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神學中的教義」與「苦難中的安慰」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最近我聽了一位牧師的道,這道的題目是: 「當正確的神學不能給人安慰時,問題出在哪裏?」我對這個講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覺得它很奇凸,立刻觸動我的思潮。 苦難中尋求安慰乃是人類共同的天性。舉凡:佛教的「無我」和「四大皆空」是可以紓解受苦者心靈的哲學。回教的「宿命論」和「真主至大」讓人們可以鍛鍊「逆來順受」的宗教。中國人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是可以使人受安慰的民間故事。 如果異教的信仰或屬世的哲學尚且可以安慰別人,難道正確的「基督教神學」反而不能給人安慰嗎?所以這個講道題目的本身就可能有「用詞不當」之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神學」。多年前,唐崇榮牧師簡單地解釋,說,「神學 (theology)」就是「學神 (learn God)」。所以它不是一個神秘的名詞。然而神學是用「教義 (doctrines)」 的語言來表達的。這篇道的經文是約伯記第25和第26章。經文論及當義人約伯受苦時,他的朋友用神學「安慰」他,結果適得其反。整篇講道的中心意思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應該用「說教」的方式去安慰別人,應該用「陪伴」,「幫助」,「代禱」,甚至用「無言」來使別人知道您正在關心他,從而獲得安慰。我大致都同意牧師的說法。因為在這個時刻講道理 (即教義或神學)是沒有用的。但如果一個人最需要你安慰的時候,你卻不能用你花很多時間才學到的「神學」去安慰他,那麼神學的意義何在呢?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我這篇文章不是批評牧師這篇道的內容,乃是補足他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就是強調「教義」的不可或缺性。 教義 (doctrine) 是肯定聖經真理的陳述。當你解釋上帝的「三位一體」,或耶穌的「神人二性」時,你就牽涉到教義的宣告或神學的討論了。現在讓我們考慮兩個大家熟悉的教義: (A) 上帝是聖潔的,他不以有罪為無罪,罪必定受到報應。 (B) 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廣施赦免,守約施憐憫。保護子民並供其所需, 是投靠他的人的避難所。 約伯的朋友是用第一個教義 (A) 去安慰約伯,當然達不到安慰的目標。這不是那教義本身是否正確的問題,乃是它用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中。但如果約伯的朋友是用第二個教義 (B) 去安慰約伯,我想約伯一定會受安慰的。在追思禮拜當中,主禮牧師都常用詩篇23篇去安慰喪家和親友。這豈不是說明合乎時宜的教義具有安慰的効果嗎?這時刻也讓我想起葛培理博士(Billy Graham)在某一喪禮的塲合中,曾經提到這樣的一個比喻,他說,「對基督徒而言,失去親人就像在機場送別一樣,雖然暫時分離,依依不捨, 但知道將來在天堂會再見面,心就得安慰了。」這個 “送別” 的喻道故事強調了基督徒對永生的盼望,以及死亡並非最終的結局,而是通往永恆的一個階段。葛培理豈不是用喻道故事去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且帶著盼望的末世教義嗎?. 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一個逃不掉的角色,就是:「神學家。」 或許你會反駁,說,我剛剛信主,連聖經還未讀過一遍,我怎可能是一個「神學家」呢?我可以做一個實驗來支持我的論點。既是基督徒, 你一定喜歡向人傳福音。當別人問你,「你為什麼信耶穌呢?」你便開口解釋了:「耶穌愛我,他在十字架上為我捨命,赦免了我的罪,還給我寶貴的永生。」你現在明白了嗎?當你一開口,你便作出教義的陳述。那麼,你已經作了一個真理教義的陳述。這豈不是表明你已經是神學家嗎? 所以問題不是「你是否神學家」,乃是「你是否一位好的神學家。」所以我們要常常研讀聖經,主日赴會,認真思考並回應主日講道內容,參加主日學及查經班等。日復一日,我們慢慢地便變得「更好的神學家」了。這些都是平常不斷的準備,好讓災難臨到自己時,自己巳裝備好去作出符合聖經的應變。或是當別人在試練時,我們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教義去安慰在苦難中的人。 既然我們已經是神學家了,我們也逃不掉這個身份,所以我們不如努力對聖經的教義有更清楚了解。這是一生的功課,也是一項永遠不可能畢業的課程。所以我可以這樣說,基督徒的思想行動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義上。這𥚃的「行動」當然也包括我們在生活中「安慰」別人的事上。 誠然,一搬來說,當親友或弟兄姊妹在苦難當中時,我們不宜用「說教」的方式去安慰別人,那時我們應該用更實際的方式去安慰他們:如陪伴,幫助,為他人禱告等。試想想,如果我們實踐這些愛心行動而沒有正確的基督教教義在後面支持,那麼我們的安慰就不能帶給受苦者生命和盼望,充其量只能給他們暫時的舒解,與異教徒世俗哲學的安慰沒有多大分別了。述說教義不是在安慰別人時說的,乃是在平時要作學習的準備。透過聽道,查經,小組討論,多多明白教義的真諦。這樣你的心思意念就已經預備好去用適合的教義和實際的愛心行為去安慰別人。 結論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If salvation is predestined, what is the point of evangelism

By Tin-chee (TC) Lo A vast number of passages concerning th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Election is documented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2091” Having read this article, we now return to few difficult verses which on the surface seem to contradict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我們如何應用「至理名言」在我們生活當中?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 English version at the end) 有一位牧師說,「當別人無故攻擊我的時候,我心裏很不高興,但是因為我反應得不夠快,另我無言以對,而失去了反駁他的良機。」然後他很自豪的加上一句,「其實我反應遲鈍,反而成為我的一種美德; 因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失言, 而陷入尷尬的情況。」 聽起來,我們是否要保持–甚至去學習–反應遲鈍呢? 首先,一個有反應敏捷的人,是因為他有智慧,而且對事情有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成為「急才」。這些品質豈不是我們應該渴慕追求的嗎? 耶穌具有無限的屬靈智慧,且有尖銳的屬靈洞察能力。因此當他被法利賽人攻擊的時候,他的反應如兩刃利劍,快如閃電,一針見血地抵擋他們,使毁謗者羞愧地無言以對。這種例子在福音書中屢見不鮮。 所以,我們應當盡量學習聖經,廣泛閱讀,鍛鍊批判性的思維,好讓我們的洞察力可以一天一天地進步。不要以為反應遲鈍才是表現我們溫柔和謹慎的美德。 一部開得很慢的「坦克車」和一部無法開得快的「老爺車」同樣地在路上移動,兩者都是慢行。前者表現出「能力」,「威嚴」,且使人生出「望而可畏」的感覺。而後者卻表現出「能力不足」,「被人輕看」,「無知」 的負面感覺。你願意成為一部可以慢行的「坦克車」還是一部無法速行的「老爺車」? 結論:我們應該祈求上帝給我們屬天的智慧,在知識上力求長進,那麼我們的反應能力自然會日益進步,好讓我們在這方面更像基督。然而,有了急才,還需要有「節制」。屬靈的果子有七,其中最後一個,且是更重要的一個,就是「節制」。 How do we apply the “Words of Wisdom” in our lives? A church leader once said, “When someone attacks m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以賽亞書56:3-4》中的難題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上主日牧師的講道涉及這段經文。在《以賽亞56:3-7》中,上帝說,「我現在可以使用太監來事奉我,他們不再是天國中的廢人,像 “枯樹” 一搬。只要他們作我所喜悅的事,他們就可以參與宗教事務。」 這幾節經文讓我一開始便思緒萬千, 腦海中浮現出五個問題,期待牧師在講道中提供答案: 1* 當上帝讓被閹割的男人事奉時,這便暗示以前上帝曾經禁止過他們事奉。這有聖經根據嗎? 2* 如有,原因何在? 3* 以賽亞先知宣告廢除禁令,是否代表那位「昨天,今天,永遠, 都是不改變」的上帝竟然改變祂的旨意嗎? 4* 這改變的原因何在? 5* 這改變的原因與原先設定禁令的原因是否矛盾? 但可能因牧師所強調的重點不同,所以他對這些問題沒有正式回答。然而我却認為若不明白這幾句經文的背景,我們就失去了深入欣賞上帝的恩典和憐憫的機會。以下是我對這五個問題的思考: 1* 在《以賽亞書56:3-4》之前上帝真的有這種規定嗎? 答案是「有」!在《申命記23:1》中,上帝指示那些被閹割的男人不可進入耶和華的會中參與宗教事務。 2* 這種規定的原因何在? 首先,我們必須相信,這個禁令一定有些屬靈的教導在其中。根據以下的經文,這個禁令是有預表性的。 《利未記22:21-22 》說到祭司所獻的牛羊必需是無殘疾的,才能使他們的祭品蒙神的悅納。 現在把無殘疾的牛羊,延伸到獻祭的人身上。《利未記21:16-23》明確地說明:亞倫世世代代的的後裔 (祭司)、凡在他們中間有殘疾的、雖然有成為祭司的可能性,都不可近前來履行宗教的活動。 現在再把無殘疾的祭司, 延伸到上帝子民身上。《申命記23:1》表明若他們中間凡有身體缺陷的、例如那些沒有生殖能力的太監,都不可近前來參予聖工。 從這三處經文,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屬靈的預表原則,就是「身體的缺陷」在舊約時代是可以用來 “比喻” 成「屬靈的缺陷。」正是因爲這個原則,上帝制定這種規定表明祂的聖潔。 這種 “比喻” 法,在新約中得到了肯定: 《彼得前書1:19》論到「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這裡的「如同」就是「被比喻為」之意。這「比喻」的最深層的意義,就是預表只有無罪的基督,才能完成救贖之功。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hat Chinese New Year is all about? (英 & 中)

By Tin-chee Lo Today is 2025’s Chinese New Year. M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er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they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As it is a festive season,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教頭一千五百年簡史

老師:盧天賜 神學發展 從使徒保羅到馬丁路德,涵蓋了1500年,其中充滿了演變和挑戰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上帝興起了很多祂的器皿,見證了基督教的發展和對教義的理解和肯定。在第1世紀,保羅把福音帶到當時的世界。然後進入第二到第三世紀的教父時期,教父們承傳了使徒的職責,規劃了教會和教義架構。到了第4 至第5世紀,史稱「大公教會時期」,在其間有很多大公會議,目的在肯定基要真理和教義,並以信仰宣言來表達,為了保護教會以免陷落在異端之中。奧古斯丁也在這時候出現。在他之前的神學家有遊斯丁•殉道者,亞他那修等人,在他之後有安瑟倫,和托馬斯•阿奎那等人。到了第14至第15世紀,有約翰•威克里夫和揚•胡斯等人。他們開始察覺到教會腐敗,感受到有變革的必要。他們成為日後的宗教改革的遠因。到了第16世紀,馬丁路德出現,透過《九十五條綱要》,揭起了宗教改革運動。 歷史的發展 從第一世記至第四世紀,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包括使徒保羅,多次遭受大規模的迫害。但正如教父特土良所說, 「宣教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所以我們目睹教會不但沒有消滅,反被淨化並強壯起來。到了公元380年羅馬皇帝定基督教為國教,迫害終於停止,教會權力和人數也隨著大大增長。奧古斯丁就在此時進入历史舞台。第6世紀回教與起,但教會仍承担了政教的主導地位,延至第11世紀及更後的時期。從11世紀開始,教會發動十字軍東征旨在收復耶路撒冷,影響了歐洲的經濟和政治,促進了貿易和知識的交流,同時教會聲望也在下降且變得更腐敗,醞釀了變革的必要。這段時間延至14世紀。在其中有改革的先驅約翰·威克里夫和揚·胡斯,為日後的宗教改革鋪路。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人文主義和古典文化的探索浪潮,削弱了教會的絕對控制權。人們的思想也從中世紀的封建思想開放了。及至16世紀, 馬丁路德出現, 他對教會不滿, 導致他在1517年10月31日在威丁堡城堡教堂門上張貼《95條綱要》, 公開批評教會濫用贖罪卷, 引發宗教改革。他強調「因信称義」, 「聖經權威」否定「教宗無誤」。結果教會分裂,另立「新教」。在新教中沒有教皇,民主治理,地方教會,實施信徒皆祭司,講道釋經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並簡化聖禮並引起日後的中派林立。 課程內容 本課程 <<神學人物精讀:奧古斯丁 & 馬丁路德 >> 特選兩位神學人物:奧古斯丁(354-430) 和馬丁路德 (1483-1546)。我們將探討他們的生平;指出他們對神學和教會的貢獻以及對今天基督教的深遠影響。也不忽畧他們錯誤的教導。談論重要的教義也是不可缺少的課题。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Jimmy Carter—A Good Man

