描述和例子並不涉及我們的職業生涯或投資組合和銀行賬戶等,而是涉及由上帝那無形之手所施行的大作為,例如:

  • 通過基督的寶血我們的罪得赦免
  • 基督在天上為我們代禱
  • 神在我們的受苦中與我們同在

這些都是上帝未見之事的作為,我們必須首先相信,然後才能開始談到信心。 我深知這句話難明。我們怎能先要有「信心」才可以談到「信心」呢?但這就暗示著信心是一種 「還沒有, 但卻是已經有」的東西。也就是 (not yet but already) 的表達。因此,當我的朋友認為自己的信心是 “已經但尙未” 時,他並不是完全不對的。 他的錯誤在于他的信心足專注於他所希望要成就的結果(是人不能確定的結果), 而不是專注在上帝的屬性。因為信心是首先必須相信上帝的屬性是絶對不變的真理。

當先知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被邪惡的人陷害時,但以理的朋友祈禱如(但3:17-18)所述:

v. 17 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 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兠中救出來.王阿、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

v. 18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我們看到,但以理的信心並沒有放在結果上,雖然他並不確定結果如何,但他卻對上帝的確定性有信心,就像他說的那樣:“即使上帝不拯救我們,我們仍然對上帝有信心—上帝是他們信仰的對象。” 但以理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對上帝的屬性的肯定的信心。 這種迴旋状 (convolute) 的的信心概念(您需要先有信心才能解釋信心)體現了上帝的智慧,並激發了我們的思想。 簡而言之,信心的對象必須是上帝。 我那位弟兄將他的信心放在事情的成果上—工作的獲得。 所以,我説他的信仰方向是錯誤的!

我們通常把希伯來書 (11:1) 認為是「信心的定義」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作為「定義」的語句不應該包含「所要定義的單詞」。 我們怎能用包含「信心」的句子去定義「信心」呢? 因此,對希伯來書11:1而言, 與其說它是信心的定義,不如說它是對信心的功能的說明。

信仰在我們生活中的功能是什麼呢? 信仰巳能激勵著過去有信心的聖徒為上帝而活,並相信上帝能履行祂的應許(希伯來書11:2-40)。 這就是「靠信心而不是憑眼見過生活」的意思(哥林多後書5:7)。

在一個冬天的湖面上,水被冰凍得不均勻。 一個孩子在稀薄的冰面上自由行走。 他父親看見了便緊張地大喊:“我的兒子呀,這很危險! 快回到岸邊吧。” 孩子回答説:“我不害怕,因為我有堅定的信心。” 另一個在厚冰層上滑冰的膽小孩子緊張地大喊:“我很害怕,我沒有信心,我想上岸呀!”

這兩個孩子中, 你認為那一個是處於安全的環境呢?我們都知道答案。因此,信心與我們宣稱自己擁有的聲音大小無關,而是信心的對象至關重要。 如果您沒有大的信心,甚至沒有信心,您可以祈求上帝給您一些或給您更多。 但是,如果您信心的對象是錯誤的,那麼您的信心越大,危險就越大了。 我們信心的對像是耶穌基督,他是我們應站在其上的厚冰。

Note: “A Conversation with Lee Strobel”, Decision, Nov.2007, P.31.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榮耀的盼望, 真正的解脫

by TC Lo 盧天賜

印度教的目標就是從無知 (ignorance—非指 stupidity) 中解脫出來, 以達到極樂世界 (Moksha Nirvana) 的境界. 這種解脫是融合輪迴 (rebirth) 與 宇宙统一 (Oneness of the universe) 的結果. 佛教是一個有巨大變化的宗教, 但它的中心教導是苦難是人內在的一部份, 而解脫苦難之法來自道德及精神上的自淨 (self-purification). 兩者根據何在? 但基督教的 “解脫” 乃是基於耶穌基督復活的歷史事實和聖經的可靠性.

葛培禮牧師的夫人 Ruth 於零七年六月十四日歸回天家, 安息主懷. 她的追思禮拜是由她的牧師 Richard White 在 Monreat 主持. 私人性的葬禮是在次日, 由葛培禮牧師的老友, 巳退休的倫敦 All Souls 教會的教區主任牧師, 表華斯 (Richard Bewes) 主持. 他在葬禮儀式中用了一節聖經, 是很少人用在喪禮的, 但却有奇妙的安慰能力. 表華斯牧師所用的經文是引用舊約最後一章其中的一節:

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註:原文作“翅膀”)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瑪4:2).

這節聖經提醒我們, 肉身的死亡是喜樂的釋放, 解除了人生的勞碌, 和痛苦的監禁. 我們還活在地上的人, 是死亡暫時離開我們; 巳被主接到榮耀中的人, 是他們永遠離開了死亡.

多年前葛培禮牧師的夫人在公路上看到一個牌子, 上面寫着, “End of construction.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她說 “我希望這就是我的墓志銘”. 今天如果你到她在 Charlotte 的墓地, 你會看到這句話 “建造完畢, 多謝忍耐”. 這就是她的碑文, 刻在石碑上.

我們每個人都有面向死亡的一天, 勿忘我們有那榮耀復活的盼望, 正如哥林多後書 5:1-10 其中一節所說的: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 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馨香之氣

by: T.C. Lo 盧天賜

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林後2:14-15)
香氣是甚麽意思? 我想是指重生的生命. 就是活潑的, 被接納的, 被赦免的, 有把握的, 和有盼望的人生. 有於內而形於外.

