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西亞吸取屬靈的教訓

By Tin-chee Lo (盧天賜); May 10, 2016

所羅門王死後,他父親大衛所建立的聯合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 (Northern Kingdom) 總共有20個王,沒有一個在神眼中被視為正直。第一個王是耶羅波安一世 (Jeroboam I), 最後一個王是何細亞 (Hoshea)。整個北國歷史維持了208年,終於在722 BC被亞述 (Assyria) 所滅。

南國 (Southern Kingdom) 也共有20個王。第一個王是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 (Rehoboam),最後一個王是西㡳家 (Zedekiah) 。 這20個王中有好有壞。整個南國歷史維持了347年, 終於在586 BC被新巴比倫王國 (Neo-Babylonian Empire) 所合併。

本文焦點放在南國王朝中的一段歷史:始於希西家 (Hezekiah),接續的是瑪拿西 (Manasseh),然後到亞們 (Amon),最後是約西亞 (Josiah)。此時段共118年之久。現在畧畧介紹這四位南國的王朝。

  • 希西家是個好王,當政29年。他是宗教改革家。他掃除異教的神祠。他重修聖殿,確立真誠的敬拜, 回復大規模的逾越節慶典。他在列王中那傑出的虔誠成為他柄政的標誌。在他的統治之下,全民經歷屬靈的大復興。
  • 瑪拿西,希西家的兒子,是個壞王,當政55年。他的王政充滿血腥,專制,和離棄真道。他使民陷入拜巴力,星相、交鬼和占卜,而且把邪壇引進聖殿。他使民䧟落在魯莾放縱的屬靈黑暗中。他甚至把自已的孩子犧牲在欣嫩子谷 (Valley of Ben Hinnom) 那無恥的偶像 (Moloch) 手臂裡。
  • 瑪拿西的兒子,亞們作猶大王不夠兩年被刺殺而死,繼續他父親的所作所為。他被列為壞王之一。
  • 亞們的兒子,約西亞,是個南國猶大的好王,他作王31年。他把國家帶回神的面前,他除掉國人拜外邦假神的習慣。他與神重新立約,回復大規模的盛大逾越節慶典。神使他逃免亞述大敵的侵略。約西亞重視神的話語。

現在我們暫停下來,看看我們可以學到甚麼功課。由希西家極強盛和屬灵的時代到瑪拿西登基後,整個強國急劇墮落到極黑暗淫蕩的光景。怎麼會這樣呢?

第一個屬靈的功課是:

所有的國家,包括今天的美國,不管多強盛,不管多屬靈,她與衰敗和墮落只不過是一代之距。南國淪落到異教偶像崇拜那邪惡的光景, 只是一代之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教訓。不論是國家,或個人,或教會都要學這功課。我們不能靜坐滿足過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導致不求長進。每一個世代都要為自己的屬靈勝利而爭戰。

第二個屬靈教訓是與家庭生活有關。

(A)希西家是個好王和好父親,為甚麼會有這樣一個像瑪拿西的不肖子?這裏我們看到有好父親並不保證一定會有好兒子。屬靈教訓是我想是神要給敬虔父親一個警告,就是說你有一個好兒子,不完全是因為你知道怎樣教孩子,乃完全是上帝的恩典,所以你不但不要自誇,反要感謝神,更要不斷依靠神,也不要論斷那些家中有不成噐的孩子的父母親們。

(B)我們又再問:瑪拿西和亞們兩代的邪惡怎能帶出一個像約西亞的敬虔後代呢?我想神是要作兒子的知道,「如果你作壞事是不能怪責你的父親的,你要向你自己負責。你是可以不像你的爸爸而成為好兒子的。」

既然好父親不能保證好兒子,而壞父親也可以有好兒子,那麼我們談教育兒女又有甚麼意義呢?教會設立培養青少年或教養兒童的講座又有甚麼用處呢?聖經的教導是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所以重㸃不在於後果,乃是在於是否討神的喜悅。但若要討神喜悅,我們就必須要明白神的旨意。所以我们要問的乃是在婚姻,家庭,和教導孩子方面,神的旨意是甚麼?而不是我们如何可以有享受好家庭的福氣?在這家庭生活方面,聖經給我們五個重要的基本柱石:

  1. 婚姻是神聖的。「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茍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希伯來書 13:4)
  2.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詩篇127:3) 。」 所以為人父母親的,要愛兒女,照聖經教導他們,不可虐待他們。
  3. 婚姻是男女在神面前立誓盟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馬太福音19:4-6) 」。 婚姻是一生一世的委身。
  4. 家庭的目的是反映神的榮耀, 是為神產生敬虔的後代。所以一家人要盡心,盡性,盡力,去愛神。再者, 保羅說,「婚姻是一個極大的奧秘,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説的 (以弗所書 5:31-32)。」
  5. 家庭成員是有神特定的角色:男人作頭 (一家之主)。女人作幫手。兒女當順服和孝敬父母。(哥林多前書11:3;創世紀2:8;以弗所書6:11-3)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神巳給予我們這簡明而深奧的藍圖。如果我們一致地應用這五個重要的基本柱石來建立合乎聖經的家庭,我們的社會及國家一定會強盛興旺。但如果我們脫離藍圖所指示的常規,任意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如同性戀,婚前性關係,濫交,墮胎,離婚,虐待孩童等。歷史一再告訴我們,離開這五個基本柱石的社會,必變成虛弱而退化。這豈不是我們今天目睹的美國嗎? 以上是我們在這四代王朝中所學到的功課。

現在讓我們注目在約西亞王的身上。歷代志下34:1-3 給約西亞的簡介和評詁是:「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他作王第八年 (時16歲),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到了十二年 (即20歲) 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在約西亞領導下所推行的破除偶像運動,蔓延到整個猶大,包括南國各地區,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及至四圍的廢墟;甚至影响到以色列的遍地。巴力的壇和日像,再不復見。

經過為時六年的全國動員的偶像清除和屬靈淨化運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就是當時26歲的約西亞, 被神的靈感召,作出修建聖殿的意念。因為在他祖父瑪拿西和父親亞們的時代,聖殿巳荒廢很久了。約西亞坐訁起行,派三位官員把修殿計劃交給大祭司希勒家。全國各地人民知道王的心意後,便甘心樂意奉獻大量金錢,經過守殿門的利未人的手,把金錢交給大祭司。大祭司便委托一班忠心有見識的木匠,石匠,和購買材料的工人,同心修飾聖殿。讓我們暫停在此,看看有甚麼屬靈的功課可應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首先我们問:為何猶大的國民每個都甘心慷慨奉獻金錢?答案是因為他們的經濟觀念,隨著偶像的被鏟除,獲得更新!

經濟學上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失去機會的代價 opportunity Cost of a Choice」。牛津字典對此的定義是「在多項選擇的情況下,當你作了一個選擇,你便失去從其它選擇可能帶來的利益。」比方說,我喜歡吃漢堡麵包,我也喜歡吃油炸圈餅 (donuts),但我只有五塊錢,只足夠買其中之一。如果我選擇漢堡包因它可充饑,我就失去這一次享受甜品的機會。所以整個經濟學是關乎資源的短缺和多項選擇的可能性。

十九世紀末葉的德國無神論者尼釆 (Fredrich Nietzsche),就是主張「上帝死了」的那位無神論哲學家, 說:「當西方文化持續不要上帝,我們就會以金錢取代祂 (Ref. 1) 」。這讓,金錢便會成為我們的假神(counterfeit gods)。因此在經濟運作的選擇下,人們便難免有時會陷入邪惡。所以,作為基督徒,我們的經濟學必須要被更新,像約西亞時代的百姓被更新一般。怎樣更新? 当他們的偶像被掃除後,他們便看到金錢不再是他們心中的神。

聖經的經濟學第一大前提是:「神是一切的擁有者。」再說一次「神是一切的擁有者。」神的創造是「從無到有 Ex Nihilo」,所以宇宙是祂的,既是屬神,神是擁有它的,並隨祂的己意去支配宇宙的一切。這從無變有的觀念,就表示神是全能,因祂不需依賴任何現存的東西。祂選擇祂所喜歡的方法行事,就表示祂有權威,祂選擇如何支配祂所創造的一切。

隨著這個「神是一切的擁有者」的宇宙性原理, 就帶出一個「管家」(stewardship) 的觀念。因為神擁有一切,祂有權威指派人去管理受造之物,人就成為神的管家。管家就是一個在主人權柄之下,管理主人的財產並以主人的利益和好處為目標。神既指派人, 就賦予人管理的智慧, 讓他能在資源有限的時空限度內作出正確的分辨。例如在同一塊地上,你只能種田或採礦,不能兩者同時進行。管家就要為着主人的利益,作出正確的選擇,使主人得榮耀。有了這個管家的觀念, 我们們便可以像約西亞手下的猶大國民, 每個都甘心慷慨奉獻金錢,讓殿 (教會或神的家)有糧。

讓我们返回約西亞修建聖殿的歷史故事。當大祭司希勒家把錢帶到聖殿給工人時,無意在石堆中發現神的律法書。他馬上把這寶貴的文獻帶給王的書記沙番。書記展開書卷,翻到神對南國審判的預言,便念給約西亞王聽。王聽後,撕裂衣服,並吩咐他的臣子和大祭司一同把書帶給女祭司戶勒大察看。女祭司證實書中的話乃出於耶和華。王於是召集全國軍民和宗教領袖,一同往聖殿去,在那裡王頌讀律法書,並呼籲全民與神立約,誓必盡心,盡性,順服書中的誡命,法度和律例。在約西亞的領導下,全國境內的人民都事奉耶和華並切㡳除去神看為可憎之物。經過在約西亞前的五十年的屬靈黒暗,如今全國經歷一個前所未見的屬靈大醒覺,全賴那卷失而復得的律法書。這律法書到底是甚麼呢?

