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23

「五月花號 」的歷史和屬靈意義

編者: 盧天賜 編者合併了三篇文章來展示清教徒對歷史和屬靈的貢獻:移民的象徵; 美國立國精神; 感恩節; 宗教自由的價值觀; 對中國人的影響。兩篇文章取材於2023年11月角聲的《號角》美東版。另一篇來自 <基督燈枱神學教育中心> 的Bryan 老師。 歷史背景 1620年9月16日,英國3桅蓋倫 (galleon) 大帆船「五月花 (Mayflower)」載着102 位英國清教徒 (其中35 人是船員) 從英格蘭出發,經過為期 66 日的艱苦航行,抵達「新大陸」,原本的目的地是在現在的紐約曼哈頓一帶的陸地, 但大風逼迫他們停靠新英格蘭東部的普利茅斯朝鱈魚海灣。在那裏, 他們開墾了在美洲的第一片居住地。那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在繁忙勞動及嚴寒天氣下,許多人感染了傳染病,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美洲的移民倖存只有 50位。 「感恩節」之源 這群朝聖者到了第二年 (1621) 春天,幸得原住民印地安人的幫助 ,終在秋季迎來了大豐收,也因此有了第一個感謝神眷顧及賜予的「感恩節」, 象徵着感恩、團結以及歐洲定居者與美洲原住民之間的和平共處,被視為美國歷史上跨文化互動的早期典範。 移民美國的象徵 「五月花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五月花號將一群英國朝聖者(清教徒) 送往新大陸。清教徒也被稱為分離主義者,是一群因宗教迫害而信奉與英國教會分離的宗教異見者。他們尋求一個可以自由信奉其信仰的地方,五月花號的航行就是對宗教自由的追求。這種對宗教自由的渴望是美國移民史的一個基本主題。朝聖者到達新大陸後,面臨着嚴峻的困難,包括惡劣的天氣、疾病和物資匱乏。許多人在第一個冬天喪生。倖存者堅持不懈,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他們從原住民斯康托 (Squanto) 和薩莫塞特 (Samoset) 等獲得援助,展現出堅韌不拔和協作的移民品質。五月花號航程被視為移民美國的象徵,歷史上的朝聖者們對宗教自由的追求,為追求更美好生活而甘願忍受苦難的精神,與無數當代移民在美國尋求庇護或機會的經歷共情。身為美國移民,「五月花」成為我個人在美國生活奮鬥的激勵和作了基督徒後的傳福音動力。 美國的立國精神的基石 1620年11月11日 ,五月花號靠岸時,船上新移民中的 41 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這是一份確立自治形式的文件,被認為是北美最早的成文憲法範例之一,開創了民主自治的先例,促進了美國民主的發展。這份公約成為美國日後無數自治公約中的首例,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着「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開創了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結構,在王權與神權統治的時代,暗示民主的信念。《五月花號公約》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製定頒佈,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五月花號和清教徒的故事深深地融人了美國文化和移民身分認同的結構之中,反映了宗教自由、自治等永恒的價值觀,是美國移民史上的重要篇章。 屬靈意義 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十年后,麻薩諸塞灣 (Massachusetts Bay) 總督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 在取得開辟殖民地的特許狀后,率领了 700人,11 艘船,更有规模的展开上帝的业绩。在他的布道宣讲《論基督徒的恩慈》中,他曾宣称:所有民族都与上帝有契约。清教徒正是在实践这个宗教契约。他们必须成为一座山巅之城,展示上帝的道路, 让所有人的眼睛都能看着。 溫斯羅普指出, 每個人必有機會活出上帝的榮耀和能力;不同層階的人们,只要行基督之道,必能結出聖靈的果實;律法與恩典是人生學習的并存功課,他引用彌迦書6:7-8:何為上帝所喜悅的善?即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溫斯羅普四度擔任麻薩諸塞總督,屡屡克服新移民、统治、纷争、宗教、土著、奴隶、贸易、外交等问题,带领殖民地开拓前进。 山巔之城一词更被甘迺迪就任美国总统前的演说和雷根的辞别演说中被引用。灵命的觉醒,又是宗教生命实践的基石,特别是在公共领域方面。