對撒瑪利亞婦人的生命改變, 可用幾句美麗的話來表達 (Note 1; p.85)
• 她來時手拿水桶, 耶穌打發她回去時, 給她活水泉源.
• 她來時被人離棄, 耶穌打發她回去時, 給她神的接納.
• 她來時心靈受傷, 耶穌打發她回去時, 給她完全醫治.
• 她來時重担疑難, 耶穌打發她回去時, 給她答案之源.
• 她來時活在絕望, 耶穌打發她回去時, 給她滿溢盼望.
福音既然是基督馨香之氣, 為何被世人厭惡? 護教家 Ravi Zacharias 曾寫下這樣一段的話 (Note 1; p.vii)

處於今天外觀敏感的世代, 如不小心便很容易引起鋒利的爭辯. 從哲學的觀點, 你可相信任何的東西, 只要你不要宣稱你所信的是真理, 就平安無事. 從道德的觀點, 你可作任何事, 只要你不要說你比別人更好, 就沒有問題. 從宗教的觀點, 你可堅持任何東西, 只要你不把耶穌帶進來, 就不會樹敵. 如果你對靈界的觀念是屬東方的, 或許你不會受到挑剔, 如果你的靈界觀念是屬於西方的, 定必受到全面的批評. 新聞記者可進入基督教的教堂, 盡其嘲弄的能事, 但他一定不敢對東方式的禮儀崇拜諸多批評. 還有, 誰感公開評論回教? 這就是20世紀末葉的社會色調 (mood or feeling). 一種色調可以成為思想的危險狀態, 因為在感情的重量下它能壓碎理性. 而這恰好 就是人們所相信的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所代表的東西, 就是色調 (或 氣氛).

印度人有句成語, “如果你把別人的鼻子割掉, 那麼給他一朵馨香的玫瑰花也沒有多大意義.” (Note 2)

今天的社會色調巳把人的鼻子割掉了不少. 但基督徒不能完全責怪社會的氣氛, 因為多少時侯我們傳福音的方法也常拒人於千里之外. 真理若不以愛作底層的支持, 真理的雍有者會另人討厭, 而所傳的真理也會另人反感, 如果基督徒以持真理而自負, 便把人關閉於福音的門外, 人對福音便難以容納了. 人怎嗅到基督的馨香呢? 所以

西 4:5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
西 4:6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我想, 馨香還有一個特點, 就是柔和而不是过份的强烈. 我們基督徒在非信徒的眼中是否也該如此? Bill Graham 說得好, “If there must be an offense, let it be the offense of the gospel, not the manner in which gospel is presented.”

Note 1: “Jesus Among Other Gods” by Ravi Zacharias.
Note 2: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p.150.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

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
T.C. Lo (盧天賜). June 16, 2010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 1:18)

大網:
五方面的比較:
• [有神論] 比 [無神論] 更合理
• [啟示宗教] 比 [人本宗教] 更合理
• [信耶穌是神] 比 [信耶穌不是神] 更合理
• [接受耶穌是救主] 比 [不接受耶穌是救主] 更合理
• [趕快接受] 比 [延緩接受] 更合理
思想: 人可否離開上帝而活?

[有神論] 比 [無神論] 更合理

• 見鬼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經歷. 鬼從何處來? 除了聖經所給的肯定答案, 無人知道. 誰能忘記比彼拉多 (Pontius Pilate) 因懼怕送耶穌上十字架而試圖洗手除罪的形象? 甚至今天, 在瑞士有一座山因他而命名為彼拉多山 (Mount Pilatus). 根據傳說彼拉多葬於此, 不時有鬼魂從陸森市(Lucerne) 的水上來洗滌彼拉多的罪疚. 鬼是靈界的活體, 人公認牠是邪惡, 可怕, 可憎的東西. 如果你信污鬼的存在, 那麼相信聖善, 可敬, 可畏, 可愛的靈體的存在也不難了. 所以從有鬼可以指向有神.

• 無神論是一個自我矛盾的名詞—-證明一樣東西確不存在比證明一樣東西確存在難多了. 你必需是無所不在, 無所不知, 才能斷言某樣東西不存在. 如果你能斷言神不 存在, 你必需是無所不在, 無所不知. 如果你真是無所不在, 無所不知, 那麼你便是神了.
• 魯益師 (C.S. Lewis 1989-1963) 在他的 “Mere Christianity (返璞歸真)”一書中觀察到所有的人都會關心到倫理的問題. 雖然對道德的領會因人而異, 因社會而異, 但所有的人都在對與錯的問題上搏鬥. 所有的人都有些共同的道德責任感. 稱之為 “客觀道德價值觀.” 這共同的道德律從何而來? 既是共同, 它一定是從同一個源頭而來. 道德與人格有關, 所以道德的賜予者 (moral law giver) 必需是一位有位格的活體. 這論點就指向神的存在了.

• 魯益師以 “德律從何而來?”為論點指向神的存在. 康德(1724-1804, 德國人) 雖然他抱着懷疑的態度面對人能單憑理性去改進道德的技能, 他却提供一個關於 “死後還有生命 life after death” 的精巧論點. 他以 “如公義不能取勝, 合乎道德的意義何在?” 為論點指向神的存在. 康德察覺到公正是使倫理變為有意義的必要成份. 但他也注意到公義在這世界上常常不得盛行. 他觀察到無數的人所觀察的, 就是義人受苦, 惡人在此生昌盛. 他現實的推論不斷地爭辯, 如果公義在這世上不能伸張, 一定會有另一個地方它可以伸張. 如果公義最終能存在, 必定會有很多因素 (至少有兩個無懈可擊的論據) 來說明.
o 死亡之後仍然生存—如果公義存在, 我們必定是那公義的接納人. 我們既然在世上沒有接納到, 我們必需在墳墓之後仍然存在才能使公義得伸張. 如果倫理是現實的, 那麼公義便要求死後還有生命 (life beyond death). 如果死就是一了百了, 那麼道德倫理的指令 (ethical mandate) 便是毫無意義了.
o 一定要有一位法官—公義需要有審判, 審判需要有一位審判官. 要怎樣一位審判官才能保證判斷是公正? 康德的答案是這位審判官必需是全然公義的. 他必需徹底地和完全地公正, 才能確保最終的公正判斷. 但公正的法官也可能會誤判而導致不公平的判斷而不自知. 誠實的法官判決無辜者有罪之事是會發生的; 這些無辜者可能是被人陷害或被一大堆勢不可擋的間接證據所包圍. 我們的審判官必需是絕不可能會犯錯誤的. 要提供完全的公義, 審判官必需對事實和真相有全備的了解. 完美的審判官不能次於全知的屬性. 這描述豈不是與基督教所相信的神相似嗎?

