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傳福音的喜樂

By Tin-chee Lo; August 31,2018

我們每天起床,吃早餐,開車上班下班等等。這是正常的生活,這是必須每天都做的活動,應該是沒有很大的額外壓力。這些活動的總和,我們稱之為 「生活方式」。至於我們甚麼時候起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早餐,開什麼汽車,走哪條路等等,因人而異,沒有對錯,我們稱之為「生活形態」。
現在我們停下來想想:如果我們能把傳福音的使命納入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中,這豈不是更好嗎? 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這種心態使「個人佈道」從「任務」或「方法」或「節目」中釋放出來。

既然傳福音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的一部分,它就不再被視為是一項任務 (雖然從 「服從主」的意識上,它仍然是任務), 使我們對 「贏得靈魂」的「成就感」壓力將大大減少。除了減輕壓力外,這種個人的傳福音心態有很多好處:

首先, 這種傳福音的心態是符合聖經的: 聖經教導我們要「得人如得魚」一樣。如果你不是專業的漁夫,你就沒有由經濟而來的壓力。傳福音的漁夫是「業餘的」漁夫;是「消遣性」的漁夫。獲得得少魚是由神決定,我們只在其中釣魚並享受湖光山色。耶穌差派七十二個平信徒出去,他們的「隨走隨傳」方式就是一種以福音為重的生活形態。

其次, 福音對象的圈子變得更擴大:凡我們腳蹤能到達之處,都是能被福音影響的範圍。離家不遠的麦当劳快餐店, 出外旅遊時的旅遊巴士,商塲內的美食廣场, 等,都可能成為福音的地㸃。這種以福音納入生活圈子內的傳福音形態是沒有時空限制的。

再者, 這種傳福音形態對我們是更有挑戰性的: 最大的挑戰是「要常作凖備」。因為我們不知道今天會碰到甚麼人,他們會問甚麼問題,他們的處境是怎樣,今天社會上會發生甚麼事, 我们都不能預先知道而作凖備。如果我被邀請去講一篇褔音性講道,我要花幾天時間去預備講章,但在「常作凖備」的大前提下,我的學習不再是為了講道,或是為了帶領查經或教主日學,更不是為了讀神學所要求的作業。看書和寫作完全被更新為一種享受。這豈不是一種喜樂興奮的挑戰嗎?

最後, 這種傳福音模式是更能配合個人恩賜的:神造各式各樣的人, 因此神揀選失落的人進入福音的途徑也不一樣。有人説,世上的人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我在千萬人中的獨特性 (個性,職業,和嗜好) 總會獲得與神同工的機會,使某一類的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這種傳福音心態有下列的特色:

平凡但奇妙—當我們在使徒行傳中看到彼得用一篇道便使五千人信主,也看到使徒保羅的宣教果效使我們佩服。這樣不少人就有這種想法:我若達不到使徒行傳的標準,就乾脆不去傳福音了。我們便把這使命交給教會去辧。教會當然有她的職責,但神卻要在我們生活節奏中呼召我們去拯救靈魂。所以每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我們的日曆,在日用的备忘录中寫下「必做事務」時,想一下福音,你會發現傳福音的機會在極度平凡的生活景色中,是奇妙地存在的。

廣泛的禱告—我一直都以為傳福音的禱告是為失落者的靈魂禱告。其實同樣重要的是求神今天給我機會,賜我適合的時間與環境,還要求智慧,使與人對話時有機智。這樣的禱告不是代替教會的禱告會,乃是兩者互相補足的。

創意的傳達—破冰的對話容易開始;述說個人見證也不難。但兩者都不足夠被視為是「傳福音」。福音是涉及「耶穌是誰? 」,「祂作了甚麼事?」,「祂説了甚麼話?」。在今天「相對主義」盛行,「物質主義」主導的世界觀,「科學能解釋一切」的信念,和曲解和誤解「政教分離」的原義的文化中,只要你一開口試圖回答上述關于耶穌的三個問題時,你很可能馬上拒人于千哩之外,甚至毀了剛剛建立的脆弱友情。本來你要他真正知道的訊息,卻無法進入他的耳中。所以我們應該求神賜智慧,把福音用「不傷感情」的方法表明出來。

