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愛之家 。愛主之家 。我心是主家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September 30, 2013

聖經中的救贖史 (redemptive history) 是發生在人類一般歷史的背景 (in the context of ordinary history) 當中;它有可考證的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地㸃,和真實的時間。但它卻有垂直的超自然的維度 (Transcendent and vertical dimension),就是:今世與來世的相交,暫時與永恆的相遇,有限與無限的交义 (Ref.1 ) 。下面是一段有關神插手在人類歷史當中救贖史實:

從耶穌的降生, 我們得知耶穌是願意與人同住

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她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Immanuel)。”(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 神與我們同在”。)約瑟醒了,起來,就遵著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過來,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頭胎的兒子就給他起名叫耶穌。(太1:18-25)

在這段救贖史的經文中,我們看到三個神學的要素:

  • 預言(Prophecy)–耶穌的降生是舊約預言中的重要部分: “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 人性(Personhood)—基督的神人二性是我們的信仰的不可妥協的內容。天使对大衛的子孫約瑟說, “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基督的人性是神與我们認同的記號, 是担當我們罪孽的唯一方法。基督的神性說明衪是一切恩典的源頭。
  • 同在(Presence)— 神願意與我們同在,並願意住在我們心中: 耶穌的名字 “以馬內利 (Immanuel)” 翻出來就是 “神與我們同在” 之意。

這三個神學的要素同時也把聖經的三大主題襯托或鈎劃出來 (Ref.2)。三大主題:

  • 神的應許—強調神的信实和祂話語的重要, 著重神對人類的應許.
  • 神的國度—指神是宇宙的創造主, 也是一切的統治者, 強調神的超越性和榮耀, 神的國所建立的一切, 至終要在彌賽亞身上完全成就.
  • 神的同在—神的同在是強調神對人的愛和對人的帶領, “以馬內利 (賽7:14)” 是這主題的鑰句.

耶穌的降生是應驗舊約所應許的「女人的後裔」(創3:15);祂臨到世界是為了建立「主救主耶穌基督的國度(彼後1:11)」;祂的名為「以馬內利」表明衪願意住在我们的心中。

“恩典的神的同在” 對愛衪的人, 特别是在苦難當中, 是可等的安慰; 但對抵擋衪的人, “公義的神的同在” 是一件何等可怕的事實。

神的同在是新舊約聖經的一貫思想:

  • 當始祖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罪後, 神沒有離棄他們, “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 (創3:8)” 為要與他們對話, 挽回他們。
  • 耶和華神要作衪的子民的牧者。從詩篇廿三篇我們可以看到神同在的豐富:祂與我們建立密切的關係;衪供應我們的需要;衪賜我們安息;祂使我們在軟弱中重新得力;祂醫治我們和帶領我們;祂喚醒我們過一個有標杆的人生;祂試練我們並在試練中保護我們;祂是信實可靠;祂給予我們恩典的訓練;祂給我們榮耀的盼望。因此,我䝉呼召,我享豐盛的生命,我獲保障的確據,我將與主永遠同偕。詩篇 23 中間句是: “因為祢與我同在”. 和合本: 在此句前共67個字, 在此句後共67個字. 原文: 在此句前共26個字, 在此句後共26個字. 詩人似乎暗示神的同在是這詩篇的中心思想. 歷代信徒對 Psalms 23 的愛慕, 多少跟這中心句有關.
  • 道 (耶穌) 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這是衪的門徒所親眼見過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 。
  • 使徒约翰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他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 神的帳幕在人間。神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啓21:3-4)。神不但今生願意與我們同在, 在永世也願意與我们同在; 他既愛我们便愛到底。

神願意與我們同在, 我們的回應是與祂同行. 當我們與祂同行, 我們便會了解祂的心意. 當我們了解祂的心意, 我們便會照祂的心意去事奉祂, 敬拜祂.

耶穌願意住在罪人的家中

有一個人名叫撒該 (Zacchaeus),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他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Luke 19:2-7)

耶穌願意被接待到有需要的人的家中

有一個管會堂的,名叫睚魯,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到他家裡去。因他有一個獨生女兒,約有十二歲,快要死了。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他  (Luke 8:41-42) 。…….. 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不要勞動夫子。”耶穌聽見就對他說:“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耶穌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眾人都為這女兒哀哭捶胸。耶穌說:“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他們曉得女兒已經死了,就嗤笑耶穌。耶穌拉著她的手,呼叫說:“女兒,起來吧!”她的靈魂便回來,她就立刻起來了。耶穌吩咐給她東西吃。(Luke 8:49-55) 。

耶穌願意被接待到門徒的家中與他們談道和擘餅

這是耶穌從死裡復活後所發生的事: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Luke 24:13-16)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Luke 24:25-31)

耶稣願意接待門徒到衪自己的家中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 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在哪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John 1:35-39)

凡接待耶稣到他家的人生命都會改变

巳故長老會牧師 Robert Boyd Munger (1911-2001) 寫了一個動人的小册子 (Ref. 3), 內容是一個寓言隱喻. 其故事的主角是用第一人稱的 “我”, 頗能反照基督徒的天路歷情。故事的情節是這樣:

在一個平常的晚上—沒有激動的情绪, 也沒有異常的神蹟, 但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的情境—我邀請主耶穌進入我的家中, 這個家就是我的內心, 我的靈魂.