• 如果宇宙沒有創造主就沒有創造的時刻. 萬物都由進化而來. 無起點又無第一因. 表示宇宙從無限的過去進化到今天. 那麽到現在應有足夠的時間使宇宙進步到完美地步了, 因為過去無限的長年歲月應完全征服了邪惡. 但罪惡和苦難和不完美迄今仍然存在, 可見 “沒有創造的時刻” 和 “沒有第一因” 的進化論是不合理的. 這論點指向創造主的存在.
• 如果有神, 為何世上有那麽多苦難?” 奧古斯丁, 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 簡明地反問道, “如果沒有神, 為何世上有良善?

• 誠然 , 邪惡的問題是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最大的爭論點. 無神論者Sam Harris 說: “紐奧良 (New Orleans) 於2005年被巨風 Katrina 大大的毁壞, 上帝在幹甚麽? 衪不是聽那些巳逃到屋頂的人但後來又慢慢被淹死的人的禱告嗎? 在大災難中 的倖存者相信神救了他但讓其他的人 (包括小兒床上的嬰孩) 死亡实在是一件可恥的 (disgraceful) 事.” 他的論點是:
1. 世上有邪惡 .
2. 如果有上帝, 衪一定會對邪惡有所限制
3. 邪惡並沒有受到限制.
4. 因此上帝必定不存在.
這論點是被人假設為證明神不存的證據. 合理嗎?
讓有神論者提出這樣的反駁:
1. 是的, 世上的確有邪惡.
2. 如有邪惡, 就必有良善 (這是無神論者必需解釋的問題).
3. 如果良善與邪惡都存在, 那麽必定有一道德律用來判斷何為良善與何為邪惡.
4. 如果道德律存在, 必定有道德律的給予者.
5. 道德是與人有關, 所以這位道德律的給予者必定是有位格的.
6. 對有神論者而言, 這就指向神的存在了.
以此作起步點, 有神論者豈不是能緩和從辯論邪惡所產生的威脅力嗎?

[啟示宗教] 比 [人本宗教] 更合理

自然主義者 (Naturalists) 主張透過科學的觀察和探索便足夠描述人類的經驗. 無神論者斷言神不存在. 自然主義者較緩和, 認為神存在與否是無關重要的. 科學是萬能嗎?
我的阿姨烤了一個美麗的蛋糕. 我們把它交給世上最棒的科學家以作分柝:
• 營養科學家: 計算它含多少卡路里並告訴我們對身體有何影响.
• 生化學家: 告訴我們關於蛋糕內的疍白質和脂肪的分子結構.
• 化學家: 描述蛋糕原料內的元素及其原子的結合 (bonding).
• 物理學家: 可以依據基本粒子 (fundamental particles) 來分柝.
• 數學家: 無疑地提供一組方程式來描述基本粒子的運轉狀態.
我們可否說, 這疍糕巳經完全被解釋了? 不. 至少我們不知道為何姨烤了這個美味的蛋糕. 單單只有她才能提供正確的答案.
還有別的例子:
• 小孩子迷路. 你認為小孩找爸媽容易? 還是爸媽找小孩容易?
• 瞎子摸象: 他們以為象是樹幹, 掃帚, 篩網等. 無一瞎子能知實情, 除非有位開眼人 告訴他們.
• 你怎樣知道你的媽媽真是你的媽媽? 除非她親口告訴你.
涉及生命的目的, 倫理的價值觀, 愛, 審美觀等, 都不是科學可以了解的. 上述說明了啟示的必要性. 所以神給人類兩本 “書”:
• 一般啟示 (General Revelation): 給一般聽眾, 內容是一般性. 那就是, 神的創造.
• 特別啟示 (Special Revelation): 給那些虛心願意聽的聽眾. 那就是藉耶穌及聖經所說的話.

[信耶穌是神] 比 [信耶穌不是神] 更合理

時差越大, 可靠性越小:
• 佛 (Buddha) 是主前第六世紀的人物, 佛經直至基督教時代才被寫成. 佛的第一本傳記是寫於主後第一世紀.
• 穆罕默德一生年日是A.D. 570 至A.D.632. 雖然他的言論記在可蘭經內, 但他的傳記寫於A.D.767—-死後超過一世紀之久.
• 兩本最早的亞歷山大 (Alexander) 大帝的傳記是由 Arrian及Plutarch 所寫. 是寫於他死 (323 B.C.) 後超過400年之久. 然而史家認為這兩本書是可信的, 其中巳攙有傳說事物在內.
但耶穌在新約的記載與事件的發生的時距只不過是數十年. 可見福音書比其它經典更是可靠的. 如果把舊約中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提取出來, 可重組成四福音. 可見, 耶穌尚未出生, 祂的傳記巳經寫成. 這是祂與其它宗教教主不同之一.

我們在可靠的福音書內找到甚麽呢?
• 福音書見證耶穌是神
• 耶穌自己說衪是神
• 魔鬼說衪是神
• 信衪的人生命的改變

這些特點均指向耶穌是神. 還有, 政治系統的力量只能在表面上鎮壓宗教. 但歷史告訴我們, 基督教愈受抑制, 便愈益興旺. 這是神蹟.