By TC Lo  I like Jimmy Carter (1924-2024). I like him more as a private citizen than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a nice gentleman. He was also a humble man. President Biden used one wor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Movie: Moana

Reinterpreted by T.C. Lo During the Christmas holiday, I went to see a movie entitled “Moana” with my family. I enjoyed the story and more importantly my grandchildren’s company. In reflection, I would like to offer my interpretation of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The Meaning of Christmas

By Tin-chee Lo “The Word became flesh and made his dwelling among us. We have seen his glory, the glory of the One and Only, who came from the Father, full of grace and truth” (John 1:14). Such a uniqu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聖誕節的意義

By Tin-chee (TC) Lo; 盧天𧶽 約翰福音1:14寫道: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這是一個如此獨特的宣告,也是基督教與宗教不同的最明顯的獨特性。 (1) 英國詩人愛德華希利托 (Edward Shillito; 1872-1948) 以詩的形式寫道: 其他神都很強大;但你很軟弱; 他們騎馬而行,你卻蹒跚在王位上; 但只有上帝的傷口才能對我們的傷口說話, 除你之外,沒有任何神有傷痕。 (2)「在公元一世紀中東的鄉村小鎮裡,上帝化身為人,祂以人性生活、受苦和死亡。」 對於這個史實,19 世紀的牧師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 這樣說: 無限但又尚屬嬰兒。 永恆且由女人所生。 全能的,卻要靠女人的乳汁哺育。 支撐起一個宇宙,卻需要媽媽的懷抱。 他是一切的繼承人,但卻是被人鄙視的木匠兒子。 聖子永遠與聖父、聖靈同在,和諧而快樂。 (3) 第一世紀的教父阿塔納修斯 (Athanasius) 認為「道成肉身」的核心觀點在於,基督的降世為人既是人類得救的唯一途徑,也是神愛與智慧的最完美體現。他曾這樣寫道: 「…祂以一種新的方式進入了這個世界,在祂的愛中屈尊與我們同在,並向我們展示自我…他,全能者,萬物的創造者,他親自在聖母瑪利亞體內創造了這個身體作為自己的聖殿……因此,他取了一個像我們一樣的身體,因為我們所有的身體都容易遭受死亡的腐爛,他將自己的身體交給死亡(代替我們),並將其獻給天父。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我們的愛,以便他的死能使所有人都死,從此, 對於人類來說, 死亡就失去了它的權勢。」 (4) 阿波羅宇航員之一詹姆斯·歐文 (James Irwin) 卻說過這樣的話:「當人們認識到上帝在地球上行走比人類在月球上行走更重要時,整個人類登月的成就就會放在適當的角度。」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為何基督教宗派林立?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十六世紀前沒有「宗派」。 在宗教改革之前,羅馬天主教主導了基督教的信仰。他們雖然相信聖經的權威,但他們還加上「教皇無誤論」和「聖礼傳統」的實踐。當時的社會情形是:文盲普遍,平民不許讀聖經,教會甚至禁止大眾解經,只有教會的解釋才是正版。當時印刷機尚未面世,擁有聖經也是罕見之事,所以當時對聖經的了解只有一種版本,就是羅馬教會的版本、沒有所謂今天多元性的「宗派」。 教會的腐敗 如果「教皇的權威和傳統的實踐」是合付聖經,這也無所謂。問題是教皇不是神,他也是人,而且是罪人,他對教會的決策不可能沒有錯誤。最明顯的錯誤是「煉獄」的教義和「贖罪券」的商業化實踐。這個錯誤扭曲了社會的良心:”我怎能不購買贖罪卷而讓我死去的母親長期在煉獄中受痛苦呢!” 結果,教會的錯誤導致當時貧窮的社會民不聊生。 宗教改革的開始 馬丁路德是虔誠的神父。但他首先察覺到教皇之間常有衝突,他就開始質疑教皇的無誤性。他從聖經中得知內中從來未提及煉獄。他透過張貼《九十五條網要》,用通用的德語喚醒信徒,從而遭受對教庭的非議,但他堅持信仰,不撤回他的宣言。故此,他不但被驅逐出教會,且被判死刑。由於上帝的保守他沒有喪命,反而用他的餘生擴展宗教改革,特別對翻譯聖經有一很大的貢獻, 对日後的教会历史有深遠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結果 適逢印刷機的發明,改革運動如火如荼,由於他說出了人民的心聲,他的思想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普遍地散播到整個歐洲大陸。他強調教皇和教會傳統不是我們信仰的權威。馬丁路德給了我們五個「唯獨」的教义: 唯獨聖經; 唯獨恩典; 唯獨信心; 唯獨基督; 唯獨上帝的榮耀。在信徒生活實踐方面, 馬丁路德主張: 信徒皆祭司; 解經不是教皇的專利並鼓勵信徒自己讀經; 相信聖靈引導聖徒進入真理; 相信信徒可直達到神面前求赦免不需經過神父。這就是新教 (Protestant) 的產生。 宗派的產生 當聖經落在大眾的手中,而且賦予他們解經的自由,由於人們的背景不一樣,文化不同,屬靈經歷不同,我們就很難想像到每位信徒們都有一致的觀點。宗派就油然而生。有人問馬丁路德說,「當人們手上有聖經也可以自由閱讀和解釋,那麼豈不是會產生很多與羅馬教會不同的宗教派別嗎?」馬丁路德直接了當地回答說,「So be it (就這樣吧)!」,表示他了解並接受這個後果。 宗派並非雜亂無章 聖經的真理有兩部份,最主要的稱為「基要真理」,其它的就是「次要真理」。基要真理包括:上帝的三位一體,基督的神人二性,救恩的唯一道路,聖經的絕對權威等,都是不容商榷的。凡不符合基要真理的信仰宣言,都被列為「異端」。宗派不是異端,他們所相信的都是真理,只是重點不同而矣。例如特別注重浸禮的群體,他們就成了浸信會。特別注重聖靈的異能的就成為神召會。這些都是在「次要真理」內的差異。所以不同宗派的人仕可以互稱為弟兄姊妹,並且可以和平共處,應該彼此尊重。宗派有互相制衡的作用。當上帝的子民過份注重悟性上的理解而忽畧靈性的火熱,上帝就讓靈恩運動興起。當教會在教義上矯枉過正,上帝就興起另一班弟兄姊妹,將鐘擺擺到另一端去。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看到上帝的手不斷使用宗派來保持福音的純正。我們應該把「宗派林立」的現象而感謝祂並榮獲祂。   如何選擇教會 宗派的多樣性主要源於對聖經的不同解釋和對某些教義的不同重點。雖然這看起來讓人難以忍受,但重要的是尋找一個忠實地宣揚福音、遵守聖經權威、致力於健全的教義和正確執行聖禮的教會。在做出這個重要決定時,祈求智慧,學習聖經,尋求建議。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甚麼是「先知講道」?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上週五晚在教會的查經聚會中,我們查到哥林多前書14章,那裏提到「先知講道」一詞。這使人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是否講道分為有兩類:一類是「一搬講道」, 另一類是「先知講道」?大部分的福音派牧師都認爲新約教會的講道可分為「预言」和「宣講」兩大類: 慢一點!首先,我們要看看舊約聖經中先知的功能是什麼?舊約先知是首先從上帝那裏獲得訊息,然後將這個訊息不折不扣地告訴百姓。如果這是先知的定義,那麼,當牧師從聖經獲得了神話語的光照,再把這些話語在講枱上教導會眾,他豈不是履行先知的角色嗎?因此,在這個意識上,「釋經講道」就是「先知講道」。 其次,我們是活在一個「巳然而未然」的世代中。耶穌出來傳道便宣告天國「已經」來到。然而,從祂的比諭中,得知天國的終極完美狀態,必須等到「尚未來臨」的新天新地才能實現。例如,當我們今天宣講「喜樂和平安」的信息時,指出現世的「在主𥚃的喜樂和平安」只不過是預嚐將來在新天新地中與主完全合一的終極光景。所以,講道者如果能將「末世的觀點 (eschatological perspective)」注入講章中,使上帝的子民能活在「善用今生、默想來世」的豐盛生命中,就像亞伯拉罕一搬,「遠遠望見那天上的城」的榮耀盼望。這豈不是一篇先知講道的講章嗎? 結論:一搬來說,正統的「釋經講道」幾乎同等於「先知講道」。這様的講道者,在廣義的意識上,就是新約的「先知」,因為他是先從聖經領受亮光去解釋經主題經文,然後向會眾宣講其意義和應用,這正符合了先知的職責的描述。從這個廣義的先知定義,我們也可以說,所有以經文為本的講道都是「先知講道」,因為講者是「先知」。但如果今天牧師的講題是「如何建立美好的婚姻」或「如何教養兒女」,那麼這些講章,就其內容而言,就很難說它是屬「先知講道」的範圍, 或以說「先知所講的道」的表達更為準確。保羅在以弗所書4:10說,「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保羅把「先知」也納入新約教會的恩賜行列中。可見,舊約的先知需然巳經過去,但「先知」的觀念在新約中仍然存在,這就給我們對「先知講道」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詮釋。另一方面,更是我們需要警醒的一方面, 就是有些人認為先知講道涉及來自上帝「直接的」及「個人性的」啟示,超越了聖經的封閉正典 (closed canon of Scripture) 原則。這顕然絶不是保羅所持有的一種「先知講道」觀點。正如哥林多前書第 14 章所示,保羅在其中所強調的乃是教會中的教導、勸誡和安慰的重要性, 而非滿足人們对未來的好奇心。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HAT WE NEED TO KNOW ABOUT THE 2024 ELECTION

By T.C. Lo With the quadrennial (every four year) election event right around the corner, question arises as to how do we make difficult choices in a country with a Two-Party System? As a starting point, I wish to draw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世上宗教林立, 为何仅基督教是合理?

