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運動的神學評估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June 6, 2017

今年 (2017) 是馬路得所啓動的宗教改革運動五百週年紀念。筆者有機會往歐陸一遊,親身感受到教會二千年來教會所行過的歷史軌跡。我們全團共八十人,一半是說粵語,一半是說國語,由牧師,神學家,和聖經學者帯隊,從羅馬出發,首先感受到第一世紀的彼得和保羅殉道的震撼。然後跨過亞爾卑斯山脈,進入瑞士境內,馬上感受到千年如一日,跳躍到中世紀末的宗教攺革先驅所到過的地方。從瑞士漸漸移到德國的心臟地帶的數個與宗教改革有關的人物所經過的腳蹤。最後,我們到了全程主題的高峯,就是馬丁路觸發宗教改軍的發源地,威登堡 (Wittenberg)。最後,我們又超跨過數百年的歷史,進入德國首都柏林,感受到無神論影響下的血腥腥的廿世紀:柏林圍牆的遺址。本文不是旅行遊記,乃是旅行後受感而畧寫的宗教改革史的神學評估。

在 1517 年十月三十一日,一位年輕人跑到一棟房子的前面,他不是凖備說句萬聖節 (Halloween) 的口語:「Trict or Treat (不給我甜頭你就麻煩了)」, 以期待房子𥚃的主人給他一些糖果,他乃是作一些當時在學術界非常普遍的事。這棟房子是在德國威登堡 (Wittenberg) 小鎮內的一所名「城堡」的大教堂 (Castle Church) 。這年青人是一位有法律訓練的修道士名「馬丁路得 (Martin Luther) 」。他寫了九十五條的論網 (95 Theses) ,為了指正羅馬天主教會在實踐上和聖經解釋上的錯誤,特別是指責贖罪卷是不合聖經的東西 (註)。英譯标题是:「The ninety five theses of protest against the corruption that involves the sale of Indulgence」。他把這張紙釘在教堂的木門上,絶不是想推翻羅馬教會,只是想引發學術界和神學界的一些公開辯論,以達到明白真理的目的。想不到這些論點大大觸怒了羅馬教庭,因為銷售贖罪卷是當時教會的財路。適逢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這張論㸃的內容很快便傳到整個歐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宗教改革運動 (Reformation Movement) 便因此不可收拾地展開了。與此同時,人類在意識型態上也有一個重要的改革運動,就是文藝復興運動 (Renaissance), 人們想復古, 即「回復到古典希臘」的哲學,文學,和藝術等,就是回復到古希臘文化的興盛時代。而宗教改革也是復古,即「回到古老的聖經」。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改革運動參在一起,使西方的十六世紀成為在歷史上一個多采多姿的世紀。

馬丁路得並非是第一個批評羅馬教會的人。歷史上每一個重要的運動或事件都有其前因後果,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功夫。在馬丁路得以前,有伊拉斯模 (Erasmus), 胡斯 (John Huss) 等人,有些也因與教會有異議而殉道。與馬丁路得的同時,有墨蘭頓 (Philipp Melanchthon),慈運理 (Ulrich Zwingli) 等人支持馬丁路得的看法。在他以後有諾克斯 (John Knox) 及著名的加爾文 (John Calvin) 等人把他的神學思想發揚光大。神就用這群改革先驅,更正了教會一些關鍵性的錯誤,把福音領回到第一世紀保羅所傳的的正確路線。馬丁路得留給後人五個認識福音的重㸃,就是有名的五個「惟獨」:

  • 惟獨聖經 Sola Scriptura
  • 惟獨信心 Sola Fide
  • 惟獨恩典 Sola Gratia
  • 惟獨基督 Sola Christus / Sola Christo
  • 惟獨神的榮耀 Sola Deo Gloria

「惟獨」是一個強烈的字眼,也是一個重要的字眼; 不少異端乃源于他们把「惟獨」掉去。這也是馬丁路德在聖經中看到当時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直至今天, 這五個「惟獨」仍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基石。馬丁路德称「惟獨靠信心称義的教義是教會生死攸關的教義」。(加拉太 5:4)  論到「惟獨基督」, 有位神學家/牧師給予我們以下的方程式:[Jesus + 0 = infinitive] and [Jesus + something = 0]。所有這些「惟獨」都是為了神的榮耀,不是為了人的榮耀。