[接受耶穌是救主] 比 [不接受耶穌是救主] 更合理

如果你承認人有罪, 且人是不可救藥的; 是無法矯正的, 那麼你便需要一位救主.
只要你到世界各地一遊, 就不難看到偶像 (有形, 無形) 的普遍性. 因為人裡面有 “神形” 的空虛和一種渴務敬拜超越者 (Transcendent) 的心. 這個事實就指向一位永恆而且是個人的救主. 所有宗教中, 唯獨耶穌與信徒建立個人關係, 衪是我們個人的上帝Personal God:
• 耶穌是, “我是好牧人”
• 詩篇23論到這位神關心我們
• 主禱文中我們稱上帝為父, “我們在天上的父”
小信心踏在厚冰上強過大信心踏在薄冰上. 信心的對象比信心的大小更重要. 神學家R.C. Sproul說:
• 摩西 (Moses) 可以誠心傳達律法;
• 穆罕默德 (Muhammad) 可以持劍耀武揚威;
• 佛陀 (Buddha) 可以提供親切勸導;
• 孔夫子 (Confucius) 可以教導人生慧語;
但沒有任何教主有資格献上贖罪祭叫世人與神和好. 唯獨耶穌基督配得無限的敬拜與事奉. 為何需要救主? 如果我們自知缺陷, 並明白神的性情或罪的嚴重性, 就必然會斷定贖罪的必要性. 耶穌是完美的祭物, 也是完美的祭司. 衪是無以倫比的救主.

[趕快接受] 比 [延緩接受] 更合理

不信耶穌至少有十二大理由, 只舉其四:
• 我一生信 “無神論,” 怎能一下子相信有神呢? 你會不會自問, “我在大陸一生 “受苦,” 我怎能一下子在美國過舒適生活呢? 答案是 “不會的.” 聖經說,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Psalm 43:8)
• 我一生拜佛, 怎能如此反叛改信耶穌? 請問如果你開車發覺自已走錯方向, 回頭嗎?還是持續往前? 真理比誠心更重要.
• 我還未完全明白, 怎能相信? 奥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 說的, “我相信是為了明白.”
• 馬克思說,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信耶穌是弱者的依靠. 但人不信耶穌, 是因為不願相信死後有審判, 讓他門可以在今生為所欲為. 其實這樣的人, 他們真正的安慰是相信死後一片空白, 全然化為烏有. 這豈不是另一種鴉片嗎?
大佈道家D.L. Moody在三天佈道會中的頭一晚說, “你們今晚回家想想吧! 明天再作決定.” 當晚芝加哥大火爆發, 數百人死. 他回想感嘆道, “我以後不再叫人延緩. 你有沒有明天是個大問題. 財主與拉撒路, 你願意那一種結局? 不作決定本身就是一個決定. 不作正面的決定就等於作了負面的否決. 所以你是不能逃避的. 神延緩耽擱, 為了給我們機會, 但我們不能延緩耽擱.

人可否離開上帝而活?

可以. 但一定活得不好. 尼釆說, 因為上帝在十九世紀巳經死了, 必有兩個必然的結果發生在廿十世紀內:
• 他預言廿十世紀將會是殺戮最多的世紀—-有人認為廿十世紀因意識形意不同所導至在戰場上死亡的人數多過以前十九個世紀的死亡人數的總和. 回顧歷史, 他的預料果真實現了.
• 普片性的瘋狂將會爆發—-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尼釆自己是瘋狂爆發的第一步. 他一生最後十五年活在精神錯亂中, 死於1900年.

尼釆在上帝死後高呼這是一個建立在基督教倫理和道德哲學廢墟中的超人世界 (world of supermen). 如果上帝不存在, 其結果是:
• 人是不能了解自己的. 哲學家G.K. Chesterton 說, “一個人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就好像早晨起來照鏡子, 只見一片空白.” 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格言, “認識自己know yourself” 無法實現.
• 人是不能有意義地活下去的. 哲學, 心理學, 社會學都認為如果沒有上帝, 我們必需發明另一位上帝以防止我們互相殘殺. 有人說, 在早期的希臘和羅馬, 對群眾而言, 任何宗教都是對的, 對哲學家而言, 任何宗教都是錯的, 對地方行政官而言, 任何宗教都是有用的. “有用” 是指有 “籬笆功能 fence function” 或社會的界限 (boundary in society).
根據统計, 每週去教堂的人, 心藏病發作機會滅低50%. Q: 人可否離開上帝而活得豐盛生命? A: 不可以.

決志的禱告 (Decision Prayer) 不是咒語, 不是魔法, 不是背誦符, 乃是在密室內自己單獨向神用心靈誠實去呼求:
親愛的天父:
我是罪人.
我為我的罪抱歉.
求祢赦免我.
我願意回轉離罪歸向祢.
我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我的救主;
我承認衪是我的主.
從現在起, 我願跟從衪.
奉耶穌基督名求.
阿們.

Posted in Philosophy/Religion,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 Leave a comment

鸿溝 (The Chasm)

鸿溝
By TC Lo 盧天賜 (June 14, 2011)

哲學教授 Peter Kreeft博士曾說了一個比諭 (Ref. 1):
[想像有一隻熊彼困在羅網中, 一個有同情心的獵人想釋放它. 首先他設法羸它的信任, 但無法達到目的,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 獵人只好向熊發射大量迷药. 熊以為是獵人對它的襲擊而想殺死它. 豈知獵人是出於憐憫與同情. 為了使熊脫離羅網, 獵人必需把熊用力按下才可以把夾子彈簧的張力放鬆. 如果熊還在半醒睧迷狀態, 它一定更肯定獵人不懷好意使它痛苦加深.]

你看, 熊真是大錯特錯了, 它之所以有此錯誤結論, 因為它不是人. 誰敢說這不能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比擬? 我相信神有時也對我們作類似之事. 而我們不明白衪的心意與動機, 正如熊不了解獵人心意一般. 人與神間的距離豈不比熊與臘人的距離更大嗎? 我們不信任神的程度豈不比熊不信任獵人的程度更嚴重麽?

當我們意識到神人之間的分歧如此殊深, 我們便不敢隨隨便便妄作這類愚蠢的推理: “如果神是滿有慈愛, 而世上的確又有苦難, 那麽慈愛的神是不存在的.”