By T.C. Lo (卢天赐) English version: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1231 One of the most FAQ: Among all religions in the world, why is only Christianity credible? 有一次马大 (Martha) 女士烤了一个美丽的蛋糕带到办工室来, 好让同事们分享。 同事们都是有名望的专家, 每人都吃一小块。 但他们连吃疍糕都三句不离本行, 每人都把疍糕研究一番, 居然各人写了一分佈告: 营养科学家: 计算蛋糕内含多少卡路里 (calories) 并告诉我们对健康有何影响。 生化学家: 告诉我们关於蛋糕内的疍白质和脂肪的分子结构。 化学家: 他的描述牵扯到内在的基本元素及其原子的结合详情。 物理学家: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在創世記的異議中和平共處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創世記的重點 只要我們把創世記的重點抓住就夠了。這些重點是上帝要我們必須知道的: 宇宙有一位創造主 宇宙非永恆,它是有一個開始的 上帝是用祂的話語創造萬有 祂的話語是帶著能力, 創造是「從無到有 (Ex nihilo) 」的 祂的創造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有步驟的: 每一步驟都是上帝獨立的創造, 而非建立在前一個步驟之上, 這些階段的次序大至是:從無機到有機,從植物到動物,從簡到繁 創造生物的法則是「各從其類」 最後的創造是「有靈的活人」 這幾點是上帝要我們必須牢記,其餘都是次要的。 重點之外有爭議 1 聖經明確指出上帝是用六「日」創造萬有。「日」在希伯來文是「Yom」。 而「Yom」是一個多義詞。它可以指一搬24小時的一天,也可以指「一段長時段」,甚至其它。忠於字面解經的神學家也碰到同樣的問題,究竟「日」是指24 小時呢?還是指「一段長時間」呢?這個爭論就形成了兩派的爭議:前者被稱為「年輕地球創造論」 而後者被稱為「年老地球創造論」。 可喜的是,兩派的基督徒的動機都是好的:他們都是以「尊重聖經的杈威和無誤性,熱愛上帝,認真地追求真理」為出發點。對我而言,支持「年輕地球論」與支持「年老地球論」都不重要。因它是在重点之外。 重點之外有爭議 2 另一個爭議點是「日球在那一天被創造」。  創1: 3 宣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自己就是光,所以「光」是不需要創造的。所以「就有了光」應解釋為「光的載體 (light bearer)」」的創造。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太陽是在頭一日創造的。 但我們如何解釋記載在創1:16的第四日創造:「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其合理的假設 (或推測)是: 在第四日之前雖然已經存在,但是因為大氣層有濃厚的水蒸氣所以從地球上是觀察不到他們的,但仍有足夠的陽光使植物藉着光合作用可以生長。第四日水蒸氣和陸地慢慢分開使從地球可以觀察到日月星辰的運作,準備人類出現時可以使他們定節日和數算自己的日子,從而得着智慧之心。 支持太陽是在第四個創造日完成的理由是:上帝知道先民認為太陽是生命之母,所以去敬拜它。上帝為了教導人類不要拜太陽,所以日頭是在創造植物之後才出現,以說明日頭不是生命的必要條件。這說法也是有其道理,供讀者參考。 但無論你是贊成太陽是第一日被造或是第四日被造對我們救贖無關對其他大自然科學的解釋也沒有關係也不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對其它大自然的解釋也沒有影響。讀者可自由選擇。 斷言的不可能性 創世記 1,2 是上帝向人類啓示宇宙萬物的由來。是宇宙學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這兩章的經文,不到700個字, 然而宇宙學學者,神學家,釋經者對此兩章聖經的闡述和評論,自古至今,不計其數。除了上帝要我們必須知道上述的幾個重點外,任何人都不能斷言他的解釋。沒有人能聲稱絕對的合理性,只有尋求比較式的合理性。 「假設」的必要性 我們可想像到人對宇宙的解釋、只要超出上述幾個重點的陳述、都是屬於「假設 (hypothesis)」的領域。讀者必須把這個事實放在腦海中。「假設」在科學 (不單指自然科學) 和推理上佔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所有偉大的科學理論都是從假設為其起點。但從「假設」到「理論 (principle)」,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小心的求證」。聖經難題的處理也遵循這個原則。 對聖經難題的處理 「假設」不是胡思亂想。嚴謹的神學家也是用假設作為起步點,但他的假設必須符合下面三個原則: 假設必須符合邏輯和常識。 假設必須有聖經的經文來支持,才可以把這個假設視為真理。 如果沒有任何經文的支持,我們就退而反問,「這個假設有沒有被任何一節經文所推翻?」 如果有,我們就必須摒棄這個假設; 如果沒有,這個假設就成了解釋聖經的合法可能性,但這只是一個可能性而矣。 我們應用這三個原則來評估異議。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渴望上帝的臨在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基督徒,尤其是那些喜愛讀詩篇的,都一致地渴望上帝的同在和同行,並且知道這是蒙福的渴望。既然這是一個自然的流露,那麼為甚麽還要思想「如何」呢?這種渴望真的是「自然」嗎? 《路加福音》第5章記載了一個故事:耶稣在加利利海边找到彼得和他的同伴,他们整夜打鱼却一无所获。耶稣告诉他们把网撒在水深之處,结果他们大有收穫,並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參看4-7節) 。彼得沒有很高興地說, 主阿, 祢的同在真好,我知道祢很忙,只要祢每週陪伴我幾小時, 像今天一樣, 我就滿足了。彼得沒有這樣說,相反地,他感到非常畏懼,然後「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v. 8) 」舊約中也有類似這種「不願與主同在」的例子: 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聽見 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創世記 3:8)」。 約拿在神呼召他去尼尼微宣講悔改的信息時,他不甘願,試圖逃往他施,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約拿書)。 烏撒也是一樣,當他看到正在被牛車拉動的約櫃快要倒下來便不由自主地伸手扶住神的約櫃。聖潔的耶和華向烏撒發怒、因這錯誤擊殺他、他就死在 神的約櫃旁 (撒下6:6-7)。 誰願意親近這位上帝? 然而,詩篇的作者們 (及其他聖經人物) 有截然不同的心願,他們都深深地渴望上帝的臨在,並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福氣的事情。為什麼信徒有這種極端的看法呢? 原來當一個人察覺到自己的罪性和罪行上的污穢,又同時看到那位「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賽6:3)」時,這種強烈的對比,使人無法在這純潔無瑕的主面前站立得住,精神上感到極大的創傷,面對這種衝擊、唯一的出路就是哀求主離開他,像彼得所做的那樣, 或自己逃避上帝的同在,懼怕像神那聖潔的審判臨到約拿一搬。如果是這樣,我們面臨另一個問題: 對於詩篇中那些渴望上帝的同在的子民,難道他們真的對上帝的聖潔沒有深度的認識嗎? 當然不是: 例如和大衛在詩篇92篇說,「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他.以聖潔 (holiness) 的妝飾〔或作為〕敬拜耶和華。」那麼,我們如何回答彼得和大衛的对立想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福音的核心。但首先我們要知道,彼得最終是與詩人一樣,深深地渴望與主有深厚的關係的。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 彼得在殿門前奉耶穌之名使生來是瘸腿的人行走。然後向驚訝的群眾說,「以色列人哪,為什麼驚訝呢?為什麼定睛看我們,好像我們憑自己的能力或虔誠使這人行走呢? (徒3:12) 」,這句話暗示了彼得對耶穌的依賴和對主的使命的承擔,顯示了他希望與主同在的深切願望, 因為「依賴」與「承擔」是基于「渴望與主的同在」。 彼得從「主阿、離開我」到「渴望與主的同在」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過程就是「福音」。有罪的人與聖潔的上帝是水火不相容的的。但當罪人被耶穌的義袍覆蓋後,他就可以坦然無懼地, 並歡歡喜地, 來到上帝的面前與他建立親密的同在。「被義袍覆蓋」代表已經重生。但我在這𥚃不是說彼得當時尚未重生。其實,耶穌的門徒,除了猶大之外,個個都是被主的靈重生過的人。但「已經重生」與「意識到巳重生」是兩回事。當彼得說「主阿、離開我」之時,他未能清楚地「意識到」他已經是基督徒,所以他雖然得救,但卻沒有享受到與主同在的福氣。 但隨着不斷跟隨主,並與主學習,他的靈命慢慢成熟,最後成為耶穌基督的忠心的使徒,甚至在受迫害中, 也能享受到與主同在的甜美,甚至為主捨命也在所不惜。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The Uniqueness of the “Sixth Day” in Genesis 1 and 2

By Tin-chee Lo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eology and geology, ancient fossils and ape-men skeletons were gradually unearthed in modern times. Anthropologists claim that these “human-like” or “monkey-like” creatures exis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ears ago were ancestors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創世記中「第六個創造日」的獨特性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隨着考古學和地質學的發展, 古代化石和猿人的骸骨逐漸地被發掘,人類學家揚言這些億萬年前那些「似人的𤠣」或「似猴的人」的動物是現代人類的始祖, 這顯然與聖經背道而馳。 基督徒所相信的是人類的始祖是亞當。而亞當都被人們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 公認是一萬年前左右的人物。支持 「年青地球」的基督徒無法把聖經與考古學和地質學的資料調和,他們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斷言考古學和地質學的資料和推論是虛假的。這種斷言無法說服科學家和知識分子。這樣的基督徒不但反被人認為是無知,並且大大削弱了聖經的可信性。這顯然與傳福音有損無助。但是,如果我們允許「第六個創造日」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不堅持只是二十四小時,那麼很多難題就有被解釋的機會。 「第六個創造日」的結語是:“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創1:31)。” 在這結語之前的一「日」發生了很多事情。這「日」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頭一個階段全是上帝的為;第二個階段是上帝與人一同參與的。 頭一個階段述及牲畜、昆蟲、野獸、的創造 (創1:24)。野獸包括恐龍,猿人,及其他古生物。如果這一階段是很長的億萬年,那麼我們就沒有困難去解釋化石和猿人骸骨的存在及其古老性,科學與聖經就有可能獲得和諧。但在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這說法暗示死亡已經在罪惡出現之前巳經存在,這是否違反了聖經的教導? 我們將會在下文作出交代。 第二個阶段,也是第六日最後的一個階段,是述及人的創造,即亞當與夏娃的受造。首先我們要注意亞當只是人,與我們一樣,儘管當時亞當還沒有犯罪。但他不是超人,也不是神人,他與我們同樣地在體力上及智力上都是有限的。但單單在生理上來說,亞當與猿人 (泛指在第一階段受造那些像猴子的動物) 無異,因為兩者都是從塵土做出來的 (創2:7, 19)。 亞當與猿人唯一不同之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乃是亞當有上帝的靈氣 (創2:7) 並且他是照著神的形像受造的 (創1:27),所以他獨特地被稱為「有靈的活人」,此詞只應用在亞當身上。這一口靈氣就給「甚麼是人?」作了一個重要且肯定的答案。據此定義,我們可以斷言:「猿人絕對不是人」。因此猿人不是我們的始祖,亞當才是我們的始祖。基督徒不應因人類學家對人類年齡的説法,而對聖經的權威或可信性產生動搖。 亞當受造之後,上帝立即給他一個使命就是管理這個巨大的伊甸園。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工作,也不是24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在這工作過程中,亞當開始時感到興奮,但是重複地進行同樣的事情,特別是用勞力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會讓他感到厭煩和苦惱。上帝因此給亞當另一個有挑戰性的工作,就是命令他為所有動物命名。這就是命名學 (taxonomy) 的開始,也是科學的開始。因為所有科學都是由命名起步的。18世紀的林奈 (Carl Linnaeus) 花了幾十年才能把當時已知的物種分門別類。當然,在伊甸園的時代,物種可能比較簡單、但也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把所有的動物給予獨特名字。還有, 把這些名字記憶起來是需要一個有系統的架構的。亞當要把這個系統建立起來,才能開始進行命名的大業。 我們再次强調,亞當只是人,他與我們一樣 (應說,我們與他一樣) ,儘管他有上帝豐富的同在和幫助,但上帝並沒有把他成為「超人」,或「神人」,所以亞當的體力,智力,和心靈的耐力是有限的。長期的體力與腦力的工作使他感到無助和空虛。所以「第六個創造日」的下一部份也不可能是短过24小時。或許有些說, 上帝吩咐亞當修理看守伊甸園 (體力) 和為各類動物命名 (智力),只是一些指令而上帝並沒有期待亞當在第六日內要完成。但我相信上帝至少要求他在第六日內實實際際進行這些工作,好讓亞當真正感受到自己人性中的「獨居不好」正如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Reflection on : “Paradise Lost” (The Fall of Adam and Eve)

By: Tin-chee Lo Introduction My granddaughter has been loving writing since her childhood. When she was in college, I always thought she was major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 I attended her graduation ceremony in May this year, and I asked h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If there is no Paradise, 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

By Tin-chee (TC) Lo I gu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questioner was to ask, “Do you love the gift which comes from God more than your love for God Himself who is the gift-giver?” The purpose of this thought-provokin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如果沒有天堂,你還相信上帝嗎?