神學家 Derek Thomas 寫道: 「迫使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的問題不只一個,但在那麽多值得关心的事中, 以 “稱義的教義” 為首要的動力,就是罪人如何在神面前被看為正直。中世紀的天主教堅持稱義來自禮儀化的功蹟 (ritualized performance) , 這是一個從摇篮到坟墓的聖禮跑步机 (sacrament treadmill) 。馬丁路得堅持聖經所教導的另一個觀㸃。他宣告稱義是: “所有的罪人都是唯独靠着恩典、 唯独借着信心, 和唯独在基督里被称为义 (by Faith alone in Christ alone) 。”   馬丁路得從使徒保羅支取勇氣 。保羅在寫給加拉太的教會的信中清楚地劃下一條决定性的界線。他斷言,向 “律法的工作 (works of the law) “ 順服不能使我們获得在神面前的稱義。他解釋道: “(v.15) 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v.16) 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 (加 2:15-16) 。 」

比馬丁路德小廿六歲的法國加爾文 (John Calvin) ,也是宗改大師。他受馬丁路得的影响甚深。加爾文死後, 他的後繼人們 (Theodore Beza 和其他的加爾文派神學家) 圍繞著以救贖而論的預定論作出教義上的調整而發展出不同的恩典教義 (doctrine of graces) 。他們強調神的全權 (The Sovereignty of God) 而作出神學上的宣吿。其中有一位 Beza 的荷蘭學生亞米紐斯 (Jacob Arminius) 對一些加爾文教導提出抗議, 不同意加爾文的門徒对「揀選」的解釋。1610年,荷蘭更正教教會 (Dutch Reformed Church) 召集國際討論會、史称「多特會議 (Synod of Dort) 」,目的是為了抵擋亞米紐斯主義 (Arminianism) 的五㸃, 簡称 (PEAL)。後人將多特所決定的教義縮寫成五個字母 TULIP 來表達之。這郁金香 (TULIP) 的五瓣, 就代表了加爾文主義 (Calvinism) 的重㸃:

T–Total Depravity。 指人性本惡。全然墮落。這「全然」並非指人惡到無可再到更惡的地步。若不是恩典的約束,我們每人都可以再惡多一㸃㸃的。這「全然」不是指程度,乃是指範圍。我們的每一部份:思想,靈魂,行動,每一個細胞,每一條DNA 都被罪污染,沒有一處是完美無缺的, 以致人沒有能力行善,甚至不知道何謂善, 甚至没有意向去尋找神。

U–Unconditional Election。無條件的揀選。神不是因我們的好處或優㸃而揀選我們,況且全然堕落的人是完全沒有完全可取的好處,更沒有優點可言;也不是因為神預先知道我們會相信祂,所以祂就揀選我們。況且我们根本就不會想去揀選神, 只有祂揀選我們。祂的揀選乃是全賴于祂恩典的的旨意。人是一無可誇。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祂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L–Limited Atonement 。為了那個「L」字,所以硬用「有限 Limited」的救贖來表達一個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救的意思。其實較好的表達,不是「有限的救贖」乃是「有目的的救贖 (Christ’s Purposeful Atonement) 」。基督寶血每滴都是有目的的,不會徒然。基督降世乃是為了被揀選的人。約翰 17:6-22 的禱告不是為所有人,乃是為「父神從世上賜給耶穌」的選民。基督的死乃是為被㨂選者而死。約翰一書 2:1-2 中的「我們」明顯地是單指基督徒,特别是指猶太基督徒。所以這裡的「普天下人」乃指包括外邦人在内的基督徒而非指世上任何一個人。我們絶对不支持「普救論 universalism」。

I — Irresistible Grace。 人既全然墯落,他是不會,也不可能,去選擇神。只有神揀選他。㨂選既是神的旨意,難道神的旨意會落空嗎?死在罪惡中的人是絶不會相信神的。但被揀選的人,神使他先活過來。有神生命的活人才能用他更新過的自由意志去相信神。我們常以為我們先相信然後才重生,但加爾文的神學思想, 根據聖經, 是「Regeneration Precedes Faith (先被重生,才能有信心)。」然後我們的得救乃是「惟獨信心」。所以信心是神賜給我们的礼物。