透過歷世歷代的哲學家, 神學家, 文學家, 透過每個人自己的經歷, 透過聖經人物如摩西, 約伯, 耶利米, 我們可以發現各種苦難的線索, 但最終必會集在耶穌及神的眼淚上. 神用它無限的智慧, 有時讓我們經歷短暫的痛苦以成就長期的益處.

人類的根本問題就是與神隔離. 我們是照衪的形像所造. 但衪並沒有造我們像機器人按電腦程式的指示去自動愛衪和遵行衪的旨意. 衪給我們自由意志去選擇. 但人類選擇違抗衪, 故意偏行己路, 現代人仍是如此. 其結果便是與聖潔的神隔絕 (alienation). 神與人之間出現了的鴻溝 (c.f. Romans 3:23; 6:23).

盡管人與神間的鸿溝如此巨大, 但神藉著耶穌基督降世為人, 為我們建立通天的橋樑, 使我們明白祂要我們明白的道理.

Ref.1: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P.31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默想約翰三章十六節

約翰三章十六節的再思
By: TC Lo 盧天賜 (June 9, 2011. Latest revision: February 16, 2012)

引言:
約翰三章十六節是福音精簡的敍述. 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明白. 它不但是永生道路的指標, 更教導人如何走上蒙恩得救的途逕. 它雖簡明, 但內中却有極深奧的神學, 使人一生學之不盡. 從中我們可思想: 神的存在, 神為什麽愛我們, 獨生子的意義, 十字架的道理, 天堂地獄靈魂的問題. 常常默想這節聖經, 能喚起我們傳福音的付担和動力, 更能激勵我們對基督從感恩而來的敬拜.

如果我只能介紹:
一本書: 這就是約翰福音 (道成肉身)
一個人物: 這就是約瑟 (有趣故事. 似乎預表基督)
一段耶穌所說的話: 這就是登山寶訓 (天國憲法)
一位先知: 這就是以利亞 (為神行大事. 但他的性情與我們一樣. 大鼓勵!)
一篇詩歌: 這就是詩篇23 (美麗對稱, 感受神愛, 適合靈修. Ruth Graham 喜愛)
一位偉大的神學家: 這肯定是保羅 (多元文化的代表)
一節聖經: 這肯定是 John 3:16 (金句中的金句)

神 GOD”  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三十個字中頭一個字 “神” 說明宇宙中有一位神.
使徒信經 (Apostles’ Creed) 第一句: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怎麼知道有神?
神的存在至少有三大證据 (可用三個以 “O” 字母來表達, 以助記億): Origin, Order, Objective Moral Value.

Origin 宇宙之源說明神存在的合理性:
請參看本 blog 內另一文章. 題目是: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創世記一章一節)” (1/27/2012)

Order: 宇宙複雜及精密的程度說明必有一位設計者:

在過去五十年, 隨着DNA的發現和太空工程的突飛猛進, 科學家對大自然的複雜性感到驚歎. 他們發現大爆炸不是一些雜亂無章的原始事件, 而是由龐大的資訊所引導的高度有條理的事件. 否則大爆炸便與人體炸彈 suicide bomber的爆炸無異了.

1. 著名的科學家 Steven Hawking 寫道, “跟據他的計算, 大爆炸發生後一秒鍾, 如果宇宙膨脹速度降低一點點 (1 除以天文數字: 一後面有17個零) , 宇宙馬上倒塌成一個大火球.”
2. 英國物理學家 (P.C.W. Davies) 巳斷定大爆炸時的初始条件 (initial conditions) 是剛好適合星球的形成—-行星 (planet) 和生命形成的必要性. 達到這樣精確的開始狀態的可能性是1與天文數字之比. 這個天文數字是: 1後面至少有21個零.
3. 物理學家Davis 也估計如果萬有引力 (或 weak force) 的強度改變一點點, 生命不能發展下去. 一點點就是1與天文數字之比. 這個天文數字更大: 1後面至少有100個零.
4. 有50個宇宙常數和衡量必需在數學上達到無限小的誤差才可能容許生命的存在.
如單單從科學的立場而言, 宇宙應是阻止生命的發生而非維持生命的存在. 所以生命是平衡在刀片那麽薄的邊緣上. 這些天文數字的準確性排除了進化論的隨機選擇的可能性而指向一位聰明設計者存在的合理性.

參看本 blog 的另一文,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Jan. 23. 2012)

Objective Moral value 客觀 (or 無偏見的) 的道德價值觀說明必有一位有道德觀念的神
不論國籍, 種族, 地理環境, 文化, 教育水準等, 人們都有一套基本的道德對錯觀念.
參看本 Blog 另一文, “客觀道德律—上帝的存在, 苦難的困惑” (Feb. 7, 2012)

結論: 神的存在可以由萬物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 宇宙的複雜性, 和人的良心表明出來. 叫願意追求真理的人無可推諉.

神 “愛 SO LOVE” 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有人說, “神就是愛, 衪需要愛的對象, 所以衪造人, 好讓衪的愛可以發表.” 這是錯誤的神學. 三位一體的神, 位格可以互愛, 不需靠人來滿足. 不但如此, 衪們之間完全的愛和完全的交通, 成為信徒相交的最高榜樣.
神為什麽愛我們那麼多?

如果我們站在神的觀點去想, 這是一個難題. 試想想:
• 我們是照着衪的形象所造.
• 我們在受造的地位有責任: 是要向全世界反照衪的榮耀和公義.
• 我們多方, 多次, 多處的叛逆和抵擋神.
• 我們如此做, 是否向宇宙錯誤地代表衪的性情?
• 我們還連累了整個自然界: 整個大自然界都歎息、勞苦,等侯我們得贖的日子. 因為大自然都在我們的不義之下忍受着痛苦. (Rm.8:22).

當我們思想到我們叛逆的光景, 真不明白甚麼東西會激起神如此愛我們. 現在讓我們看看一個對比—-基督怎樣愛我們:
• 完美的基督為害衪的人捨命, 並為那些殺衪的人祈禱.
• 無罪的基督求父赦免那釘衪十字架的人.
• 當保羅想到基督的愛的時候, 他甚驚訝地說,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Rm.5:7).