回顧以色列人出埃及 (1445 BC) 後三個月,他們來到西乃山,在那裡神對摩西說話,麼西把神的話寫下來,成為「律法書 Book of the Law」。經過四十年的矌野流浪,摩西死了,約書亞(Joshua) 成為新領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1401 BC) 定居,隨即向神的子民宣讀律法書。其後八百年漫長的世代裏,律法書是神的子民脚前的燈,路上的光,是他們智慧的泉源。但不知曾幾何時,這律法書失落了。及至瑪拿西登基(697 BC) 後半個世紀,在約西亞的王政下,才無意找回了律法書。呀! 神的時間真奇妙,這書卷是在敬虔的王政下找到的;如果落在一個壞王的手下,恐怕它會被遺忘,甚至會被毁壞。

我們不能不問,「那麼寶貴的屬靈歷史文獻怎會失落呢?」我每天都會掉眼鏡,但我很快就找到它。為什麼呢?因為我時刻不能沒有它。我很珍愛我那一張大學文慿,所以我把它收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但有一天,我要找它,卻找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一些東西,如果你不每天用它,經過長年累月,是很有可能找不到了。所以當神的選民忽略律法書,慢慢地連這寶貴的書,就是他們知道這是耶和華給他們的聖典,也找不到了。更諷刺的是,它是在聖殿中遺失的。

我們不能不自問,「今天有沒有可能在教會中找不到耶穌?」或「在我們家中找不到耶穌?」大有可能。如果我們不每天讀經,不每天靈俢,更甚者,每週不去教會,慢慢地我們就忘記耶穌了。在教會牧養過程中,以下的情況是可能的:在「友誼福音 (Friendship Evangelism)」過程中,我們不感直接講述耶穌,我們的「福音」便失去耶穌了。教義 (Doctrine) 是把我們的信仰與異端分別出來,使神的子民不會迷路;在不提教義的講道中,我們便慢慢失去耶穌了。在這後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怕強調真理的排它性 (exclusivity of Truth) 怕會遭人非議,不感正確地傳講福音,我們便以福音為恥,耶穌就在此失落了。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教會是罪人的醫院,基督徒是護士,耶穌是大醫生。試想想,如果醫院沒有大醫生,更溫柔體貼的護士也無法使病人得痊癒。在 Michael Horton 的書「沒有基督的基督教 Christless Christianity」中,作者指出今天的教會,巳被一些受歡迎的傳道人把福音淡化到徹底變相的地步。有一位非常熱門的牧師,歐斯丁(Joe Osteen), 在一次電視訪問中被問,「你有沒有在你星期日的演講中用過「罪」這個字?」他答道 「沒有,我也許不會用,因為人們自己是知道的。當我敼勵他們去教會,我是強調他們要改變」(Ref. 2) 。 我的問題是「被誰改變?」他沒有明説,但給人的印象是被他改變。請問如果人沒有罪,人還需要救主嗎?隨後,歐斯丁又被問,「你認為猶太人,回教徒,和非基督徒的信仰有錯誤嗎?」他婉轉地回答道,「我不相信他們是有錯誤的。我是相信聖經和基督徒所相信的。但是我知道神是審判每個人的心。」真理的排它性被他忽視,道德相對論被他高舉。以「寬容」為外衣,包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普世得救論(universalism)。訪問他的人,雖然不是基督徒,也意識到他的訊息有點不對勁,因缺乏罪與審判的觀念。

結論:

  • 國家和個人都要向自己的屬靈健康負責。
  • 建立合神心意的家庭是神的旨意。
  • 除去心中的偶像是靈命增長的根基。
  • 明白聖經的經濟觀,作神忠心的管家。
  • 耶穌基督是個人生活和教會傳揚福音的基礎。

References:

  1. “諸神的面具” by 提姆. 凯乐 (呂允智譯自“Counterfeit Gods” by Timothy Keller);p.58.
  2. “Matthew—St. Andrew’s Expositional Commentary” by R.C. Sproul; pp.312-313.

About Tin-chee Lo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Retired from IBM as engineer, scientist, and inventor since 2006. • Training: Computer Enginee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ircuit design, Memory design, Logic design, system-on-a-chip). • Interests after retirement: Christian apologetics, writ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Bible/Christianity, Life.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