By T.C. Lo (盧天賜) 我猜想這個問題者的原意是:「你愛上帝給你的禮物?還是你愛給你禮物的上帝?」目的是提醒基督徒要淨化他們愛上帝的動機。 但問者為了把禮物的價值提升到最高,便用「天堂」來代表「禮物」,這就可以把問題放大而得到一個更清晰的答案;耶穌的比喻常用這種文學手法,如「駱駝穿過針眼」的比喻是一例也。但有時卻把問題變得非常吊詭,使用我們不能馬上以「是」或「非」來回答。 讓我把這個問題改變為另一個更容易處理的問題:「如果上帝不給你好處,你還相信上帝嗎?」 那麼公認的答案是:「我們信上帝是因為他是上帝, 而不是因為他賜給我們好處。」 儘管這是基督徒的「標準答案」, 它也有討論的餘地, 就是: 什麼是「好處」? 如果所謂「好處」是指:「生病得醫治,失業再獲職,大難蒙解救」, 那麼「標準答案」 是對的,因為上帝就是「上帝」,而不是我們有求必應的「僕人」。我們不僅要相信祂,並順服在他主權之下,還要抓住羅馬書八章28節的應許。 如果所謂「好處」是指:「基督救贖的恩典」,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如果沒有救恩,你還相信上帝嗎?」 那就有進一步討論的餘地了。救贖之恩對我們這些「死在罪惡過犯中的人」而言,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因為救恩百分之百源於上帝。若不是祂先揀選我們,重生了我們,給我們信心作禮物,我們不但「不願」相信祂,我們甚至「不可能」相信祂。所以這是一個「問錯了」的問題。 現在我們有足夠的基礎去回答「如果沒有天堂,你還相信上帝嗎?」 首先,甚麼是「天堂」? 一般人都認為是那個在歷史結束之後的「新天新地」。其實「新天新地」是「天國」最終的完美實現。天國是一個巳然卻未然 (already but not yet) 的狀態。耶穌基督第一次來臨時,祂巳宣告天國已經來到。意即上帝的屬性和恩典已經有形有體地在地上彰顯。因此,天國就是上帝的平安,喜樂,公義,和平,聖潔,同在,簡言之,就是上帝的屬性。這一切屬靈的好處,都臨到信徒的心中。這就是福音。如果福音的主題是天國,沒有福音就沒有天國,天堂是天國的終極和完美的實現。沒有天國就沒有天堂。如果上帝不給我們天堂,他就一定不是聖經中的那一位上帝,我們就不應該信他,因為相信不是「聖經中所描述的」上帝,就是拜偶像。結論: 「如果沒有天堂,你還相信上帝嗎? 」答案是:「我不會相信那沒有天堂的上帝。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對《失樂園 (Paradise Lost)》的評論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引言 我的孫女自小就喜歡寫作,當他讀大學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是攻讀「英語文學」。今年五月我參加她的畢業典禮,我問她你究竟拿什麼學位?她說她的學士學位是「創意寫作和商業」。我聽了之後,覺得很稀奇。「創意寫作」我明白,但為什麼與「商業」拉上關係呢?稍為思考之後,我發覺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在商業界中,嚴謹的言語是必須的。簽署合同豈非需要準確的語言嗎? 後來我請她發送一篇文章給我,讓我對她的思想有更深的了解。她給了我一篇與彌爾頓的巨著,《失樂園》,有關的寫作。本文是我閱讀孫女作品後的回應並作出一些 對《失樂園》的評論。   《失樂園》的作者和內容簡介 內容:從我孫女的文章中,得知《失樂園》是一本對創世記第三章,即對「原罪」的問題,以史詩 (epic) 形式作出闡述。 作者彌爾頓 (John Milton; 1608-1674) :這本巨著是在1665寫成的。當時彌爾頓是五十七歲。那時他已經雙眼失明,寫作完全靠他許多的執筆者 (dictationist) 用听写的方式完成。我想這也是他用「史詩 (epic poem)」的體裁寫成的原因之一,因為「詩」能用最少的字數,卻能表達最深刻的心思的方法,儘管這種文學手法對神學教義的表達是有限制的,但它也給讀者一些自由度去作出延伸和揣摩。 「推測」的必要性 我從來沒有認真讀過《失樂園》這本書,但從孫女的文章中,我可以稍為窺探到彌爾頓的思想,特別是神學思想。後者是我最有興趣的方面。 創世記第三章是論到始祖亞當夏娃的墮落過程及其後果, 這是對人類墮落的唯一原始資料。請注意,全章經文不到700個字, 然而《失樂園》卻是一本超過80,000 字的著作。因此,我們可想像到書中極大部份的內容都是由推測出來的。讀者必須把這個事實放在腦海中。 推測不是胡思亂想。推測是一個合理的科學方法,所有科學理論都是從推測作出發點而發展出來的,推測是需要「小心的求證」才能使其成為科學理論。對聖經難題的處理方法也是如此。在神學方面, 嚴謹的神學家也可以用推測作為起步點,但他的推測必須符合下面三個原則: 它必須符合邏輯和常識。 它必須有聖經其他經文的支持,才可以把這個推測視為真理。 如果沒有任何經文的支持,我們就退而反問,「這個推測有沒有被任何一切經文所推翻?」 如果有,我們就必須摒棄這個推測; 如果沒有,這個推測就成了解釋聖經的合法可能性,但是也只是可能性的一種。 我將會用這三個原則來評論《失樂園》作品的內容。 兩件不為人注意的事實 上帝是向亞當頒布禁令,「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 這禁令只是對亞當說的,當時夏娃並不在場。夏娃之所要明白這個禁令是她從亞當那裏學來的。因此,夏娃所獲得的,只是第二手知識,而不是從上帝直接領受的第一手知識。所以我們看到教導夏娃是亞當的職責之一。我們也因此明白到為什麼撒但只引誘夏娃、而沒有直接引誘亞當。 當夏娃受造之後,神將它帶到亞當的面前說這人是你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上帝並沒有給他名字,只稱她為「女人」。夏娃這個名字是亞當給她的,亞當是命名能手 (taxonomists)。而且這是在墮落之後發生的事(創3:20)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為什麼聖經被稱為《新舊約全書》?

Why is the Bible called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約」是神與人交往的媒介. 神學家以「約的關係 (covenant relationship)」一詞來表達。「舊約」和「新約」不僅是指聖經的兩大部份,乃是實實在在地說聖經兩大部份的內容都是指神向人所立的約。所以和合本聖經的正統書名是《新舊約全書》,以強調兩部份聖經的內容都是上帝與人所立的「約」。 簡言之,舊約和新約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舊約強調上帝對人類的要求是遵守律法,而新約則突顯了耶穌基督已經滿足了這個要求。這個「滿足」就是指祂的救贖行為,即他為我們背負了罪惡,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舊約是關於上帝要求人去做的 (使人知道自己無能),而新約是關於耶穌為我們所做的 (使人知道只靠恩典)」。因為所「做」的內容沒有改變,區別是「誰做」。所以我們可以說,兩約是連續的,而非廢此留彼。奧古斯丁說,「舊的就是新的隱藏,新的就是舊的顯露。」這句話更顯出兩者的連續和相關性。 (來8:13) 「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  希伯來書作者提出了「快歸無有」的定義,目的是說明從耶利米宣告新約的那一刻起,第一個約就已經死了。舊約的「漸舊漸衰」表明新約尚未完成,而是處于一個「已然, 未然」的狀態。但隨著舊約下生活的罪和死亡的舊秩序 (old order) 漸漸消失,它在上帝子民的經歷中變得越來越真實。 「漸」字強調啓示的漸進性。 「衰」字強調:耶穌既為我們做了,我們便不用再做了,我們這一方的工作衰敗了, 也徒然了。 然而耶穌的 「做」與我們的「不做」如何連結起來呢? 研究這個「連結」就在教會歷史中發展了很多重要的教義,如:「雙重歸算論 (doctrine of double imputation)」, 「唯獨因信稱義 (justific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年輕的地球創造論」 vs 「年老的地球創造論」的淺釋 — 附: 對大學生的忠告

作者: 盧天賜 (T.C. Lo) 爭論的核心與本文的目標 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記錄了上帝用六日創造了宇宙萬物。人們對「日」一詞的一搬領會是二十四小時的「一天」。但「日」在希伯來文 “YOM” 中卻有多重意義: 它可以是二十四小時,也可以是指不同形式的「不確定時段。」究竟創世記的作者的原意是指什麼呢?不休的爭論便從這一點開始了。可喜的是,兩派的基督徒的動機都是好的:他們都是以「尊重聖經的杈威和無誤性,熱愛上帝,認真地追求真理」為出發點。對我而言,支持「年輕地球論」與支持「年老地球論」都不重要,只要我們把創世記的重點抓住就夠了。這些重點是: 宇宙是有一個開始 上帝是創造者 上帝是用祂的話語創造萬有 祂的話語是帶著能力 祂的創造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有步驟的: 每一步驟都是上帝獨立的創造, 而非建立在前一個步驟之上 在生動界中,上帝的法則是:各從其類 感謝上帝,雙方人仕都同意上述數點。他們的爭論的核心,乃是關乎「創造的速度」問題。這顯然不是基要的福音真理,與我們靈魂的救贖毫無關係,所以兩派人仕無必要堅持誰對誰錯,甚至爭到面紅耳熱的地步,應該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彼此尊重和接納。但在追求真理的層面上,我們是可以去研究一下那個觀點比較對大自然有更強大的解釋能力。 有人主張「以經解經」。他引用彼得後書三章八節的經文,「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去和解爭議。這就等於說,不要爭吵了,反正一萬年在主眼中也可以是等於一百多億年。這也無可厚非,但筆者不會採取這種避重就輕的「懶人方法」,而失去許多研經和思考的機會。但如果你堅持這種解經之法,這也無妨礙,那麼你就不用再看下文了。 然而,非常少數的一批死硬派「年輕地球論」者,如 Ken Ham 等人,他們是「絕對字面釋經論 (absolute literalism)」者,他們堅持YOM就是24 小時, 但卻忽略了此字有多重意義的事實。如果你真的是「絕對字面釋經論」者,你就必需相信駱駝真的可以穿過針眼。 死硬派「年輕地球論」者不但絕對地堅信宇宙是在六個24小時的「日」被造成,他們更帶著權威性的和絕對性的語調宣告, 說: “接受 「古老地球論」就是今天基督教世界 (Christendom) 式微,世俗主義興盛,和社會秩序腐敗 的最基本根源。” 這是非同小可的斷言。然而此宣告對基督徒有極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那些準備進入大學的年青基督徒 (下文對此點將有詳述)。鑒此, 筆者感到有責任去駁斥這個宣告的絕對性和真實性。 歷史名人的觀點 此爭論既是一個解經的問題,顯然就不是一個近代才出現的問題。遠自古猶太教和第一世紀教會直至如今,此分歧仍然且繼續存在。現在看看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的的見解: 約瑟夫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A brief explanation of “Young Earth Creationism” vs “Old Earth Creationism” Controversy

Appendix: Advice to High School Graduates Author: Tin-chee Lo The core of the debate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article ​Genesis Chapters 1 and 2 record that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in six days. People’s firs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Christian Peace and Joy

By T.C. Lo “Peace, I leave with you; my peace I give you. I do not give to you as the world gives. Do not let your hearts be troubled and do not be afraid.” (John 14:27) In this shor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徒的平安和喜樂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賜)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耶穌在這短短一節經文中,下了一個定義,作了一個區分,啓發了兩個問題。 定義:「憂愁和膽怯」是「平安」的相反詞。換句話說,「平安」就是「憂愁和膽怯」的消除。 區分兩種平安:一種是「耶穌給我們的平安」; 一種是「世人給我們的平安」。 啓發了兩個問題: 甚麼是「耶穌給我們的平安」? 甚麼是「世人給我們的平安」? 一位牧師在講道中說了一個喻道趣語:「老鼠怕貓; 貓怕狗; 狗怕男人;男人怕女人;女人怕老鼠。」 這句話頗有幽默感,但卻有深奧的意義:這是一個循環的連鎖鏈。當你用世界的方法 (如心理學, 教育, 或勵志性的正能量等) 去克服「害怕」的時候,其實你只不過是把那問題從一環推到下一環而矣。這周而復始的結果, 就是你根本沒有徹底地解決「害怕」的問題,你一切的工夫最終都是徒勞。這就是「世人給我們的平安」的意思;到頭來都是空虛和捕風。 而「耶穌給我們的平安」不是圆圈式的,而是線性的。它是像箭一搬不會回頭的。這箭頭向什麼方向指?向著上帝。「耶穌給我們的平安」特殊地可分兩大類: 赦罪的平安 在患難中的平安 第一類是屬靈的,指向我們與神疏遠。第二類是有關存在的,描述了我們墮落世界的現實。 一個人因自己的行為或選擇而感到內疚或悔恨,導致內心經歷混亂和不適。惟一解決的良藥就是「赦免」。誰能赦罪呢?唯獨上帝才有赦罪之恩。所以赦罪源於上帝。 患難中的平安來自「上帝的同在」,正如大衞所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耶和華與我同在」。所以「身處患難,心卻平安」的恩典狀態是上帝所賦予的。 耶穌又說,「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 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約16:22)。耶穌把平安和喜樂拉上了關係。耶穌的意思是:「你們現在雖然沒有平安,但當我主動地來到你們中間與你們同在的時候,你們便必會結出平安的果子,這果子就是喜樂。」平安既來自上帝,所以它的果子也必定是從上頭結出來的。平安與喜樂均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所以世人不能把它們奪去。 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一書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主啊! 禰為自己的緣故,創造了我們。 我們的心得不着安息 (平安, 喜樂);除非我們的心安息在禰裡面 (在基督里)。」 從今以後,當我們對親友說,「願上帝的平安喜樂常與你同在」,我們便知道這句話不再是一句吉祥安慰和善意的口頭禅,而是真正具有屬靈的實際根植在其中。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Q: “靈巧像蛇” 是甚麽意思?