試想想,這種愛是超越任何我們在這世界上所能經歷的東西. 要回答神為什麽衪愛我們這難題, 我想我唯一的結論是: 愛是神的屬性, 愛是衪內在, 外在的性情. 新約聖經說 “神就是愛.” (I John 4: 8 & 16.) 這一句更是不可思議. 我們不可以說, “愛就是神.” 我們可以說, “某某人很在愛心,” 但我們不能說, “某某人就是愛.”
然而 “神就是愛” 這句話在猶太文化中所要表達的是:
• 神是如此有愛心 (so loving),
• 衪的愛是如此一致 (so consistent),
• 衪的愛如此深奧 (so profound),
• 衪的愛如此深厚 (so deep),
• 衪的愛如此超越 (so transcendent),
• 衪的愛如此地成為神的性情中不能分割的一部份.
當我們說 “神就是愛”, 乃是要以最大的可能性把神愛的本質表露出來. 簡言之, 神就是愛的終極標準. 神就是 “愛” 的定義. 神的愛真是敬虔的奧秘!
1. 神用衪的聖絜來復甦我們的良心.
2. 衪用衪的真理來作我們思想的營養.
3. 衪用衪的榮美來淨化我們的想像力.
4. 衪用衪的愛打開我們的心靈.
5. 衪用衪的旨意作為我們順服的目標.
因此, 我們理當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來敬拜那愛我們的主.

神愛 “世人 THE WORLD“,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通天的道路只有一條, 代表真理的排它性 (the exclusivity of Truth).
Ac 4:12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Jn 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但神的愛是覆蓋萬民的 (the inclusiveness of God’s love).
2Pe 3:9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1Ti 2: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福音的普世性却貫串了整本聖經.

神愛世人,”甚至 (EVEN TO THE EXTEND)” 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約翰福音 3:16 中的 “甚至” 意味着 “一早就預備好了.” 你以為神造人造到一半, 忽然想到人會犯罪, 就不得不設立救恩. 這樣的上帝
• 是一直在收拾殘局的上帝
• 根本不是上帝
上帝不但預先知道人會犯罪, 甚至在衪還沒有創造世界以前, 巳經為人預備了救恩. (預備) 两個字多好! 嬰孩未出生, 爸媽為他預備一切
Q: 為什麼需要等到人犯罪之後才差遣耶穌基督來?
A: 汽車還未被製造以前, 工程司知道它有一天它會壞, 所以他預先設計了一本維修手冊. 到有一天汽車真出了毛病, 手冊便用得上了.
• 全知全能的上帝往往用衪的智慧順從人所能了解的程序行事. 但工程司與上帝不同:
o 汽車不完美, 有一天它一定會壞.
o 亞當是完美: 有自由意志, 有不犯罪的可能性.
所以奧古斯丁講到四種階段的自由:
1. 原造的亞當: 可能犯罪, 可能不犯罪 (最先中性的自由).
2. 亞當犯罪後: 只有犯罪的自由, 沒有不犯罪的可能性.
3. 人重生以後: 可以不犯罪, 雖然還有可能會犯罪.
4. 新天新地: 永遠沒有犯罪的可能性.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 “獨生子 ONLY SON” 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生 (約 3:16)

使徒信經: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上帝的獨生子是甚麽意思?
• “獨” 表示只有這一個, 給了就沒有
• “生” 表示非受造
• “子” 表示同樣的生命
天下人間只有一位不是被造而有神生命的人, 就是耶穌基督. 這個金句中的 “獨生子” 的 “生” 字是首生, 恒生, 之意.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 (firstborn) 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 (西1:15):
• 你不能作爸爸, 除非你有兒子.
• 你不能作兒子, 除非你有爸爸.
• 所以爸爸和兒子是共存的. 但如果你是獨生子, 爸爸和兒子的共存是同時的, 是無先後之分的. 但如果你是弟弟, 那麽你還未出生時, 你的爸爸巳經是爸爸了.
• 所以父與子無先後次序的共存, 只有在頭生的兒子 (或獨生子) 的個案中出現.
• 肯首生也代表基督的超越性, 即 “The Supremacy of Christ.”

作家羅惠強寫道: 聖經形容的神兒子是放在本質上, 而不是個體的數量上, 例如父親是人, 父親是100% 的人, 父親沒有因兒子的出生而在本質上減少而成80%的人, 兒子也沒有因是兒子而只是80%的人, 父親和兒子的本質相同, 同是100%的人. 所以, 聖父和聖子的關係是表明祂們的本質相同的意思.

順便一提: 那你問聖靈是怎樣呢?”
聖靈與基督不同的是: 聖靈是上帝的第三個位格, 但衪却不是生的, 是從父差來的. “差” 根据:
• 但我要從父那裡差 (send) 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 (goes out from) 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 (John 15:26).
• 但保惠師 (Counselor),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John 14:26)
所以我們可以說: 父差子、子差聖靈,並且父與子在差聖靈這事上都有份.
聖父, 聖子, 聖靈這三個位格在神性的本質上沒有區別: 同尊榮, 同永恒, 同權柄. 但在於工作的差派上就有很大的區別.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 “賜給他們 GAVE“,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 賜: 代表由上到下. 不但是恩典, 也是恩慈.
• 給: 基督道成肉身被釘在十架上. 倒空自己成為代罪羔羊.
• 他們: 就是所有罪人, 也就是所有世人. 也就是人類.

