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基督教宗派林立?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十六世紀前沒有「宗派」。

在宗教改革之前,羅馬天主教主導了基督教的信仰。他們雖然相信聖經的權威,但他們還加上「教皇無誤論」和「聖礼傳統」的實踐。當時的社會情形是:文盲普遍,平民不許讀聖經,教會甚至禁止大眾解經,只有教會的解釋才是正版。當時印刷機尚未面世,擁有聖經也是罕見之事,所以當時對聖經的了解只有一種版本,就是羅馬教會的版本、沒有所謂今天多元性的「宗派」。

教會的腐敗

如果「教皇的權威和傳統的實踐」是合付聖經,這也無所謂。問題是教皇不是神,他也是人,而且是罪人,他對教會的決策不可能沒有錯誤。最明顯的錯誤是「煉獄」的教義和「贖罪券」的商業化實踐。這個錯誤扭曲了社會的良心:”我怎能不購買贖罪卷而讓我死去的母親長期在煉獄中受痛苦呢!” 結果,教會的錯誤導致當時貧窮的社會民不聊生。

宗教改革的開始

馬丁路德是虔誠的神父。但他首先察覺到教皇之間常有衝突,他就開始質疑教皇的無誤性。他從聖經中得知內中從來未提及煉獄。他透過張貼《九十五條網要》,用通用的德語喚醒信徒,從而遭受對教庭的非議,但他堅持信仰,不撤回他的宣言。故此,他不但被驅逐出教會,且被判死刑。由於上帝的保守他沒有喪命,反而用他的餘生擴展宗教改革,特別對翻譯聖經有一很大的貢獻, 对日後的教会历史有深遠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結果

適逢印刷機的發明,改革運動如火如荼,由於他說出了人民的心聲,他的思想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普遍地散播到整個歐洲大陸。他強調教皇和教會傳統不是我們信仰的權威。馬丁路德給了我們五個「唯獨」的教义: 唯獨聖經; 唯獨恩典; 唯獨信心; 唯獨基督; 唯獨上帝的榮耀。在信徒生活實踐方面, 馬丁路德主張: 信徒皆祭司; 解經不是教皇的專利並鼓勵信徒自己讀經; 相信聖靈引導聖徒進入真理; 相信信徒可直達到神面前求赦免不需經過神父。這就是新教 (Protestant) 的產生。

宗派的產生

當聖經落在大眾的手中,而且賦予他們解經的自由,由於人們的背景不一樣,文化不同,屬靈經歷不同,我們就很難想像到每位信徒們都有一致的觀點。宗派就油然而生。有人問馬丁路德說,「當人們手上有聖經也可以自由閱讀和解釋,那麼豈不是會產生很多與羅馬教會不同的宗教派別嗎?」馬丁路德直接了當地回答說,「So be it (就這樣吧)!」,表示他了解並接受這個後果。

宗派並非雜亂無章

聖經的真理有兩部份,最主要的稱為「基要真理」,其它的就是「次要真理」。基要真理包括:上帝的三位一體,基督的神人二性,救恩的唯一道路,聖經的絕對權威等,都是不容商榷的。凡不符合基要真理的信仰宣言,都被列為「異端」。宗派不是異端,他們所相信的都是真理,只是重點不同而矣。例如特別注重浸禮的群體,他們就成了浸信會。特別注重聖靈的異能的就成為神召會。這些都是在「次要真理」內的差異。所以不同宗派的人仕可以互稱為弟兄姊妹,並且可以和平共處,應該彼此尊重。宗派有互相制衡的作用。當上帝的子民過份注重悟性上的理解而忽畧靈性的火熱,上帝就讓靈恩運動興起。當教會在教義上矯枉過正,上帝就興起另一班弟兄姊妹,將鐘擺擺到另一端去。從教會歷史中我們看到上帝的手不斷使用宗派來保持福音的純正。我們應該把「宗派林立」的現象而感謝祂並榮獲祂。  

如何選擇教會

宗派的多樣性主要源於對聖經的不同解釋和對某些教義的不同重點。雖然這看起來讓人難以忍受,但重要的是尋找一個忠實地宣揚福音、遵守聖經權威、致力於健全的教義和正確執行聖禮的教會。在做出這個重要決定時,祈求智慧,學習聖經,尋求建議。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