By TC (Tin-chee) Lo 盧天赐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 伊甸園中引誘夏娃犯罪,吃下善惡果,從此蛇被視作撒但的象徵。但是民數記 21:5-7中出現的「銅蛇」一詞,卻代表神的醫治,所以現代醫學相關標誌,有許多是以一根手杖盤繞兩條蛇來表達,此典故乃是出自聖經;在約翰福音3章中,耶穌更是直接用銅蛇比喻神給世人的救恩,賦予銅蛇更深一層的意義。 上帝將懲罰罪行的火蛇,變成治癒的銅蛇,而十字架原本是懲罰罪犯的工具,但當耶穌被釘十字架後,這個刑具也轉化成為救恩的象徵,如此化咒詛為祝福的大能,叫人不得不讚嘆上帝行事的奇妙。 如果聖經用 A 來比喻B , 這不是說 B=A,乃是說 A 的某種特徵可以用來解釋 B。例如,在路加18:1-8 的比喻中,那「不義的法官」是借用來表明上帝是聽「恆切禱告的人」的祈求,而不是說上帝是一位「目中無神的法官」。第七節就解釋了:「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 另一例:耶穌要我們學習小孩子的「依靠(childlike)」上帝的那方面。但不要學小孩子的「幼稚 (childish)」,只能吃奶,不能吃飯,只顧玩耍而不求長進。 同理,傳福音有時像「羊進入狼群」,如果你不「醒目」,你一定會比豺狼「食到唔撈骨」。 所以你要學蛇一搬「一眼三關」,「風吹草動」都先知先覺。亦即要學蛇那種轉彎抹角的「鬼馬」的那一部份,而不是說你要成為一條蛇。基督教導他的門徒們要「靈巧 “像” 蛇」,為要透過比喩使他們明白真理。撒但也教導他的小魔鬼們要 「“像” 光明的天使」。我們看到: 聖經(特別是啟示錄)都直接或間接地記錄了撒但不斷地扮演著「冒牌基督」,為要迷惑上帝的子民。因此,雅各如此教導我們:「故此你們要順服 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各4:7)。」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受難節感言 (TC Lo)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八章28節)」 其實中國人也稍為明白到這一節聖經的道理, 儘管他們尚未認識耶穌,但上帝不斷地對神州子孫有一般的恩典 (General Grace)。中文成語手册中,可以找出兩三句: 1.「磨刀霍霍向豬羊」:意思是經過磨練和磨難,才能成就偉大的人才。 2.「破釜沉舟」,常用来形容面临困境时所產生的决心和勇气能勝過患難獲得成功。 3.「浴火重生」,它形容一个人在经历了痛苦、挫折或失败后,重新崛起、焕发新生。 今天吃早餐時,用手機隨便瀏覽互聯網,發現了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榮的例子,論及一位從「餐館打工」的留學生成了一位譽為「AI 女神」的名人,李飛飛。 這例子無疑地說明了苦難能產生出成功的「益處」。然而,聖經對「益處」卻有一個更崇高的定義,就是在乎這些「益処」有沒有像「金,銀,寶石」般的永恆價值。而這些「永恆益處」只有那些「愛 神的人」,就是信耶穌的人,才能獲得。 如果李飛飛有一天相信了耶穌 (假設她今天尚未信),她今天屬世的豐功偉績,也可透過「死而復活」的過程,更新變化成為「永恆的益處」,為福音作美好的見證。 耶穌基督就是最典範的例子:祂忍受了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卻成就了救恩的根源,給人類帶來「永恆的益處」。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Reflections on Lent

by Tin-Chee Lo Jesus said,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Luke 23:32) Jesus is the Son of God, and He has the sovereign authority to forgive people’s sins. So when He wants 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 四旬期感言

By TC Lo (盧天賜)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在地上是絕對有赦罪的權柄的。 所以當他願意赦免罪人的時候,祂就立刻施行赦免。但這一次 (也可能是聖經中唯一的一次),祂說, 「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為什麼就是這一次,耶穌特意訴諸於天父的名去施行赦免呢?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十架七言」之一的上半句: 「父阿,赦免他們」。俗語說:「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 耶穌這次是藉着與父神拉上關係以加強赦免的能力和表達其重要性。這種解釋似乎沒有明確聖經根據,但本身也沒有錯。然而,有一些牧長,帶着牧人的情懷,盼望會眾知道:「如果連父神都赦免你,你還不去赦免別人嗎?」這種說法,有鼓勵群羊去學習赦免的功課的作用,在生活應用的觀點上,是無可厚非的,但似乎,不是合宜於釋經。筆者認為,這次耶穌訴諸於天父的禱告,乃是要帶出一個信息:「我現在上十字架是為了你們的罪作無瑕疵的祭品, 一次獻上永遠獻上,但再不多時,我將會升天得榮耀,成為永遠的大祭司,這是你們應該知道的。」大祭司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為選民「代求」。「代」就是作「中保」之意,所以當耶穌說「父阿!」乃是要表達祂將會是那希伯來書中所提及的「永遠的大祭司」,為民代求。耶穌是在臨別前傳遞這個永誌不忘的重要教義。 現在我們思想下半句:「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他們真的不䁱得嗎?他們不但選擇釋放大罪犯巴拉巴,反而堅持釘死那位「連彼拉多都找不出他的罪行來」的耶穌。這顯然是明知故犯的行動,怎能說「他們不曉得」呢?連與同釘十架的兩位強盜(一惡一善)都知道, 群眾怎會有藉口說不知道呢?但這卻是耶穌親口所說的話,是一定不會錯的。那麼我們如何去理解它呢? 當耶穌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耶穌指的是:那些 (即所有) 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的確是不知真情的,因為他們沒有「完全」理解自己的罪有多嚴重,就是:「他們正在將上帝的獨生子釘死在十字架上」 的事實。然而,無知並不能免除他們的罪孽;無知只是凸顯了人類墮落的深度,我們可以在沒有充分了解其嚴重性的情況下,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行為。然而, 上帝将按照他們所知的審判他們。 現在我們把上下片語放在一起,「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這就引發另一個問題:「耶穌是否赦免了當時 “所有” 的目睹者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是」,你就等同於贊成不附合聖經的「普救論( universalism)」了。 聖經所講的寬恕,並不是在不悔改的情況下全面赦免所有的罪人。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提供的赦免是向所有的人開放的,但只有那些透過信心和悔改的人才能獲得赦免,十架旁的一位強盜是一例也。另一位強盜就代表了當時死硬不悔改的人,顯然他們不能獲得救贖之恩。 建立在以上討論所基礎上,現在讓我們可以更直接地回答這個問題:「究竟耶穌是否在十字架上赦免了 “所有的” 目睹者呢?」 彼得和猶大同樣背叛耶穌,但三次不認主的彼得獲赦免, 而猶大卻沒有。為什麼呢?因為耶穌為彼得禱告,而沒有為猶大禱告 (註)。耶穌對彼得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路加22:31)。」耶穌向誰為彼得祈求?當然是向父神祈求。「代選民祈求」是大祭司的職責。所以,「父阿,赦免他們」中的「他們」顯然是單指群眾中「所有」在創世以前被父神揀選的一群「選民」。耶稣曾說, 「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26:24)」。顯然, 猶大一定不在選民的行列之中。 (註) 聖經沒有明確提到耶穌為猶大祈禱。然而,正如約翰福音 17 章 6-19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新天新地 (天堂)

Edited & Translated by T.C. Lo 由於世上沒有任何情況可以與地獄的痛苦相提並論,因此世上也沒有任何歡樂可以準確地比喻天堂的奇蹟。 正如我們發現聖經中地獄的冷酷可怕的形像一樣,我們也發現聖經中天堂的豐富而有希望的形象。它被比作樂園,亞伯拉罕的懷抱,以及從天而降的榮耀之城。新耶路撒冷被描述為半透明的黃金街道、有珍貴寶石牆的地方、以及永恆和永恆的歡樂的環境。 關於天堂,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不存在的東西以及它存在的東西。 將會不存在的事物包括:眼淚,悲傷,死亡,痛苦,黑暗,不敬虔的人,罪,聖殿,太陽或月亮,以及亞當罪孽的咒詛(參考創 3:14-19)。 天上存在的事物包括:聖徒,生命水的河,醫治的果子,神的羔羊,敬拜,婚宴羔羊和他的新婦,上帝未遮蓋的面容,以及公義的日頭。 天堂就是基督所在的地方。這是與神人相交的永恆幸福。喬納森·愛德華茲 (Jonathan Edwards) 在試圖表達信徒將在天堂中找到的喜樂時寫道: “聖人將在愛的海洋中暢遊,並永遠被神聖之愛的無限明亮、無限溫和和甜美的光芒所吞沒;永遠接受光、永遠充滿光、永遠被包圍與它一起旋轉,並永遠地將它反射回它的泉源。” 雖然聖徒會喜歡與他們的神和救主相交,但沒有理由相信他們不會認識他們在地球上認識的聖徒並與他們相交。天堂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居所。 在天堂裡會有不同程度的祝福。保羅用同一個天上不同亮度的星星閃耀來比喻這一點。然而,有幾點需要澄清。 首先,所有的星星都會發光。也就是說,天堂裡沒有不快樂的事。所有人的幸福都超越了我們最有洞察力的想像。 其次,基督的贖罪工作對所有聖徒都有同樣的拯救功效。 最後,信徒的「行為」雖然「值得」或多或少的祝福,但本身並不好。相反,上帝至高的喜悅將這些行為視為有功德。他這樣做只是為了基督的緣故。 地獄最大的恐怖在於它的永恆性,而天堂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保證它永遠不會結束。最後的敵人,死亡,將不復存在。路加福音 20:34-38 向信徒保證,天上的賞賜是永遠的。 天堂最大的喜樂是幸福的異象 (beatic vision),就是看見神的面容。然而,這種難以言喻的喜悅,卻是透過靈魂的眼睛流露出來的。神是靈,選民將在靈中看見祂。這是基督贏得的獎賞,也是祂的孩子們享受的獎賞。(更正宗助讀本) P. 2330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甚麼是「自由」?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有一位「面書友」向我提問: 「我熱愛自由,並將永遠追隨自由。我喜歡自由帶給我的快樂。這是一種舒適、無拘無束的享受。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自己的喜好就是自由。愛自由就是愛自己。你怎麼認為?」 從這段話中似乎看出她對「自由」的看法,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其實這就是今天美國社會文化的「色调」。人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只要他們不傷害他人就好了。因此,自由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認可的唯一無條件的善。為甚麽他們強調「無條件」呢?因為他們認為「條件」便是「限制」,「限制」就是「消除自由」。例如,按照《十誡》而生活就是一種限制。換句話說,在沒有觸犯律法的情況下,為什麼要試圖將一套道德權利價值觀加在每個人身上呢?這是他們的質疑。 這種「不傷害別人」的原則,似乎使選擇自由成為一種自我糾正的絕對金科玉律,以至為我們共同生活和社會秩序提供指導,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宗教或道德價值判斷。據此,今天唯一的道德絕對 (moral absolute) 應該是「自由」,唯一的罪惡應該是「不寬容或偏執」。 哲學家區分了「積極自由 (positive freedom)」和「消極自由 (negative freedom)」。 我們現代文化的自由觀念是完全負面的。只要沒有人限制我們的選擇,我們就是自由的。然而,這個概念太單薄,太不夠充分了。 (1)消極自由是拒絕任何對我們選擇的障礙或限制的自由。 (2)積極自由是利用我們的自由以特定方式 (目標導向) 去生活的自由。 追溯其源,這種「絕對消極自由」的想法來自後現代主義的思維,就是對任何道德基礎都要產生懷疑。其結果是:自由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自由就是目的的本身。這就像陽光下舞動的一粒塵埃一樣,它是自由的,隨意地飄來飄去,但它最終落實在地上那一個位置,它卻無法預測或甚至不在乎。所以,對這粒塵埃而言,自由變成它存在的「目的」而不是一種「手段」去達到特定的目的,可說是一種無目的的「自由」。 然而,真正的自由「需要目的」,我們希望帶著自由降落在某個預定地方,那個「目的」才是真正的「價值」;自由不可能是最高或唯一的價值。 我們必須利用我們的選擇自由來做某事——但我們的文化非常害怕說出那件事應該是什麼或我們應該降落在哪裡。為什麼?因為我們擔心如果我們告訴人們 “你應該這樣做”,這就會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所以我們只有隨波逐流,「尊重」他們那負面的自由,而被人稱許為「寬容大量」。 只有當「自由」能夠讓你真正做一些好事時,它才是好的。例如,如果你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關係 (良好的目的),你就要接受束縛, 放棄一些「負面的自由」,你就不再像單身漢一搬, 我行我素了。 消極自由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是一個不完整的故事。如果我們拒絕為了做一些積極的事情而作出承諾 (commitment) 並減少我們的消極自由,那麼我們就不是完全自由的。自治 (為所欲為) 本身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的自由」就等於「沒有自由」。所以「真自由」就是從「負面自由」中被釋放出來。如何被被釋呢?耶穌說,「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 (約翰福音8:36) 參考:「Making Sense of God—-An Invit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Blemishes that Christians should be Beware of 