P — Perseverance of saints. 聖徒的恆忍。意即「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在成聖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有跌倒失敗,但因聖靈的印記,基督的寶血,和大祭司耶穌基督在父神右邊為選民的代求,使那獲「永」生的選民,絶不失落。既是「永」, 就不是「暫」。

這五㸃並非獨立自存,乃是環環相扣。人既壞到極點 (T),他就不會並且不可能有屬灵的能力和意願去揀選神,那就只有神去揀選他; 人既無可救葯, 他就沒有被揀選的條件、只有神無條件地揀選他 (U)。, 既是「被揀選」,就必有「不被揀選」的可能性 (L),否則「揀選」一詞就沒有意義。「揀選」既是神主動的旨意,而神全權的旨意是不會落空的、被揀選的人,必被揀選。 (I),神的作為絶不會半途而廢 (P)。儘管揀選的觀念佈滿聖經各處, 那些不同意 (L) 的人往往說, 「我不是五㸃論者、我是四㸃論者。」其实是沒有 “Four Point Calvinism” 的。因為這五㸃需同時存在才能構成一個緊密前後一致的系統神學。

如果我們把馬丁路德的「五惟獨」與加爾文主義的「五花瓣」溶合在一起,便是更正神學 (Reformed Theology) 的骨髓了。總合而言,更正神學建立在「人的罪性」與 「神的全權 (the sovereignty of God)」 兩大巨柱上。現在譲我們看看「神的全權」的真正意義。

神的全權 (Sovereignty of God) 是全面性的 。神在創造界上,在萬有的指揮 (providence) 上, 在救贖上,和在揀選上是獨立自主的。這是基督教信仰, 特別是攺革宗神學的核心斷言。神是萬有的王也是萬有的主 (King and Lord of all) 。用另一説法: 若不是神定意事情的発生, 沒有事情能発生; 神在事情發生之前, 祂巳定意它必發生, 祂並定意事情是如何發生。 所以神的全權, 就是論到祂那「獨立自主, 至高無上的統治權」。

神在創造上是獨立自主的 (sovereign)。「起初神創造天地 (Gen. 1:1) 」。除神以外,本來是一無所有, 然後出現了物質,空間,時間,能量。這些「有」來自「無」 (came into being ex nihilo 即從無到有) 「無」表示神不需要依賴在祂以外的東西, 因為没有東西可依賴。神創造的旨意完全出於神自已。創造的實施完全是屬於神。神的創造不是出於形而上學 (metaphysical) 中的「必須」所驅使; 乃是完全出於神的自由行動 (free action of God) 。

神在統管支配萬有 (providence) 上是獨立自主的。傳統神學主張神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每一項的宣告都是 「神性的獨立自主 (divine sovereignty) 」的一方位 。祂的能力,知識,和存在保證祂的目標必能達成, 祂的設計必能成功, 和祂對所有事件物的督察 (superintendence) 是沒有 「冐險的成份」在其中的。神是沒有 Plan-B 的。神的能力保證祂能做所有合乎邏輯且是祂定意要做的事。很多事情對我們而言是幸運和機會,但對神而言,乃是祂在衪法令 (decree) 之内。「籤雖然放在懷裡,但定事是却由耶和華。」 (Prov. 16:33)。

神在救贖上是獨立自主的。這個事實直接與 TULIP 有關。這個事實也解釋了基督徒為何要為自己的救恩感謝神。基督徒都會為他們靈性失落的朋友的得救祈求。如果拯救的能力在于人的自由意志,如果人的得救真正在于他們那不靠外助的能力來自救,那麽我們為何哀求神使他們「活過來」, 或 「救」他們,或「重生」他們呢?我們一貫地感謝神為我們個人預備救恩的事實,就意味著如果你相信「絕對自由意志」,你就是前後矛盾了。這就意味著「神全權的㨂選在先, 人得救在後」。聖經強調人的自由意志,  更強調神的揀選。然而人的自由意志不是絶对的、而神㨂選的旨意是絶对的。前者屬於時間和空間的範畴、後者更包括超時間和超空間的範畴。

神在揀選上是獨立自主的。聖經中好幾處的經文都反應出神在揀選上的獨立全杈。這些經文甚至比羅馬書 9:21 有更大的説服力: 「兠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麼?」 (Rome 9:21) 」 表面上看起來, 這似乎是不公平, 甚致霸道。保羅明白人的地位, 所以他預料到這一㸃:「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 」(Romans 9:20)。如果神真的給予我們「所應得的」,我們所得的就是詛咒。因此,揀選是神恩慈之舉而不單單是神的全權的表現,但兩者均真。但無論如何, 我們的救恩顕視神的榮耀: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Romans 11:36)