衪一進來首先便把燈打開, 本來黑暗的房子現在變得光明, 然後祂燃起壁爐, 使本來是冷冰冰的地方現在變得温暖, 最後祂打開音樂盒子, 本來是死寂無生氣的屋子, 現在變得興奮活潑. 我和主耶稣坐不聊天, 從來沒有享受到如此溫馨甜美的交談, 我的心成了主愛之家. 我对耶稣說, “祢是我的貴賓, 我帶祢參觀我的房子.” 耶穌說, “很好, 我的名字本來就是以馬內利, 即願意與人同住之意.” 首先, 我領祂進入我的:

  • 書房—這是我這家的控制室 (control room),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進來的. 耶稣看看在桌子上的雜誌, 再看看書架上的書籍, 然後看看懸掛在牆壁上的圖畫, 祂一言不語, 也沒有定罪, 祂把視線往窗外看, 好像祂聖潔的眼無法停留在書房的物件上一般. 我甚感尷尬, 但我知道祂在想甚麼. 我說, “主耶稣, 祢可不可以帮助我清理這個辦工室?” 祂说, “我當然願意.” 於是祂把一些雜誌和書籍棄在廢紙簍內, 然後換上聖經和一些屬灵書報. 祂又把牆壁上的一些圖畫取下, 以自已那榮耀的形像取而代之. 然後我們從書房轉到:
  • 飯廳—餐桌上放滿了各式各樣我喜愛的食物和開胃品, 就是 “金錢, 學位, 名声, 自己發表过的論文, 別人的稱許” 等. 我以為耶稣會讚揚我, 但祂沒有說甚麼, 只說祂沒有胃口. 我問祂為甚麼不吃, 祂說, 我的食物是你不知道的, 這食物能滿足人的心灵飢餓使人娛快, 那就是 “遵行上帝的旨意, 作那差我來者的工.” 我收拾桌子对主說, “我願意得到祢的食物.” 我們又進到:
  • 客廳—廳內有巳經燃燒着的壁爐, 柔軟的沙發. 耶稣說, “這是一個舒適的地方, 讓我們每天早晨在這裡會面.” 從那天起, 我每早從房間下來, 便與主一起灵修, 這是我感到最甜美的時刻. 日復一日, 我習慣了, 新鲜感也慢慢降低, 再加上工作壓力愈來愈重, 我便常常借口向耶稣請假. 有一天我乾脆自己溜出去, 也沒有告訴耶稣. 當我急急忙忙出門時却察覺到客廳的燈是亮着的. 我好奇, 停下來往裡看, 看到耶稣獨坐, 我感到不好意思, 因為衪是我的貴賓, 更是我的救主. 我問衪道, “袮在這裡多久?” 祂說, “約一小時.” 原來祂每天都在等著我. 我感尷尬, 求耶穌原諒. 從那天起, 我的灵修生活更生了. 然後我們一起進到我的:
  • 工作室—室內有一張長長的板凳, 是我不時用來製作和修理東西用的. 主耶稣問我, “你為神的國作了甚麼?” 我回答道, “我常為教會弟兄姊妹服務, 但我手技不精, 心情緊張, 常常笨手笨腳. 耶稣說, “我願與你同工, 請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背上.” 突然間我覺得興鬆灵巧, 當我愈發信靠衪, 我的工作效率愈好, 事奉成為我的喜樂, 不再是重担. 下一站是我的:
  • 娛樂室—這是我和朋友玩耍的地方. 我常參加派对, 有時在我家, 有時在朋友家. 有一天晚上, 我对耶稣說, “今天我不陪你了, 我要去看看朋友.” 耶稣說, “我陪你一起去.” 我感到難為情, 說, “今天還是我自己去, 反正明天晚上我們可以一起查經.” 我拒绝了我的貴賓, 跑出去了直至深夜才垂頭喪氣地回家. 帶着空虛感到家後發覺耶稣還未睡覺. 祂领我到娛樂室, 我看見一班新的朋友, 感到新的興奮, 室內充滿新的音樂和笑声. 從那天晚上起, 我体会到基督帶來那新的喜樂是與世上罪中之樂是大不同的. 我們最後爬上到房子頂上的一個隱密處:
  • 閣樓—這是屋子裡最小的一個房間. 耶稣甚不願進去, 因為祂聞到死亡的氣味. 我完全明白祂在想甚麽. 我免強地打開閣樓的房門, 內有兩個鎖起來的小箱子. 我不甘心地把鑰匙交給祂, 耶稣幫我把盒子打開, 不料祂轉身離去, 要往外面吸新鮮空氣, 因為衪不能忍受那惡臭, 原來那些是我信耶穌前的壞習慣, 嗜好, 甚至包括毒品. 我與耶稣雖在身边但突然間感到相隔如千哩. 我双手發抖, 手拿着两個盒子, 对耶稣说, “祢可否幫我處理這些爛東西?” 主沒有定罪, 却說, “可以, 我願意.” 於是祂把盒子掉在外面的垃圾箱. 我如釋重負, 感到得勝, 與耶稣的関係回復到和好如初的光景.

完全奉献的生命

在這個甜美得勝的經历中, 我頓時在一念之間, 有這樣的想法, “我不如乾脆把整個房子都完全交給耶稣, 讓祂全權管理, 這非更好嗎?” 我問耶稣, 要得衪的同意. 耶稣很高與地馬上回答, “但我只不过是客人呀! 除非你甘心樂意.” 我馬上把保險箱拿來, 按了密碼後把內中的屋契拿出來簽上名後便交給耶稣, 說 “主呀, 從今以後, 你是這房子的主人, 我是你的僕人.” 這個房子頓時變成主愛之家, 因我愛祂更深, 這個房子也成為愛主之家, 我的心現在巳變成主之家了.

References:

  1. “The Invisible Hand—Do all things really work for good?” by R.C. Sproul; p.117.
  2. “解經有路”, 作者: 陸蘇河 (Alex Luc); pp.336-378.
  3. “My Heart Christ’s Home” by Robert Boyd Munger.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