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頭一千五百年簡史

老師:盧天賜

神學發展

從使徒保羅到馬丁路德,涵蓋了1500年,其中充滿了演變和挑戰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上帝興起了很多祂的器皿,見證了基督教的發展和對教義的理解和肯定。在第1世紀,保羅把福音帶到當時的世界。然後進入第二到第三世紀的教父時期,教父們承傳了使徒的職責,規劃了教會和教義架構。到了第4 至第5世紀,史稱「大公教會時期」,在其間有很多大公會議,目的在肯定基要真理和教義,並以信仰宣言來表達,為了保護教會以免陷落在異端之中。奧古斯丁也在這時候出現。在他之前的神學家有遊斯丁•殉道者,亞他那修等人,在他之後有安瑟倫,和托馬斯•阿奎那等人。到了第14至第15世紀,有約翰•威克里夫和揚•胡斯等人。他們開始察覺到教會腐敗,感受到有變革的必要。他們成為日後的宗教改革的遠因。到了第16世紀,馬丁路德出現,透過《九十五條綱要》,揭起了宗教改革運動。

歷史的發展

從第一世記至第四世紀,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包括使徒保羅,多次遭受大規模的迫害。但正如教父特土良所說, 「宣教士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所以我們目睹教會不但沒有消滅,反被淨化並強壯起來。到了公元380年羅馬皇帝定基督教為國教,迫害終於停止,教會權力和人數也隨著大大增長。奧古斯丁就在此時進入历史舞台。第6世紀回教與起,但教會仍承担了政教的主導地位,延至第11世紀及更後的時期。從11世紀開始,教會發動十字軍東征旨在收復耶路撒冷,影響了歐洲的經濟和政治,促進了貿易和知識的交流,同時教會聲望也在下降且變得更腐敗,醞釀了變革的必要。這段時間延至14世紀。在其中有改革的先驅約翰·威克里夫和揚·胡斯,為日後的宗教改革鋪路。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人文主義和古典文化的探索浪潮,削弱了教會的絕對控制權。人們的思想也從中世紀的封建思想開放了。及至16世紀, 馬丁路德出現, 他對教會不滿, 導致他在1517年10月31日在威丁堡城堡教堂門上張貼《95條綱要》, 公開批評教會濫用贖罪卷, 引發宗教改革。他強調「因信称義」, 「聖經權威」否定「教宗無誤」。結果教會分裂,另立「新教」。在新教中沒有教皇,民主治理,地方教會,實施信徒皆祭司,講道釋經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並簡化聖禮並引起日後的中派林立。

課程內容

本課程 <<神學人物精讀:奧古斯丁 & 馬丁路德 >> 特選兩位神學人物:奧古斯丁(354-430) 和馬丁路德 (1483-1546)。我們將探討他們的生平;指出他們對神學和教會的貢獻以及對今天基督教的深遠影響也不忽畧他們錯誤的教導。談論重要的教義也是不可缺少的課题。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Holder of 20 U.S. patents.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