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18

個人傳福音的喜樂

By Tin-chee Lo; August 31,2018 我們每天起床,吃早餐,開車上班下班等等。這是正常的生活,這是必須每天都做的活動,應該是沒有很大的額外壓力。這些活動的總和,我們稱之為 「生活方式」。至於我們甚麼時候起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早餐,開什麼汽車,走哪條路等等,因人而異,沒有對錯,我們稱之為「生活形態」。 現在我們停下來想想:如果我們能把傳福音的使命納入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中,這豈不是更好嗎? 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這種心態使「個人佈道」從「任務」或「方法」或「節目」中釋放出來。 既然傳福音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的一部分,它就不再被視為是一項任務 (雖然從 「服從主」的意識上,它仍然是任務), 使我們對 「贏得靈魂」的「成就感」壓力將大大減少。除了減輕壓力外,這種個人的傳福音心態有很多好處: 首先, 這種傳福音的心態是符合聖經的: 聖經教導我們要「得人如得魚」一樣。如果你不是專業的漁夫,你就沒有由經濟而來的壓力。傳福音的漁夫是「業餘的」漁夫;是「消遣性」的漁夫。獲得得少魚是由神決定,我們只在其中釣魚並享受湖光山色。耶穌差派七十二個平信徒出去,他們的「隨走隨傳」方式就是一種以福音為重的生活形態。 其次, 福音對象的圈子變得更擴大:凡我們腳蹤能到達之處,都是能被福音影響的範圍。離家不遠的麦当劳快餐店, 出外旅遊時的旅遊巴士,商塲內的美食廣场, 等,都可能成為福音的地㸃。這種以福音納入生活圈子內的傳福音形態是沒有時空限制的。 再者, 這種傳福音形態對我們是更有挑戰性的: 最大的挑戰是「要常作凖備」。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天會碰到甚麼人,他們會問甚麼問題,他們的處境是怎樣,今天社會上會發生甚麼事, 我们都不能預先知道而作凖備。如果我被邀請去講一篇褔音性講道,我要花幾天時間去預備講章,但在「常作凖備」的大前提下,我的學習不再是為了講道,或是為了帶領查經或教主日學,更不是為了讀神學所要求的作業。看書和寫作完全被更新為一種享受。這豈不是一種喜樂興奮的挑戰嗎? 最後, 這種傳福音模式是更能配合個人恩賜的:神造各式各樣的人, 因此神揀選失落的人進入福音的途徑也不一樣。有人説,世上的人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我在千萬人中的獨特性 (個性,職業,和嗜好) 總會獲得與神同工的機會,使某一類的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這種傳福音心態有下列的特色: 平凡但奇妙—當我們在使徒行傳中看到彼得用一篇道便使五千人信主,也看到使徒保羅的宣教果效使我們佩服。這樣不少人就有這種想法:我若達不到使徒行傳的標準,就乾脆不去傳福音了。我們便把這使命交給教會去辧。教會當然有她的職責,但神卻要在我們生活節奏中呼召我們去拯救靈魂。所以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我們的日曆,在日用的备忘录中寫下「必做事務」時,想一下福音,你會發現傳福音的機會在極度平凡的生活景色中,是奇妙地存在的。 廣泛的禱告—我一直都以為傳福音的禱告是為失落者的靈魂禱告。其實同樣重要的是求神今天給我機會,賜我適合的時間與環境,還要求智慧,使與人對話時有機智。這樣的禱告不是代替教會的禱告會,乃是兩者互相補足的。 創意的傳達—破冰的對話容易開始;述說個人見證也不難。但兩者都不足夠被視為是「傳福音」。福音是涉及「耶穌是誰? 」,「祂作了甚麼事?」,「祂説了甚麼話?」。在今天「相對主義」盛行,「物質主義」主導的世界觀,「科學能解釋一切」的信念,和曲解和誤解「政教分離」的原義的文化中,只要你一開口試圖回答上述關于耶穌的三個問題時,你很可能馬上拒人于千哩之外,甚至毀了剛剛建立的脆弱友情。本來你要他真正知道的訊息,卻無法進入他的耳中。所以我們應該求神賜智慧,把福音用「不傷感情」的方法表明出來。 有效的個人佈道是善用媒介。這媒介的種類繁多,只能受限于你的個人的創意。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可供讀者參考。 時事談話—名人自殺 (時裝設計師: Kate Spad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 Leave a comment

Does the Bible Believe in the Annihilation of Life?

By Tin-chee Lo, August 6, 2018 Many people say that the death of a person is like “the snuff of a candle,” suggesting an annihilation of life into nothingness. But the Bible rejects this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Christian believes that af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

「人死如燈滅」對嗎?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August 6, 2018 很多人説, 「人死如燈滅」,意即「死」就是一了百了,不再存在。但聖經拒絕這種哲學思想。基督徒相信人死後,身體開始朽壞,但那沒有身體的靈魂繼續無間斷地存在,直至有一天復活,那時帶著復活身體的靈魂將受審判。義人被歡迎到新天新地的世界去,與主永遠同在;惡人被送到火湖那𥚃去,永遠受苦。這是我們對歸宿的宏觀認識。從死亡到復活這段時間,神學家 (Note 1) 稱為「中間狀態 (intermediate state) 」。聖經对「中間狀態」有不同的名詞: 「天堂」, 「樂園」, 「地獄」, 「監獄」, 「陰間」, 但不是「新天新地」和「火湖」。我們從聖經中找不到關乎此狀態的詳細和直接資料,但並非表示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我們可以從數處經文中獲得精釆的啓示。 保羅在腓立比書1:23 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離世」指肉身的死亡,進入這個「中間狀態。「情願」表示他生前對某事情的嚮往。這事情是甚麼呢?就是「與基督同在」。這裡,我們看到靈魂存在的連續性。保羅認為沒有身體的靈魂是處於一個「好得無比」的狀態。這個「好得無比」就意味著一個有知覺,有意識的存在,而並非一些人所認為的「靈魂昏迷」狀態,直到復活時才醒醒過來。從所有保羅的書信中,得知他是充滿熱情地去認識基督。雖然當他在世時,他巳認識基督並與基督同在,但死後他更能認識祂並與祂有更密切的相交,這就是「好得無比」所暗示的意義。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6-8 說:「6 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8 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在身內」指在世活著的時候。「更願意」表示一種偏好。「離開身體」說明身體缺席的存在的可能性。「與主同住」說明身體死後的靈魂繼續存在並意識到主在他旁邊。「坦然無懼」表明死亡並非一件可怕的事,因為死後仍與主同在並有復活的盼望。 除了保羅外,使徒約翰在啓示錄 6:9-10 作見證說:「9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 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10 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阿、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這些被殺之人的靈魂肯定不會處于睡眠狀態中,因為他們能喊叫出「主阿,要等到幾時呢?」而且他們的正義感並沒有因死亡而消失。 現在我們對「中間狀態」巳有基本認識,但這並不代表其中沒有難題。耶穌在十架上對那悔改的犯人說, 「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 23:43)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