By Tin-chee Lo John Newton (1725-1807) was the author of the lyrics to “Amazing Grace.” This hym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widely recognized songs in the world, beloved not only by church choirs but even b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基督徒應注意的瑕疵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約翰·牛頓 (John Newton,1725-1807) 是《奇異恩典》歌詞的作者。這首讚美詩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和廣泛認可的歌曲之一,不但教會詩班喜歡,甚至在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們中也引起了共鳴。他也寫了一本有趣的書, 書名是《Seven Christian Blemishes (基督徒七大瑕疵)》。書中所指的「瑕疵」是一種對靈命長進沒有幫助的東西,但它不是罪,也不是聖經所禁止的東西。約翰以牧者的心肠指出: 如果基督徒讓這些「瑕疵」發展下去,就很容易演變成一種生活形態,那就會妨礙基督徒的靈命長進,就像青蛙在慢慢沸騰的溫水中漸向死亡而不自知。約翰·牛頓的寫作很奇特,頗像約翰·本仁 (John Bunyan) 所寫的《天路歷程》的寫作風格,就是用一些奇異的虛構人物的名字,透過寓意的方式來表達這七個「瑕疵」的本質。這七個虛構人物是:Austerus, Humanus, Prudens, Volatills, Cessator, Curiosus, Querulus. 但本文只討論其中一個人物: Querulus。這個古怪名字是從一個英文字 Querulous 演變而來的。這個英文形容詞的意思是「抱怨的, 爱挑剔的, 发牢骚的, 易怒的, 鸣不平的」。約翰把 Querulous 幽默地借音扭曲為「Querulus」,可音譯為「奎魯斯」。但中文讀起來很拗口,所以我把「奎魯斯」改名為「吹水佬」。這個名字的典故是:有些人談笑風生,講到興高采烈的時候,口沫橫飛,熱情洋溢,和他們一起也頗有樂趣,廣東人稱這種人為「吹水佬」。但當談到政治或宗教的事情時,其中有些人非常敏感,有時甚至會鬧到面紅耳熱。現在我把 約翰·牛頓 的文章用今天的語言去表達, 使讀者更感切身。 「吹水佬」喜歡談政治,他常常譴責公共事務的管理不當,但他卻沒有接觸到推動政府机制的巨輪的源頭。 無論他如何大聲疾呼也不能使政府的官僚巨輪加速或減緩。「吹水佬」既沒有合法的法官資格,也從未受過「公共政策」的學術研究,他也不是歷史學家, 為什麼他對政治會那麼煩惱或激烈呢?他的資料來自報紙新聞,電視節目,YouTube, ChatGPT 及其它各社交媒體,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從詩篇九十篇看如何得著智慧的心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C 90:7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90:8 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 90:9 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90:10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C’ 90:11 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 90:12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90:7)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 公義聖潔的上帝絕不會視有罪為無罪。 上帝對罪人的回應,乃是用祂的忿怒來提醒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得罪了上帝而悔改。 C.S. 魯益師曾经写道:「神在我们的快乐中,对我们耳语;在我们的良心上,向我们说话; 但却在我们的痛苦中,向我们唿喊:这是祂的扩音器,以此唤醒这个聋聩的世界。」 或許容我加上一片語:「上帝在我們犯罪中,爆發祂的震怒,」好叫我們因祂的忿怒而驚惶像快被火消滅的那樣。舊約聖經常把上帝的憤怒比喻為烈火,表喻有練淨的作用。神的怒氣不但讓我們知罪而悔改,並期望我们能通过祈祷向他求助,使我們再次听到他的耳语,所以我們可這樣說,神的震怒是祂對罪人的愛的一種表達。 (90:8a) 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 上帝用憤怒來喚醒罪人,但頑固的罪人往往無視上帝的警告。上帝便用不同的方式來對付我們的罪。對於我們那「明知故犯」的罪行,上帝一項一項地將它們陳列在自己的面前、使罪人和祂一起看看罪的黑暗和醜陋。正如耶穌所點出來的那樣,「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 (馬太15:18)。」聖經還有數處將人的罪孽表露無遺。 (90:8b) [你] 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 「隱惡」是把我們的惡隱藏起來,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我們的罪行是可以在人面前隱藏的,但在全知和全然聖潔的上帝面前,我們又怎能隱藏呢?「無所不知」是上帝的屬性之一,我們怎會那麼愚蠢把自己的惡隱藏起來? 我讀到滕近輝牧師的《使徒時代教会十二危机》一書, 內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欺哄自己的方法不一, 最巧妙的一種是安慰自己的良心. 那一個人不善於此道呢? 信徒在良心受責備的時候, 常常使用極巧妙的方法,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How to Select the Sermon Themes

By TC Lo (12/23/2023) Christmas or Christmas Eve falls on a Sunday roughly every 11 years. Tomorrow morning 7:00 AM, Christmas Eve, to the on-line Church <天空聖城> which I am serving, I shall preach a message based on John 1:1-18.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2023年聖誕節感想 (2023 Christmas Reflection)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聖經不是神話傳說,它是建立在歷史事實的架構上。但上帝在適當的時刻直接插手於人類歷史當中,使那段時代成為「救贖史」。如: 亞伯拉罕的蒙召,以色列人出埈及,大衛王朝的盛衰,巴比倫的被虜等。當這些事件累積而達到高峰時,便是「日期滿了」的基督降生時刻。這是聖誕節的由來。 出埈及記是非常重要的救贖史。埈及王法老之名號Pharaoh中間有 “RA” 兩字母。RA 是太陽神之意。 法老自己認為他是太陽神之子。當摩西面對紅海,前無去路,後由追兵之際,那本來作為帶領以色列人的雲柱現在轉到他們後邊立住,擋住法老大軍,成為以色列人的保護。然而法老所拜的太陽神,現在被烏雲遮蓋,使他失去方向,喪失理智,以致作出愚蠢的決定,下令他的兵馬追趕色列人,結果全軍覆滅, 葬身於紅海。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很快樂的,因為他們可能正在面對感到絕望的紅海,可能是失去工作或患了絕症;後面又有債務的追兵,或老闆規定的工作截止期限的追兵,他們怎能快樂呢?但降世為人的耶穌是我們的火柱雲柱, 祂與我們同在,衪是我的指路明燈,又是我們的保障,祂總是會給我們一條意想不到的出路。只要我們信靠這位稱為「奇妙的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的耶穌,我們的不快樂就被轉為滿有喜樂的昐望,因為祂曾應許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太11:28) 。 2023 Christmas Reflection The Bible is not a myth or legend; it is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But God directly intervened the huma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從聖經看未來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宇宙有開始也有結束。 人的生命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兩種「結束」都是屬於未來的。「未來」的神學術語是「末世論」或較廣泛的「終末論」,本文兩詞互用,而英文同作 “Eschatology”。可見在神學上至少有兩種末世論: 「個人末世論」和「宇宙末世論」。 這兩種末世論並非各自獨立的,乃是密切相關的。兩者的相遇點就是「上帝的國」,或稱為「天國」。耶穌在福音書中經常用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比喻天國的已臨,可見天國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然而國度的觀念在「宇宙末世論」的討論中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天國」是兩種末世論的橋樑。在基督第一次來臨時耶穌宣告天國已經開始了,但要等到祂第二次的來臨後,天國才達到完美的實現。我們今天是活在一個「已然」卻「未然」的掙扎中。 在「個人末世論」中,我們選讀詩篇九十篇作為討論的起始點。我們對未來無能為力,但如果我們把「未來」帶到「現在」,我們便可以有所作為。其實這是一個「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理念。例如,我們買了房子後,若把將來那「不確定的火災」帶到現在,我們便作出了「買火災保险」的决定和行動。然而聖經啟示給我們的「未來」是確定的,我們豈不更應該把「確定的未來」帶到「現在」,好讓我們今天可以做一些工作嗎?甚麼工作呢?詩篇九十篇告訴我們要作一些上帝會堅立的工。儘管我們的工作在人看來是豐功偉蹟,若不是被上帝所堅立,它們都只不過是「草木禾𥟠」,隨着宇宙的消失而煙消雲散。 詩篇第八篇告訴我們:我們雖是滄海的一粟,但上帝卻將榮耀尊貴給我們為冠冕。我們如何把工作和榮耀上帝拉上關係呢?當我們作一些上帝不喜悅的事時,我們便虧欠了祂的榮耀。這就暗示當我們作一些討上帝喜悅的事時,我們便等於將榮耀歸給祂,與此同時,上帝也堅立了我們手所作的事,這些事便成了上帝眼中可存到永恆的「金銀寶石」。你看,上帝先賜我們榮耀尊貴為冠冕,然後我們作出回應,藉著作一些祂所竪立的工來榮耀衪,這是何等美麗的「神人同工」。這就是我們在「巳然而未然」的狀態中應活出的人生意義。 如何分辨我們手所作的工是蒙上帝堅立呢?我們就需要從上頭而來的智慧。詩篇九十篇告訴我們要學習「數算自己的日子」。數算「過去的日子」或可作前車之鑒,或激發感恩之心,這也無妨,但也會使人驕傲;惟有學習數算「餘下的日子」,我們才可以得著智慧的心,並認識到珍惜光陰的重要性。 在「個人末世論」中我們會談到「死後」直至「未來的身體復活」之間的「中間狀態」。透過「復活」的專題,我們更能把「個人末世論」與「宇宙末世論」的關係拉近並汇聚起來。 在「宇宙末世論」的討論中,《啟示錄》是我們的教科書。《啟示錄》一方面是書信,對書信我們應該用敍事的逐字解經的方法去理解它。但在另一方面,《啟示錄》在很大的程度和範圍上、是象徵性和喻意式的文體,對此就不能用字面去解釋它了。由於聖經沒有把體裁的界線明確地劃分給我們看,那就無形中給解經家們一個很大的自由度,以至歷世歷代的神學家對《啟示錄》都有不同的詮釋。雖然如此,每一項預言事件,如:復臨、被提,大災難、敵基督,千禧年,最後的戰爭、和大審判等,聖經都算是有頗清晰的描述。所爭議的是,事件與事件之間的時間先後問題的不確定性, 以至有「災前被提」, 「災中被提」,「災後被提」,及「怒中被提」等討論。至於字面與灵意的分辨中,便產生了「前千禧年」、「後千禧年」、「無千禧年」等神學觀點。這些都是「未然」的事。然而《啟示錄》也談到「已然」的事件,如七教會及其所面臨的苦難等。但《啟示錄》大部分的關注都在主復臨後那「未然」所將發生的各種事情。可喜的是,儘管異議的存在,基督徒都一致同意:在不斷的善惡之爭的過程中,基督最後得勝,天國最終完滿地實現,正義最終得到伸張,聖徒必進入新天新地,惡人和魔鬼撒旦必被扔在火湖裡。 至此,我們不能不問,舊約的信徒對末世論的觀點如何? 我想舊約的末世論是一種前瞻性的末世論,百姓祈求上帝不斷進行干預他們的歷史,他們前瞻的目標,就是彌賽亞的來臨。希伯來書十一章提到很多舊約的信心偉人,正是因為這個前瞻性的信心,使他們勇往直前,奔跑他們人生的道路。 介於「個人末世論」和「宇宙末世論」之間,存在著一個稱為「文明末世論」的層面。在耶穌第一次降臨至第二次降臨之間,就是我們的歷史,也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記錄。在這期間人類有兩種勢力: 抵擋上帝和尊崇上帝。在這兩種勢力參雜中,歷史事件不斷發 生,那麽它們的意義何在? 首先我們談談聖經否定的歷史觀: 從古希臘到近代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 (Albert Camus), 他們認為歷史是無始無终地循環著的。新冠疫情雖然過去,但人們一致肯定,新的流感也必再來。縱使在疫情中有很多科學家不遺餘力地發展疫苗,履行他個人的文化使命,豐功可嘉。但這種歷史觀明顯地具有「個人主義」的局部意義,但整體來說,歷史是沒有意義的。一個循環式的過程就像希臘神話所描寫的一般,石頭從山上滾下來。大力士用力把它再推上,週而復此,何來意義呢?但聖經中的歷史觀卻截然不同。它是線性的:有明確的開始 (創世記) 也有明確的結束 (啟示錄),其中的特點是:上帝在歷史中絕對掌杈,基督是歷史的中心,天國已經來臨但等待完美的滿足,人類一切的作為都是朝向新天新地的方向邁進。這就是聖經的「文明末世論」。 今天,當我們看到历史結束後那榮耀的盼望,並接受且明白「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基督」,我們便可以坦然輕看那至暫至輕的苦楚,而注目在那將來無比的榮耀,並積極地遵從保羅的教導:「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我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五月花號 」的歷史和屬靈意義