論到基督的十字架, 我們必需明白十架的三個重要因素:
• 人的罪: 耶穌在十架上的地位應屬我們, 但衪代替你我受苦.
• 神的公義: 神不以有罪為無罪. 衪的憤怒必從天而降. 問題是降在誰身上. 你我身上? 還是掛在十架上的耶穌身上?
• 神的愛: 宇宙的創造主為我們死! 不可思議的事. 這是一個敬虔的奧秘.
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的時候, 是神來做人, 所以衪有神性又有人性, 因為衪要站在神和人中間作中保.
• 有神性無人性: 無法向我們顯現.
• 有人性無神性: 不能在神前代表我們.
• 人性: 在神面前代表人, 代表人向神交賬—-耶穌如果沒有人的身體, 衪怎麽會死呢? 因為神是個靈, 是不能死的, 所以為了要替你, 替我死, 衪必須披戴人的身體.
• 神性: 在人面前代表神—-如果耶穌基督只是人不是神, 怎麽會復活呢? 衪是神, 衪得勝死亡, 從死里復活, 這樣耶穌就成就了其他宗教家 (or 教主) 沒有辦法成就的事情.
宗教都是人去找神, 但基督教是神來做人, 神來找人. 若不是神向我們啓示, 我們無法知道. 基督是上帝賜給我們獨一的救主.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 “信祂 WHOSOEVER BELIEVES IN HIM” 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

使徒信經中, 信字出現多次, 說明了信的內容: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我信聖靈, 等. 人生都有苦難, 信心可以幫助我們承担苦難.
•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來 11:1).
•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來 11:6).
Q: 是不是一個人要完完全全明白基督教才信耶穌呢?
A: 到你死那天都不能完全明白. 奧古斯丁: 我信是為了明白 (不是明白才信). 如果在我們一生有限之年可以完完全全了解那位至尊至大, 絕對無限的上帝的話, 我們就犯上把有限與無限混為一談的錯誤.
• 我手上拿一本聖經, 聖經是有重量的, 我如果沒有找到重心, 聖經一定從我手掉下來, 任我的力量多大. 但是如果找到重心, 雖然力量很小, 我還是可以把整本聖經托住的. (唐崇榮)

信仰也是如此, 叫我明白基督教一切的道理之後才信,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却可以在聖靈引導之下, 明白那重心點並抓緊信仰的重心. 就接受基督, 這就是基督與我的關係的起點, 以後再從這個起點的本質上進到份量了, 一直的長進, 進到更豐盛的生命.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 “滅亡 PERISH“,反得永生 (約 3:16)

地獄是個永遠痛苦的地方. 如果地獄不會有痛苦就不叫地獄了. 聖經告訴我們, 在那里要咬牙切齒.
Q: 為何良善的上帝把人送往地獄去?
這個問題假定上帝強迫人入地獄. 但事實非如此. 神願人人得救 (2 Peter 3:9). 那些不得救的人是他們不願蒙拯救. 耶穌說, “耶路撒冷啊, 我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太23:37).

魯益師 (C.S. Lewis) 的幾句話:
• 地獄的門是從裏面鎖的. (意: 所有進去的人都是他們自願的.)
• 最終只有两類人: 第一類是那些向神說, [願祢的旨意成全.] 第二類是神對他們說, [願你們的旨意成全吧!] 凡在地獄的, 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不信教. 我只信睡覺. 那些不適合天堂的人, 天堂對他們來說便是地獄. 因為天堂是一個不斷贊美和敬拜神的地方 (啟4-5). 但對那些連一個禮拜一小時的聚會都受不了的人, 你要強迫他在天堂上永遠敬拜, 簡直是活受罪, 比地獄更慘!

• 神不能強迫人去愛衪. 只能用衪的愛去吸引人. 神的愛要求地獄的存在好讓那些不願愛神的人能够與神一刀兩斷, 神就尊重他們, 可對他們說, [願你們的旨意成全吧!]

地獄是個痛苦的地方, 但我們是可以選擇不進去的. 沒有一個認真渴望, 恒切追求永生的人會錯過永生的機會. 因為尋找的必尋着, 叩門的必為他開門.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 “永生 EVERLASTING LIFE ” (約 3:16)

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 有一次去檀香山渡假. 他參觀佛廟, 管理彿堂的和尚說, “每人都給予一把開天堂的門的鑰匙; 但同一把鑰匙也可開地獄之門.” 那麼這開天堂的門的鑰匙的價值何在? 真的, 如果我們沒有清晰的指示那一個門是天堂, 那一個門是地獄, 有價值的鑰匙便成了一件危險的東西了.

但耶穌給我們清晰的指示, 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John 14:6). 衪把去天堂的道路清楚告訴我們, 並且說衪自己就是那通天的道路.

我們相信: 永恒的安全 (eternal security). 一次得救, 永遠得救. 凡因信心所作成的救恩是安全的, 是不會失落的, 因為沒有東西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 保羅說,
•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腓1:6)
•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Phil.1:13).

聖靈的印記是甚麼意思?
• 這印記就好像買房屋時的分期付款的定金, 或保證金. 既付了, 衪必保證交完借款: 完成在你身上巳經開始了的善工.
• 印記也好似古代皇帝的圖章戒指. 當皇帝蓋上認可的印在某東西上, 那東西就成為皇帝的擁有物. 我們有了聖靈的印記, 就永遠屬於神了.

Q: 我們既有永生的盼望和應許, 應如何過今生的日子?
A: 一個真正重生得救的人, 神不是審判他的罪, 神乃是審判他以後的見證與事奉忠心的問題. 但是如果一個得救的人還是繼續隨便犯罪的話, 不必等到審判那天, 神的管教會臨到他, 因為 “主所愛的, 衪必管教 (He.12:6).” 神的審判要從神的家開始. 基督徒離世後, 到主面前, 那時就有基督臺前的審判, 那時不是審判你我的罪, 為罪的審判巳經結束了, 乃是要審判你我的事奉.