現在我們碰到一個傳福音的難題。若是神在宇宙中凡事上都獨立自主, 那麼人的努力去傳福音和宣教意義何在? 我們傳與不傳,神必定都會成全其結果。但我們不應如此推理。除了神給我們大使命 (太 28:19) 的事實外,如此的推理忽畧了一件事實,就是神喜悅藉著人的方式和手段去成全祂的獨立自主的計劃。「神人同工」是聖經一貫思想。 沒有一處聖經鼓勵我們要被動和遲鈍,基督徒的人生是積極的, 是進取的。保羅在給腓立比讀者的命令是:「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神的旨意與人的責任是一体的两面、也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在他們著作中不断強調的。

神是獨立自主,祂的自主杈能顕明祂宏偉的榮耀。若不是祂的全權,我們就沒有存在 (have no being), 沒有救恩,沒有盼望。願一切榮耀都歸神 (Soli Deo Gloria) 。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是耶穌基督的教會為著真理和生命的一個有活力的運動。我們今天要問: 「宗教改革應該繼續進行嗎?」如果宗教改革的精髓是「勇敢地改正教會的錯誤」,那麽答案一定是「我們應繼續進行改革。」因為我们都是罪人。我们会犯錯。教会也会犯錯。但我們如何維持並向前邁進這個改革的事业? 我們需要不斷地改革就是我們必須不斷地回到神的話語而讓神的話語去改變和凈化我們, 而不是讓我們那自以為聰明的洞察力去迎合現今世界的需要而更改聖經的要求。否則我们便做了一些與原來意圖相反的事情。

由于數十年的世俗教育,自由派的媒體, 不道德的娱乐, 與其它的力量合併導致很多美國人進入「後基督教 (post-Christian) 」的思想和生活型態。表面看來教会好似不断在没落。有些高舉不斷革新的人,他们傳福音心切, 渴望教会增長, 因此, 為着迎合文化潮流, 他们忽畧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所強調對聖經,稱義,敬拜,聖禮和五個「惟獨」的重㸃。他们簡化基督教或使基督教義减到最少的程度。我們萬不能借「大使命」的口號來選擇一部份耶穌的教訓,而不是全部耶穌的教訓,來迎合聽眾作為廣傳福音的門徑,例如不談罪,不談審判,只講愛與恩典等,都是今日很多教會的通病。嚴格來説,如果你不接受整體的耶穌 (whole Christ),只接納一部份群眾所喜愛的耶穌,你就等於塑造另一個不是耶穌的耶穌,這就嚴重地犯了拜偶像的罪。這樣的「革新」其实是意味著加強效法這個世界的要求和標準。

福音當然有文化的意義和含意。但福音是神的大能, 它都可以在任何文化中繁荣茂盛, 從異教徒的羅馬, 至伊斯蘭的神治政体, 至共產的專制政權。 基督教在中国大陸的增長是例也。筆者親眼看过很多忠于聖經的教会都非常興旺, 所以不要以為妥協聖經才能使教會增長。這是錯誤的想法。「不斷的改革 (always reforming) 」的真正意義就是常常回到聖經讓它改變和改良我們。這是一種對神話語的認識,熱愛,和願意把神的話語活出來的激情。

General References:

(註) 馬丁路得的九十五條論綱的第八十二條寫道: 「為何教皇不倒空煉獄 (purgatory), 為著聖潔的愛,為著在那裡可憐的靈魂的緣故,如果他救贖無數的靈魂為著可憐的金錢作建教堂之用?前者的理由是最公義的,而後者的理由是最琐碎的。」

  • “教會歷史探索團—團友手册” by 聖言資源中心。
  • “God’s Sovereignty and Glory” by Derek W.H. Thomas, published in May 2017 issue of TableTalk; pp. 6-8.
  • “The Reformed Theology” by RC Sproul.
  • Various google searches for details and fact-check.
  • “宗改與我何干” by 更新 (April 2017)
  • “TableTalk October 2017” by W. Robert Godfrey,pp. 33-34.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History.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