編者: 盧天賜 編者合併了三篇文章來展示清教徒對歷史和屬靈的貢獻:移民的象徵; 美國立國精神; 感恩節; 宗教自由的價值觀; 對中國人的影響。兩篇文章取材於2023年11月角聲的《號角》美東版。另一篇來自 <基督燈枱神學教育中心> 的Bryan 老師。 歷史背景 1620年9月16日,英國3桅蓋倫 (galleon) 大帆船「五月花 (Mayflower)」載着102 位英國清教徒 (其中35 人是船員) 從英格蘭出發,經過為期 66 日的艱苦航行,抵達「新大陸」,原本的目的地是在現在的紐約曼哈頓一帶的陸地, 但大風逼迫他們停靠新英格蘭東部的普利茅斯朝鱈魚海灣。在那裏, 他們開墾了在美洲的第一片居住地。那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在繁忙勞動及嚴寒天氣下,許多人感染了傳染病,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美洲的移民倖存只有 50位。 「感恩節」之源 這群朝聖者到了第二年 (1621) 春天,幸得原住民印地安人的幫助 ,終在秋季迎來了大豐收,也因此有了第一個感謝神眷顧及賜予的「感恩節」, 象徵着感恩、團結以及歐洲定居者與美洲原住民之間的和平共處,被視為美國歷史上跨文化互動的早期典範。 移民美國的象徵 「五月花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五月花號將一群英國朝聖者(清教徒) 送往新大陸。清教徒也被稱為分離主義者,是一群因宗教迫害而信奉與英國教會分離的宗教異見者。他們尋求一個可以自由信奉其信仰的地方,五月花號的航行就是對宗教自由的追求。這種對宗教自由的渴望是美國移民史的一個基本主題。朝聖者到達新大陸後,面臨着嚴峻的困難,包括惡劣的天氣、疾病和物資匱乏。許多人在第一個冬天喪生。倖存者堅持不懈,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他們從原住民斯康托 (Squanto) 和薩莫塞特 (Samoset) 等獲得援助,展現出堅韌不拔和協作的移民品質。五月花號航程被視為移民美國的象徵,歷史上的朝聖者們對宗教自由的追求,為追求更美好生活而甘願忍受苦難的精神,與無數當代移民在美國尋求庇護或機會的經歷共情。身為美國移民,「五月花」成為我個人在美國生活奮鬥的激勵和作了基督徒後的傳福音動力。 美國的立國精神的基石 1620年11月11日 ,五月花號靠岸時,船上新移民中的 41 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這是一份確立自治形式的文件,被認為是北美最早的成文憲法範例之一,開創了民主自治的先例,促進了美國民主的發展。這份公約成為美國日後無數自治公約中的首例,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着「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開創了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結構,在王權與神權統治的時代,暗示民主的信念。《五月花號公約》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維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製定頒佈,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五月花號和清教徒的故事深深地融人了美國文化和移民身分認同的結構之中,反映了宗教自由、自治等永恒的價值觀,是美國移民史上的重要篇章。 屬靈意義 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十年后,麻薩諸塞灣 (Massachusetts Bay) 總督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 在取得開辟殖民地的特許狀后,率领了 700人,11 艘船,更有规模的展开上帝的业绩。在他的布道宣讲《論基督徒的恩慈》中,他曾宣称:所有民族都与上帝有契约。清教徒正是在实践这个宗教契约。他们必须成为一座山巅之城,展示上帝的道路, 让所有人的眼睛都能看着。 溫斯羅普指出, 每個人必有機會活出上帝的榮耀和能力;不同層階的人们,只要行基督之道,必能結出聖靈的果實;律法與恩典是人生學習的并存功課,他引用彌迦書6:7-8:何為上帝所喜悅的善?即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溫斯羅普四度擔任麻薩諸塞總督,屡屡克服新移民、统治、纷争、宗教、土著、奴隶、贸易、外交等问题,带领殖民地开拓前进。 山巔之城一词更被甘迺迪就任美国总统前的演说和雷根的辞别演说中被引用。灵命的觉醒,又是宗教生命实践的基石,特别是在公共领域方面。正当美国走向独立革命前,由怀特菲尔德 (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导火,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启动的大觉醒,给殖民地的百姓有更深刻的宗教敬虔、更朴实的民情秩序;开国的元勋们高瞻远瞩的思想与包容性,相信也与当下的宗教內涵相关。 對中國人的影響 大觉醒又慢慢孕育出了后续的普世宣教的心志-– 你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我们中国,在普世宣教运动中,更是获益良多。和合本圣经,正是出生在美国宾州坎伯兰 (Cumberland) 的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 策划完成的。除了和合本,狄考文更为中国引进了阿拉伯数字 (123456790) 和电灯;又创办了山東的广文大学 (齐鲁大学之前身)。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如何指導剛信主的弟兄姊妹讀聖經?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我成長在一個沒有牧師的教會中。作為教會的領導人,就要與同工擔負一些牧養的工作。初信主的基督徒們常問我,「我很想读圣经,但沒有門路,我應從那裏開始呢?」我就請教一些老牧師和屬靈長者,他們大致都異口同聲地說,「先讀讀約翰福音吧!」在華人教會圈子中,這幾乎成了標準答案。但我不太明白他們為何如此見議,大概是說,「讓他們首先知道 ”耶穌是神” 吧!」最近聽了史鮑爾牧師 (Dr. R.C. Sproul) 的一篇福音講道,他把約翰福音作了一個精闢的簡介,以下是他的講道摘要: 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提供耶穌生平和事工的梗概。它們被稱為「對觀福音書 (Synoptic Gospel)」。而約翰福音卻與三書不同;它所關注的是神學,特別是基督論。約翰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去描述基督在世上最後一週所發生的事情;特別把焦點放在濯足節 (Maundy Thursday,受難前的那個禮拜四)中的救贖性歷史活動中。與對觀福音比較,約翰福音最獨特之處是約翰記錄了從耶穌口中介紹聖靈上帝的最廣泛啓示,讓我們更加了解三位一體真神中的第二位格。 約翰福音第一章頭18節被稱為約翰福音的是序言 (the Prologue)。在教會頭三百年的歷史中,沒有別的經文比這十八節經句更能吸人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基於這短短的經文,神學家全神貫注地研究基督的位格,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所謂「邏各斯基督論 (Logos Christology)」,把基督理解為上帝的「道 (the Word)」。 約翰寫這福音書的目的何在?答案可以從本福音書最後一句結語看出來。「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20:31)。」約翰用這個序言特別指出耶穌的終極身份。 認識一個人最常問的三個問題是: 你叫什麼名字?你做什麼事情?你從哪裏來?約翰福音特別告訴我們耶穌是從哪裏來。 新約用了幾個稱呼耶穌的字眼。最常出現的是「基督 (Christos)」,即新約的「彌賽亞  (Messiah)」,「基督」不是姓氏,而是頭銜。所以「耶穌基督」是對「耶穌是彌賽亞」的肯定。第二常見的頭銜是「主(Lord)」。遠遠排在第三位的稱號是「人子 (Son of Man)」,在新約中用了約80次,但卻是耶穌最喜歡的自我稱呼 (self-designation)。如果你問耶穌,祢叫甚麼名字?耶穌最可能給出的答案是「我是人子」。 當我們聽到耶穌自稱是「人子」時,我們很自然地以為耶穌是站在人性的地位上作出謙卑的表達,認為耶穌是刻意強調祂與人類認同。但這卻不是耶穌的意思。當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聽到「人子」這個名字時,他們馬上聯想到但以理書 (7:13-14) 所表達的意思。「13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14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明顯地,但以理中的「人子」是指一位從寶座來的「天上人」,具有審判的權柄。所以當耶穌自稱是「人子」時,他是表明他那屬天的源頭。 有時,耶穌對自己的源頭作出明確的陳述:「 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 (6:38)。」論到猶太列祖,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8:58) 。」猶太人聽見,馬上用石頭想將耶穌處死。因為祂的宣告被理解為以往上帝對摩西對自己名字的啓示:「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出3:14) 。」有一次,耶穌醫好一位癱瘓的人後,便對他說,「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罷 (太9:6)。」可見「人子」並非是謙卑的言論或暗示。透過上面的經文陳述,耶穌公開表明祂是從天而降。而約翰的序言正是要表達這一個信息。 創世紀的迴響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約1:1-2)。」這句話,使教會頭300年內的神學家和思想家困惑不堪。「道與神同在」說明「道」與「神」是有區別的,而「道就是神」說明「道」與「神」卻是等同的。然而這句話是三位一體教義的信仰宣言的基礎,上帝在三位格中是一體的。 約翰寫道,「萬物是藉著他造的 (約1:3a)。」耶穌被認為是道成肉身的三位一體中的成員: 萬有是為(for) 祂,由 (by) 祂,並在 (in) 祂𥚃面而造成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約1:3b)。」我們是被祂造的。約翰作出另一個非凡的聲明,「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1:4) 。」 在約翰福音中,有兩個字是反複出現的,就是「光」和「生命」。這兩個字在序言中也出現了。聖經常用兩個反義詞來描述墮落的世界,就是「黑暗」和「死亡」。有人用「我看見光了」或「我的燈亮了」來敘述他們重生的經歷。他們看見生命在基督裡,基督也賜他生命。保羅重生的那一剎那,他看見了大光。相反的,在基督以外的人,雖然有肉身的生命,但沒有終極的生命,他們只有靈性的死亡。洛威爾 (Lowell Ivey) 是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海灘 (Virginia Beach, VA) 宗教改革東正教長老會的組織牧師。洛威爾因19 歲時犯下的搶劫罪被判17 年徒刑,在監獄服刑超過15 年,最終皈依基督教。一天晚上,當他收聽廣播節目《光來了 (Here comes the Light)》時,上帝發出了榮耀的光。福音進入洛威爾的心中,並讓他在耶穌基督裡獲得自由。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詩篇九十篇:從黒暗到光明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神學家範甘麥倫 (Willem A. VanGemeren) 在他的詩篇注釋中觀察到詩篇九十篇呈現一個對偶式 (chiasm) 的文學結構。由外偶 (A-A’), 中偶 (B-B’), 内偶 (C-C’) 構成: A 神是主 (90:1-2)                 B 神在人身上的主權 (90:3-6)                         C 神的愤怒 (90:7-10)                         C’人對神忿怒的反應 (90:11-12)                 B’ 祈求神的憐憫 (90:13-16) A’ 願主是我們的神 (90:17) 本文企圖從中偶 (B, B’) 中找出它的信息。在默想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上帝可以藉著這幾節經文啓示給我們祂的心意。 (中偶上) 90:3-6 3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4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 5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6 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 「使人歸於塵土 (v. 3)」這句話把我們帶回到創世記3:19,「你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詩篇90:3-6 再次提醒我們的罪性和我們的叛逆所惹動的上帝的憤怒。摩西似乎聯想到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的景象。曠野是不毛之地,但它不是沙漠。雖然土地乾旱,但並非完全沒有雨水。下雨後,因為土地乾固,無法吸收水份,於是很快地成了急流,地面上的植物很快地「如水沖去 (v. 5)」。因為泥土潮濕,新的植物也在「早晨發芽生長」,但在炎熱的氣候中,很快地如割下的草一般,便枯乾了(v. 6),河流也成了干河床 (wadi), 這是曠野循環式的的生態環境。 如果出埈及記是上帝救贖計劃的歷史表達,那麼,內中的四十年曠野漂流便代表信徒在世上經歷成聖生活中的掙扎。 (中偶下) 90:13-16 13耶和華阿、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從詩篇九十篇看人生的意義