正当美国走向独立革命前,由怀特菲尔德 (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导火,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启动的大觉醒,给殖民地的百姓有更深刻的宗教敬虔、更朴实的民情秩序;开国的元勋们高瞻远瞩的思想与包容性,相信也与当下的宗教內涵相关。 對中國人的影響 大觉醒又慢慢孕育出了后续的普世宣教的心志-– 你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我们中国,在普世宣教运动中,更是获益良多。和合本圣经,正是出生在美国宾州坎伯兰 (Cumberland) 的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 策划完成的。除了和合本,狄考文更为中国引进了阿拉伯数字 (123456790) 和电灯;又创办了山東的广文大学 (齐鲁大学之前身)。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指導剛信主的弟兄姊妹讀聖經?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我成長在一個沒有牧師的教會中。作為教會的領導人,就要與同工擔負一些牧養的工作。初信主的基督徒們常問我,「我很想读圣经,但沒有門路,我應從那裏開始呢?」我就請教一些老牧師和屬靈長者,他們大致都異口同聲地說,「先讀讀約翰福音吧!」在華人教會圈子中,這幾乎成了標準答案。但我不太明白他們為何如此見議,大概是說,「讓他們首先知道 ”耶穌是神” 吧!」最近聽了史鮑爾牧師 (Dr. R.C. Sproul) 的一篇福音講道,他把約翰福音作了一個精闢的簡介,以下是他的講道摘要: 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提供耶穌生平和事工的梗概。它們被稱為「對觀福音書 (Synoptic Gospel)」。而約翰福音卻與三書不同;它所關注的是神學,特別是基督論。約翰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描述基督在世上最後一週所發生的事情;特別把焦點放在濯足節 (Maundy Thursday,受難前的那個禮拜四)中的救贖性歷史活動中。與對觀福音比較,約翰福音最獨特之處是約翰記錄了從耶穌口中介紹聖靈上帝的最廣泛啓示,讓我們更加了解三位一體真神中的第二位格。 約翰福音第一章頭18節被稱為約翰福音的是序言 (the Prologue)。在教會頭三百年的歷史中,沒有別的經文比這十八節經句更能吸人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基於這短短的經文,神學家全神貫注地研究基督的位格,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所謂「邏各斯基督論 (Logos Christology)」,把基督理解為上帝的「道 (the Word)」。 約翰寫這福音書的目的何在?答案可以從本福音書最後一句結語看出來。「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20:31)。」約翰用這個序言特別指出耶穌的終極身份。 認識一個人最常問的三個問題是: 你叫什麼名字?你做什麼事情?你從哪裏來?約翰福音特別告訴我們耶穌是從哪裏來。 新約用了幾個稱呼耶穌的字眼。最常出現的是「基督 (Christos)」,即新約的「彌賽亞  (Messiah)」,「基督」不是姓氏,而是頭銜。所以「耶穌基督」是對「耶穌是彌賽亞」的肯定。第二常見的頭銜是「主(Lord)」。遠遠排在第三位的稱號是「人子 (Son of Man)」,在新約中用了約80次,但卻是耶穌最喜歡的自我稱呼 (self-designation)。如果你問耶穌,祢叫甚麼名字?耶穌最可能給出的答案是「我是人子」。 當我們聽到耶穌自稱是「人子」時,我們很自然地以為耶穌是站在人性的地位上作出謙卑的表達,認為耶穌是刻意強調祂與人類認同。但這卻不是耶穌的意思。當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聽到「人子」這個名字時,他們馬上聯想到但以理書 (7:13-14) 所表達的意思。「13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14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明顯地,但以理中的「人子」是指一位從寶座來的「天上人」,具有審判的權柄。所以當耶穌自稱是「人子」時,他是表明他那屬天的源頭。 有時,耶穌對自己的源頭作出明確的陳述:「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 (6:38)。」論到猶太列祖,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8:58) 。」猶太人聽見,馬上用石頭想將耶穌處死。因為祂的宣告被理解為以往上帝對摩西對自己名字的啓示:「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出3:14) 。」