有效的個人佈道是善用媒介。這媒介的種類繁多,只能受限于你的個人的創意。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可供讀者參考。

時事談話—名人自殺 (時裝設計師: Kate Spade, 和廚師和電視節目主持人: Anthony Bourdain) 可引發到生命意義的問題,因而導致「永生」的討論和「人是甚麼」等話題和人的困境與出路,這些都可以成為福音內容的跳板。

一本書也可以成為有效的福音媒介。有一次我在紐約上州的一所大學 (Vassar College) 的學生中心吃晚飯。當時我無意地把隨身帶著的一本書放在飯桌上。這本英文書的名字是《C.S. Lewis》(中譯:魯益師)。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大學生,看到奇異的書名,便好奇地問我這本書講些甚麼東西。想不到的機會來了。我告訴她這本書是關乎一位廿十世紀有名的基督教的思想家。馬上我就讓她知道基督教並非一些人所想的「弱者找寄託」的宗教,乃是富有思想和理性的信仰。話題一打開,福音的對話便展開了。她開始有一些問題如:宇宙有神嗎?人的基本問題何在?耶穌是救主?人生意義是甚麼?道德從哪裡來?人生的歸宿是甚麼?正在興高采烈談話中,有幾位女同學也坐過來參予,那天晚上,她們還問及聖經是否歧视女人等問題。我答應她們會好好地正視她們的問題並將會用文字回覆她們。

探訪病人是很好的福氣媒介:有一次我和紐約一位師母去探望我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是我多年向他傳福音的對象。但一直無效。但當師母看他時,她帶他唱一首兒童主日學的短歌並捉住他的手掌,說:大拇指最粗大,表示白白的禮物。食指用來指責別人,表示人人都有罪。中指最長,表示神的聖潔。無名指是金戒指載在其上的手指,代表十字寶架的福音。小拇指最小,代表謙卑,也代表小小的信心。師母然後捉住我生病的同事的小拇指,使它碰到他的大拇指,然後說,「小小的信心,就可以得到大大的禮物了。」我的朋友馬上流涙,他就這樣信了耶穌。這豈不是一個很平凡的故事嗎?我們也看到有時姊妹傳福音比弟兄傳福音更有效,因為弟兄唱歌和捉住別人的手會感到不好意思,但姊妹對這「五指法」做起來比較自然。

傳福音對自己靈命有幫助:

如果我要用一節聖經作為傳福音的藍圖,就是彼得前書三章十五節了。經文:

「15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這節聖經有三個重點:

  • 對上帝:尊主基督為聖。這是我們靈修旳工夫。我們和神的關係要對。
  • 對自己: 常作準備。努力學習,包括讀經看書,做筆記等。這是一生的功課。這是付代價的追求和操練。
  • 對别人:要有溫柔和尊重別人的心。如果你看看下一節 (即 16), 你就知道甚至對那些定意要毀謗你,誣賴你的人,你也要以溫柔對待。這是我們品格的操練。

可見傳福音不單是告訴別人甚麼是福音, 也不要忘記它能在靈命,知識,和品格上做就自己。

出福音

最後,有一㸃非常重要。就是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有人説基督徒讀四本福音書,就是「馬太」, 「馬可」,「路加」,「約翰」。但非基督徒多了一本,第五本是「基督徒」。可惜他們頭四本都不讀, 只讀第五本。因為未信者是先「看」福音,然後再「聴」福音的。

每天全世界約有十萬班航機,平安起飛和平安降落,我们聼不到有甚麼新奇;但每數年,總會有一架飛機掉下來,那天甚至那週都有头條大新聞了。多少愛主和愛人的基督徒都不為人所注意,一旦有一位基督徒 (特別是教會領袖) 跌倒,那就震動了整個社會了。求主憐憫和幫助我們。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