By T.C. Lo (盧天賜) 神學家範甘麥倫 (Willem A. VanGemeren) 在他的詩篇注釋中觀察到詩篇九十篇呈現一個對偶式 (chiasm) 的文學結構。其中有 「外偶 A-A’)」 ,「中偶 B-B’)」,和「内偶 C-C’)」組成。 —————— A 神是主 (90:1-2)                 B 神在人身上的主權 (90:3-6)                         C 神的愤怒 (90:7-10)                         C’人對神忿怒的反應 (90:11-12)                 B’ 祈求神的憐憫 (90:13-16) A’ 願主是我們的神 (90:17) —————— 筆者企圖從外偶 (A, A’) 找出它的信息。在默想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上帝可以藉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面對苦難的兩種世界觀: 塞翁 vs. 保羅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基督徒常引用保羅在羅馬書八章28節所說的,「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 去安慰那些正在苦惱中的人,或在自己的難処中自我安慰, 或將這句話視為「金句」,作為我們預備應付未來苦難的神學基礎。一點也沒有錯! 但未信主的人卻說,我們不用訴諸聖經,中國文化也有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也可作為面對苦難的錦囊妙計。意思是說,不好的事只不過是變相的祝福,何必太在意呢? 不錯,用這句話來紓解我們的痛苦,也是無可厚非的。 那麼,「塞翁失馬的效應」與「萬事的互相效力」究竟有什麼分別呢?答案是:天淵之別。 首先,讓我們看看「塞翁失馬」的典故。此词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我不知它是否一個真實的故事,或只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喻意,但不重要!話說:「在塞外有一位老翁,他善於養馬。有一天,他的一隻駿馬逃跑到胡人之地去了。他的朋友前來安慰,塞翁卻說,”有什麼好傷心的呢?失去一隻馬難道不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福氣嗎?” 過了幾天,那失落的馬竟然帶了一群野馬回來。朋友前來恭賀,老人卻無動於衷,感嘆道,”難道這不是患難的兆頭嗎? 過了幾天, 他的兒子興奮地騎著一匹野馬,在得意忘形之際,從馬背摔下來,跌斷了一條腿。朋友又來慰問。老人說,你沒有聽過因禍得福嗎?過了幾年,胡人入侵,王帝下令所有年輕人都要入伍從軍,捍衛國土。這場戰役非常厲害,大部份的年青軍都死在沙場,為國捐軀,而老人的兒子,因跛了腳,就免被徵召,因此性命得以保存。」 當你知道這個典故,你就發現「塞翁失馬」並非安慰之言。儘管你相信禍患是變相的祝福,它卻是一個非常恐怖的警告。如果有人給你福氣,你敢接受嗎?因為這個福氣日後也必變成禍患。其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乃是指世事無常, 禍福是胡亂的隨機,是一種無法控制的命運。誠然,一搬人把這句口頭禪作為紓解生活上的煩惱的良藥,這也未嘗不可,人之常情。 「塞翁失馬」的哲學顯然是一個沒有考慮到神的存在的哲學。所以它看起來有點像聖經中傳道書所說的那樣:「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13)」。假若上帝不存在,一切事物的發生都只能是隨機的,是無目標的;所有的得失也只不過是出於一種無位格的命運的支配。然而傳道書是上帝所默示的話語, 目的是要指出一個沒有上帝 (日光之下) 的世界是多麽無意義。在無神論者的眼中,世界是混亂無序的,事情的發生是隨機的,人對環境是束手無策的。然而,在上帝主杈的掌管下,宇宙冥冥中是井井有條的,因為世事也是由祂命定的。「意外」一詞在上帝的字典中是找不到。上帝甚至在「似乎看不到上帝」的傳道書中寫道: 3: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3: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3: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3: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3: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3: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3: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3:8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3:9 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3:10 我見 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3: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 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這豈非說明世事並非隨機,乃是照神的計劃有條不吝地按著祂的時間表一步步地展開。傳道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可憐,和絕望,從而驅駛我們轉目去仰望那「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的上帝。(傳道書 3:1-11) 那麼羅馬書的「萬事互動得益」與「塞翁的無奈失馬」的核心區別在那裡呢? 《塞翁失馬》強調事物的變化常常具有不確定性,令人產生無奈之感,並教導我們應該以「逆來順受」的態度去欣然接受環境。而《羅馬書》第八章第28節則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並肯定上帝的計劃存在著一個能「互相效力」的智慧。讓我們再看看這節經文: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其中有兩個關鍵性的字眼:「神」和「愛」。 這𥚃我們看到一個「神人互動」的關係。這種關係在「塞翁失馬」的封閉哲學中是絕對找不到的。 結論: 上帝是歷史的主宰,是人類命運的掌握者。雖然我們無法逃脫人生有患難,但是全權的神卻可借用人生的患難,透過祂測不透的智慧,轉變成一種屬靈的祝福。這種命運的轉變牽涉到一個關鍵性的條件,乃是基於我們有沒有愛神。然而一個真正「信」耶穌的人,一定會「愛」神。因為起初的「愛」是包含在「得救的信心」𥚃面。因此,我們應該反醒自問:「我重生了沒有?」基督徒「成聖的信心」是可以增長的。透過:敬拜,讀經,禱告,團契,和奉獻,五管齊下,我們的信心一定會日益增加。從患難所轉變成的福氣也隨著信心成正比地豐富起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hat does it mean by taking “a leap of faith”? 如何理解 “信仰的飛躍” 一詞?

By Tin-chee (TC) Lo (盧天赐) “A Leap of Faith” is a phrase oftentimes used by secularists to sneer at Christians of their having blind faith. Therefore, “A Leap of Faith” is a phrase typically means to believe something with littl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你們要愛罪人,恨罪惡」是聖經教導嗎?Does the saying “You shall love the sinners and hate their sins” conform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Bible?

By TC Lo (盧天賜) 我最近常聽到一句說得振振有詞的話,「你們要愛罪人,恨罪惡」,因為「上帝是愛罪人,恨罪惡」的。這種說法符合聖經真理嗎? 人是感情的個體,所以人有「愛」與「恨」的心靈表達。但人的「愛 (philia; storge)」 總是多多少少有些私心的和帶著不純潔的成份;人的「恨(hate) 」也總是懷有惡意的。所以我們常用這句話「你們要愛罪人,恨罪惡」去鼓勵,提醒,或督促別人和自己、要用基督的愛(agape)去愛「罪人」,但不可要認同他們的「罪」、以免自己也因著體貼肉體而做出不討上帝喜悅的罪行。所以「你們要愛罪人,恨罪惡」是一個很好的座右銘。 然而,人們以為這句話是出於聖經,所以他們再加上另一句短語:「因為 “上帝是愛罪人,恨罪惡” 的」。在此,我們就不能不問:上帝真的是不恨惡罪人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帝的愛 (agape; hesed) 是無私的、是犧牲的。上帝的恨 (hate) 是公義的, 聖潔的,是不壞惡意的、祂的意念總是平安的意念。所以只有上帝是可以恨人的,而人是不可以恨人的。 在聖經中,我們屢次看到上帝將他的憤怒 或 震怒 (wrath) 像烈火搬傾倒在罪人身上,他恨人的嚴重性在聖經的語言中表達無遺。上帝愛那些被赦免的人,但恨那些不願悔改的罪人。所以我們不可能說「上帝愛罪人。」 當我們說「愛罪人,恨罪惡」時,我們似乎把「人」和「罪」作了一個清晰的「二分法」。其實人與罪是不能分割的。「罪」在「罪人」一詞中是個形容詞。所以「罪人」就是指一個有位格的人。當耶穌譴責一個「罪人」的時候,他是針對「那個人」並不是單單針對他所犯的「抽象性的罪」。責備一個抽象的觀念是毫無意思的。可見「愛罪人,恨罪惡」這句短語是一半的真理;一半的真理其實就不是真理。 Does the saying “You shall love the sinners and hate their sins” conform with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動物有靈魂嗎?

By TC Lo (盧天賜) (傳道書3:21) 說,「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動物有靈魂嗎?但想不到在約伯記中,我卻連想到一個可能合理的答案。 義人約伯擁有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 (1:2),並許多多的牲畜, 其數目是: 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1:3)。但他受到上帝的試練,在一天之內,失去這一切 (1:16, 18)。然而,在這不能想像的浩劫中,我們看到上帝用恩典補償他:「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 (42:10)。」信實的耶和華定意成就祂的應許,「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他有一萬四千羊、六千駱駝、一千對牛、一千母驢 (42:12),」剛剛是先前數目的兩倍。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帝並沒有再賜約伯十四個兒子,和六個女兒;只補償他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如以前的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約伯本來有的兒女,雖然死亡了,但並沒有失落,因為他們的靈魂已經「往上升」了,生命仍然存在。所以現在約伯也有了雙倍的孩子,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成就了上帝對約伯的承諾。這樣看來,由上帝賜牲畜給約伯的數目,就暗示了動物是沒有靈魂的。我相信動物之死是如燈滅。我們都𠄘認,吃人肉是非常恐怖的。但人是可以吃動物的肉而無良心不安之感。甚至在挪亞出方舟之後,聖經明文允許我們可吃動物的肉的。彼得所見的異象也表明「凡物皆潔」的原則。 再者,在傳道書3:21中,人用「靈」,獸用「魂」作描述,也表示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我甚至認為動物沒有思想和意志。貓狗之所以能表現出來的「似人行動或感情」,這只不過是上帝賜予它們為了生存的天性或本能 (instinct) 而矣。當獸死時,它們的本能也化為烏有,「下入地」而被埋葬了。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女人可以講道嗎 (Are Women Allowed to Preach)?

By Tin-chee Lo (盧天赐) 這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既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直言不諱地表達我個人的觀點。既是「觀點」我就不把它絕對化,只把我的理由陳述,給讀者參考。首先讓我们考慮两処經文 (A)「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林前11:5) 」 此經節顯然暗示女人是允許公禱或講道。「講道」英譯作「說預言」之意。聖經充滿預言,所以釋經講道就等於說預言。但女人講道有限制嗎? 有。她必須蒙著頭。然而蒙頭是甚麼意思呢?讓我們看看下一節經文。 (B) 「但女人有長頭髮、乃是他的榮耀.因為這頭髮是給他作蓋頭的 (林前11:15) 。」 「蒙著頭」不單是指「以巾蓋頭」。保羅把物質的頭巾延伸到女人的「長頭髮」。 頭巾代表順服。講道者 (不論男女) 都要順服在聖經的杈威之下。保羅把「長頭髮」同等於「頭巾」乃指「女人必須像個女人」。有些女牧師為了彰顯權柄,在講台上手舞足蹈,大聲疾呼,完全失去女人的本性,甚至近乎不合體統,這就是保羅所警告的。 由(A)和(B)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聖經並沒有禁止女人講道,但男女是有別的,只要她以「像個女人」的方式, 按上帝給她的恩賜講道即可。 為何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呢?其實這問題只源於一節聖經: (C)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提前2:12) 」 另有版本譯作: 「我不允許女人教導男人或對男人擁有權威;她必須保持沉默。(提前2:12)」 「我不許」是一個強烈的字眼,但我們必須知道保羅「不允許」的是甚麼東西。中文的「講道」英譯為「教導」。難道男人不需被教導嗎?當葛培理牧師 (Billy Graham) 的事工開始之前,他受到十九世紀的自由主义神学 (Liberal Christianity) 的衝擊,使他甚為困惑,甚至對上帝失去信心。後來有位老姊妹教導他關於尊重聖經權威,並強調「耶和華如此說 (Thus saith the Lord)」的重要性,他就在某一個晚上皎潔的月光之下,重新悔改,後成為廿世紀眾所周知的偉大佈道家。這是在他自傳《Just as I Am》中所述的故事。當保羅說「不允許女人教導男人」時,他的意思是指當時 (甚至現今)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為什麼同性戀是罪?[Why is homosexuality a sin?]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為什麼同性戀是罪?可否簡述?上帝給人類一個文化使命,就是: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男女的結合使產生後代 「成為可能」。但同性戀的結合,「絕對不能」產生後代。所以同性戀必定不是上帝設計的目的。因此同性戀行為絕對是違反上帝的旨意。既是違反上帝的旨意,它必是罪。「性快感」是上帝的恩典,催促人類完成文化使命的方式。同性戀者單追求「性快感」而「藐視」上帝的旨意,可說是罪加一等。因為他們不但不「尊重」上帝的旨意,更「濫用」上帝的恩典。律法可能有時代性或文化性,染色體也可能有錯誤的可能性,但本文不用訴諸於律法或生物學來回答此問題。如果你還否定「同性戀是罪」,其實你就是否定了下列數點中任何一點: 上帝的存在。 上帝是一個有意志的上帝。 違反上帝的旨意就是罪。 這三點與同性戀的問題沒有直接的關係。「同性戀是罪」的結論、是從肯定這三點引伸出來的。 Why is homosexuality a sin? Can you give a brief description? God has given human beings a “Cultural Mission, which is “to multiply and populate the earth.” The union of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Young People’s Spiritual Struggles in Today’s Campuses—and how to triumph over them

by T.C. Lo Facing spiritual battles and secular ideological bombardments in the campuses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are as real as the rising of the sun in the morning.  Even Billy Graham in the midst of his thriving ministries ha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