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25

“Doctrine in Theology” vs. “Comfort in Suffering”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I recently heard a sermon by a pastor entitled, “What’s the problem when sound theology fails to comfort people?” My first impression of this topic was curiosity which immediately triggered my thoughts.  It is human natur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神學中的教義」與「苦難中的安慰」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最近我聽了一位牧師的道,這道的題目是: 「當正確的神學不能給人安慰時,問題出在哪裏?」我對這個講題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覺得它很奇凸,立刻觸動我的思潮。 苦難中尋求安慰乃是人類共同的天性。舉凡:佛教的「無我」和「四大皆空」是可以紓解受苦者心靈的哲學。回教的「宿命論」和「真主至大」讓人們可以鍛鍊「逆來順受」的宗教。中國人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是可以使人受安慰的民間故事。 如果異教的信仰或屬世的哲學尚且可以安慰別人,難道正確的「基督教神學」反而不能給人安慰嗎?所以這個講道題目的本身就可能有「用詞不當」之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神學」。多年前,唐崇榮牧師簡單地解釋,說,「神學 (theology)」就是「學神 (learn God)」。所以它不是一個神秘的名詞。然而神學是用「教義 (doctrines)」 的語言來表達的。這篇道的經文是約伯記第25和第26章。經文論及當義人約伯受苦時,他的朋友用神學「安慰」他,結果適得其反。整篇講道的中心意思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應該用「說教」的方式去安慰別人,應該用「陪伴」,「幫助」,「代禱」,甚至用「無言」來使別人知道您正在關心他,從而獲得安慰。我大致都同意牧師的說法。因為在這個時刻講道理 (即教義或神學)是沒有用的。但如果一個人最需要你安慰的時候,你卻不能用你花很多時間才學到的「神學」去安慰他,那麼神學的意義何在呢?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我這篇文章不是批評牧師這篇道的內容,乃是補足他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就是強調「教義」的不可或缺性。 教義 (doctrine) 是肯定聖經真理的陳述。當你解釋上帝的「三位一體」,或耶穌的「神人二性」時,你就牽涉到教義的宣告或神學的討論了。現在讓我們考慮兩個大家熟悉的教義: (A) 上帝是聖潔的,他不以有罪為無罪,罪必定受到報應。 (B) 上帝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廣施赦免,守約施憐憫。保護子民並供其所需, 是投靠他的人的避難所。 約伯的朋友是用第一個教義 (A) 去安慰約伯,當然達不到安慰的目標。這不是那教義本身是否正確的問題,乃是它用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中。但如果約伯的朋友是用第二個教義 (B) 去安慰約伯,我想約伯一定會受安慰的。在追思禮拜當中,主禮牧師都常用詩篇23篇去安慰喪家和親友。這豈不是說明合乎時宜的教義具有安慰的効果嗎?這時刻也讓我想起葛培理博士(Billy Graham)在某一喪禮的塲合中,曾經提到這樣的一個比喻,他說,「對基督徒而言,失去親人就像在機場送別一樣,雖然暫時分離,依依不捨, 但知道將來在天堂會再見面,心就得安慰了。」這個 “送別” 的喻道故事強調了基督徒對永生的盼望,以及死亡並非最終的結局,而是通往永恆的一個階段。葛培理豈不是用喻道故事去表達了一個非常重要且帶著盼望的末世教義嗎?. 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一個逃不掉的角色,就是:「神學家。」 或許你會反駁,說,我剛剛信主,連聖經還未讀過一遍,我怎可能是一個「神學家」呢?我可以做一個實驗來支持我的論點。既是基督徒, 你一定喜歡向人傳福音。當別人問你,「你為什麼信耶穌呢?」你便開口解釋了:「耶穌愛我,他在十字架上為我捨命,赦免了我的罪,還給我寶貴的永生。」你現在明白了嗎?當你一開口,你便作出教義的陳述。那麼,你已經作了一個真理教義的陳述。這豈不是表明你已經是神學家嗎? 所以問題不是「你是否神學家」,乃是「你是否一位好的神學家。」所以我們要常常研讀聖經,主日赴會,認真思考並回應主日講道內容,參加主日學及查經班等。日復一日,我們慢慢地便變得「更好的神學家」了。這些都是平常不斷的準備,好讓災難臨到自己時,自己巳裝備好去作出符合聖經的應變。或是當別人在試練時,我們知道如何使用適當的教義去安慰在苦難中的人。 既然我們已經是神學家了,我們也逃不掉這個身份,所以我們不如努力對聖經的教義有更清楚了解。這是一生的功課,也是一項永遠不可能畢業的課程。所以我可以這樣說,基督徒的思想行動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義上。這裡的「行動」當然也包括我們在生活中「安慰」別人的事上。 誠然,一搬來說,當親友或弟兄姊妹在苦難當中時,我們不宜用「說教」的方式去安慰別人,那時我們應該用更實際的方式去安慰他們:如陪伴,幫助,為他人禱告等。試想想,如果我們實踐這些愛心行動而沒有正確的基督教教義在後面支持,那麼我們的安慰就不能帶給受苦者生命和盼望,充其量只能給他們暫時的舒解,與異教徒世俗哲學的安慰沒有多大分別了。述說教義不是在安慰別人時說的,乃是在平時要作學習的準備。透過聽道,查經,小組討論,多多明白教義的真諦。這樣你的心思意念就已經預備好去用適合的教義和實際的愛心行為去安慰別人。 結論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