有一次,耶穌醫好一位癱瘓的人後,便對他說,「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 (太9:6)。」可見「人子」並非是謙卑的言論或暗示。透過上面的經文陳述,耶穌公開表明祂是從天而降。而約翰的序言正是要表達這一個信息。 創世紀的迴響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約1:1-2)。」這句話,使教會頭300年內的神學家和思想家困惑不堪。「道與神同在」說明「道」與「神」是有區別的,而「道就是神」說明「道」與「神」卻是等同的。然而這句話是三位一體教義的信仰宣言的基礎,上帝在三位格中是一體的。 約翰寫道,「萬物是藉著他造的 (約1:3a)。」耶穌被認為是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中的成員: 萬有是為(for) 祂,由 (by) 祂,並在 (in) 祂𥚃面而造成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約1:3b)。」我們是被祂造的。約翰作出另一個非凡的聲明,「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1:4) 。」 在約翰福音中,有兩個字是反複出現的,就是「光」和「生命」。這兩個字在序言中也出現了。聖經常用兩個反義詞來描述墮落的世界,就是「黑暗」和「死亡」。有人用「我看見光了」或「我的燈亮了」來敘述他們重生的經歷。他們看見生命在基督裡,基督也賜他生命。保羅重生的那一剎那,他看見了大光。相反的,在基督以外的人,雖然有肉身的生命,但沒有終極的生命,他們只有靈性的死亡。洛威爾 (Lowell Ivey) 是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海灘 (Virginia Beach, VA) 宗教改革東正教長老會的組織牧師。洛威爾因19 歲時犯下的搶劫罪被判17 年徒刑,在監獄服刑超過15 年,最終皈依基督教。一天晚上,當他收聽廣播節目《光來了 (Here comes the Light)》時,上帝發出了榮耀的光。福音進入洛威爾的心中,並讓他在耶穌基督裡獲得自由。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詩篇九十篇:從黒暗到光明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神學家範甘麥倫 (Willem A. VanGemeren) 在他的詩篇注釋中觀察到詩篇九十篇呈現一個對偶式 (chiasm) 的文學結構。由外偶 (A-A’), 中偶 (B-B’), 内偶 (C-C’) 構成: A 神是主 (90:1-2)                 B 神在人身上的主權 (90:3-6)                         C 神的愤怒 (90:7-10)                         C’人對神忿怒的反應 (90:11-12)                 B’ 祈求神的憐憫 (90:13-16) A’ 願主是我們的神 (90:17) 本文企圖從中偶 (B, B’) 中找出它的信息。在默想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上帝可以藉著這幾節經文啓示給我們祂的心意。 (中偶上) 90:3-6 3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4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 5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6 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 「使人歸於塵土 (v. 3)」這句話把我們帶回到創世記3:19,「你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詩篇90:3-6 再次提醒我們的罪性和我們的叛逆所惹動的上帝的憤怒。摩西似乎聯想到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的景象。曠野是不毛之地,但它不是沙漠。雖然土地乾旱,但並非完全沒有雨水。下雨後,因為土地乾固,無法吸收水份,於是很快地成了急流,地面上的植物很快地「如水沖去 (v. 5)」。因為泥土潮濕,新的植物也在「早晨發芽生長」,但在炎熱的氣候中,很快地如割下的草一般,便枯乾了(v. 6),河流也成了干河床 (wadi), 這是曠野循環式的的生態環境。 如果出埈及記是上帝救贖計劃的歷史表達,那麼,內中的四十年曠野漂流便代表信徒在世上經歷成聖生活中的掙扎。 (中偶下) 90:13-16 13耶和華阿、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