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的設計” 還是 “隨機的選擇”?

By T.C. Lo (盧天賜); March 17, 2014

在過去四五十年, 隨着DNA的發現和太空工程的突飛掹進, 科學家對大自然的複雜性感到驚歎. 他們發現大爆炸不是一些雜亂無章的原始事件, 而是由龐大的資訊所引導的高度有條理的事件. 否則大爆炸便與中東地帶的人體炸彈 suicide bomber 的爆炸事件無異。 事實上,  由開始的那一瞬間, 宇宙必需精確地調整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才使生命的存在有可能性. 這是令人不能不信服地指向有一位有智慧的設計者。 如單單從科學的立場而言, 宇宙應是阻止生命的發生而非維持生命的存在. 所以生命是平衡在剃刀邊緣上. 著名的科學家 Stephen Hawking 寫道, “跟據他的計算, 大爆炸發生後一秒鍾, 如果宇宙膨脹度降低一點點 (one part in a hundred thousand million million 一字後面有17 個零) , 宇宙馬上倒塌成一個大火球.”

再用一些令人極為驚訝的统計數字來支持宇宙高度覆雜的結論 (Ref. 5) 77-78: 英國物理學家 (P.C.W. Davies) 巳斷定大爆炸時的初始条件 (initial conditions) 是剛好適合星球的形成—-行星和生命形成的必要性. 達到這樣精確的開始狀態的可能性是 1 與天文數字之比. 這個天文數字是: 1後面至少有21個零. Davies 估計如果萬有引力 (或 weak force) 的強度改變一點點, 就是1與10100之比. 生命不能發展下去. 有50個宇宙常數和衡量必需在數學上達到無限小的誤差才可能會有生命. 杜奴依 (DuNouy) 說, “一個普通由三千個原子組成的疍白質分子, 其自然形成之或然率是1對10231之比. 甚至把諸元素用光的速度震憾, 也要花 10234億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生命所需要之疍白質分子. 可是地球上之生命歷史只有二十億年而己.

量子物理學家John Polkinghorne指出: 要維持宇宙平衡所允許的誤差甚小,好似把一箭由宇宙的一邊射至宇宙的另一邊, 即 300億 (30 billions) 光年, 而無誤地射中其靶心。

我們需要基因製造細胞,人的眼睛有6至7百萬錐狀細胞 (cone cells)。如果進化論是對,則需1/1040000的機會率才可形成一個酵素。你知道1040000是多少嗎?就是宇宙所有原子的數量。

法航447航班的墜落 (May 31, 2009) 的原因是由於一個小小的空速测量仪,因被薄冰蓋上而失去功能導致所有儀器所提供的數據失效。如果一個小小的東西能導致不能維持飛機只需在數小時內平安地能逹到目的地,你可以想像這浩瀚的宇宙如何能被保持平衡且不斷地被維持所有生命的生生不息?保持宇宙的穩定的要求遠比維持飛機平安飛行的要求更嚴格不知多少倍, 這就明顯地指向超自然的必要性了。所有這些都大力支持在創造的後面有一位聰明設計者的結論. 沒在其它理論較此合理. 這樣驚人的精密的要求,排除了進化論的隨機選擇的可能性。

參考書:

  1.  宇宙大爆炸–参看:  https://hocl.org/blogs/tincheelo/?p=301
  2. “你為何要信” by 李德爾 (Pail Little); pp.16-17.
  3. “Who Made God?” by Ravi Zacharias and Norman Geisler; p.58-60.
  4. “The Case For The A Creator” by Lee Strobel; many chapters.
  5. “The Case For Faith” by Lee Strobel; pp.77-78.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Reasons to believe/Science, Theology.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