要傳福音

明白John 3:16 後, 我們應努力去傳福音. 福音使者的特色 (參: CWTS 基督工人神學院. Jan. to Mar., 2007院訊):
• 傳福音的意志:
戴德生 (Hudson Taylor) 將福音帶入中國, 是因強烈的意志. 若無意志, 便無動力, 也無行動. 所以你我要有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I Cor.9:22)” 的心志.
• 傳福音的情懷 Passion:
德蘭修女在印度定居, 以貧人, 病人為工作的對象. 她的名言: “寧可燒盡, 不願銹死.” 沒有情懷, 工作怎能持續?
• 以福音為重的生活方式:
保羅說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I Cor.9:23). 今天宣教行動之所以不成功, 是因為宣教士沒有用生活方式去配合他們的宣講, 因為人們開始時不一定對教義有興趣, 他們只想看看福音如何被活出來.
• 傳福音的眼光:
用心靈的眼睛和真誠信實的態度看人對福音的需要. 並抬頭觀望收割的機會.
• 傳福音的口舌:
撒瑪利亞婦人蒙恩後開口向族人傳福音. 腓利開口向埃提阿伯太監傳福音. 只要心裡尊主為大 (I Pt.3:15), 用平凡簡單的話去觸動人心.
• 傳福音的行動:
保羅不以福音為恥. 撒瑪利亞婦人認識彌賽亞後, 立刻放下水罐. 不再害怕別人對她的目光. 她不是靠學問, 學位, 只重於行動, 結果多人信主.

我們不要揚言 “愛世上所有的人.” 這是口號. 傳福音應先從自己的家開始, 但並不只停留在家人身上. 你向別人傳福音, 別人便向你家人傳福音. 耶穌先向以色列迷失的羊傳福音, 但從不拒絕外邦人. 被稱為 “外邦人的使徒” 的保羅, 每當到一個地方, 總是先到猶太人會堂傳福音. 應按着次序去做, 且要有超越文化種族的胸裏, 為神國打美好的仗.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新造的人

新造的人
(盧天賜 6/8/2011)
最近 “人生下半場” 似乎是熱門問題. 但甚麼時侯是下半場的開始? 見仁見智. 因為 神可用照衪所喜悅的任何方法來塑造我們.
衪在王宮內興起摩西為着要在沙漠中使用他; 衪在沙漠中興起約瑟為着要在王宮內使用他. (Note 1).
同樣地, 神在東方栽培我們為着要我們在西方受造就; 神在西方讓我們信主, 是否為着要我們在東方傳福音? 值得思想!
但呂紹昌牧師 (Note 2) 認為, 一旦信主便是下半場的開始了. 我很喜歡這個定義, 因為從信主那天起, 我們便是 “新造的人” 了. (林後 5:17). 但 “新” 是什麼意思呢? 不是把現有的翻新, 乃是把現有的除掉, 而賜給我們全新的東西. (Note 3):
• 新地位—-因信稱義
• 新生命—-重生而來的永生
• 新生活—-以福音為重的生活方式
• 新性情—-成聖而來的; 與所蒙的恩相稱的
• 新身份—-嗣子 (adoption). 兒子名份待將來身體得贖才有
• 新家人—-神家中成員的一分子
• 新胃口—-神不單改變我們的所作, 更改變我們的所願

Note 1: “The Grand Weaver” by Ravi Zacharias; page 114.
Note 2: 呂紹昌是正道福音神學院教授.
Note 3: 張乃千牧師之系統神學中的 “救贖論”; 李孔猷從 CD作筆記: P.18.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My favorite Bible vers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John 3:16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I am heavy-laden with sins which like as red as crimson. I am oppressed by the burden so heavy that I am not able to stand up before God. But once I turn and behold the precious Cross of Christ, I at once discover that God had already prepared for me a Way: From the dark, dank marshland of hopelessness, I saw a ladder reaching up to the Third Heaven where the Divine throne is firmly set. Therein, I saw reconciliation between God and men. I then look around on earth and realize that my sins have been forgiven and the desolate land is shined with great light of love. My spiritual eyes are opened; I saw God’s face and His glory. Wow! I am saved! I see the smile of My Heavenly Father who rejoices together with a vast number of holy angels. A meaningless life has transformed into meaningful life. I am awed by the Creation and inescapably marvel at the beauty of the blue sky and silver clouds. The Bible becomes the guide of my life. I am constrained by Christ’s love and illumination; I have a glorious hope laid before me. I begin to come to realize what Grace is all about. Amen. 

我罪惡深重紅如丹颜我被罪所压双脚無力我在神面前站立不住但當我仰望十字宝架發現原來神巳為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在死蔭之地竟然有獨一無二的天梯上達三层天就是神宝座之所在在那裡我看到天人合一在地上我看到神巳與我和好並我罪得赦死陰之地竟然有愛的大光照射這光開啟了我的灵眼看到神的面神的榮耀我得救了不但天父高興連天使也歡呼原來绝望黑暗的生命現在竟变得有意義我看到神創造的青天白雲的偉大而赞歎我有聖經神的話語作我生活的準則我有基督的愛的激勵和光照我有永生的盼望這豈非是神兒女感恩的心声嗎? (TC)

“Jesus Paid It All – Kristian Stanfill” Lyrics

 I hear the Savior say, Thy strength indeed is small;

Child of weakness, watch and pray, Find in Me thine all in all.

Chorus:
‘Cause Jesus paid it all,
All to Him I owe;
Sin had left a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

Lord, now indeed I find Thy pow’r and Thine alone,
Can change the leper’s spots and melt the heart of stone.

’cause Jesus paid it all,
All to Him I owe;
my Sin had left this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

It’s washed away! all my sin,
and all my shame

And when before the throne I stand in Him complete,
“Jesus died my soul to save” my lips shall still repeat

Jesus paid it all,
All to Him I owe;
(Sin had left a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2x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2x

(O Praise the one who paid my debt
And raised this life up from the dead)5x
well praise the one who paid my debt and raised this life up from the dead
Jesus(2x)
You are the one(2x)
The son of God!
conqueror of death!
King of kings!
The sacrificial Lamb!

(O Praise the one who paid my debt
And raised this life up from the dead)3x
well praise the one who paid my debt and raised this life up from the dead
Jesu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