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C. Lo (盧天賜); April 23, 2015
如果 “文筆比刀劍更有能力 (Ref. 1)”, 那麼 “讚美比文筆還要更有能力”. 有一次 Bill Bright, 就是巳故的校園團契 (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創辦人, 準備去一個地方講道. 事前他獲得一些不好的祕密消息, 就是有一群流氓計劃在他的演講中破壞秩序. 但他順服聖靈的帶領, 剛強壯膽, 仍去講道. 當他講道講到一半時, 會中有開始動亂的跡象, Bright 牧師叫大家唱 Hallelujahs (註) 囋美神, 歌聲一發, 結成團伙的歹徒一個一個的慢慢退去, 敬拜聚會順利進行 (Ref. 2).
註: “哈利路亞 Hallelujah” 就是 “要讚美耶和華 praise ye Jehovah” 的意思 (啟19:1)。
聖經中例子不少.
當以色列民被列強攻擊時, 王作了以不的策略:
代下 20:21 約沙法既與民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代下 20:22 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被打敗了。
代下 20:26 第四日,眾人聚集在比拉迦谷(註:“比拉迦” 就是 “稱頌”的意思),在那裡稱頌耶和華。因此那地方名叫比拉迦谷 (Valley of Beracah),直到今日。
你聽過靠詩班去打勝仗嗎? 今天不少教會把他們的詩班命名為 “比拉迦” 詩班.
保羅和他的同工也曾經歷過囋美的能力:
徒 16:23 (禁卒把保羅和他的同工) 打了許多棍, 便將他們下在監裡, 囑咐禁卒嚴緊看守。
徒 16:24 禁卒領了這樣的命,就把他們下在內監裡,兩腳上了木狗。
徒 16:25 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 神,眾囚犯也側耳而聽。
徒 16:26 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鏈也都鬆開了。
保羅是個受苦的使徒 (林後11:23-28), 但他也是一位喜樂的使徒 (腓1:18). 今天我們在生活中也面臨大敵, 但我們要立志在患難中囋美神, 在痛苦中囋美神, 在眼淚中囋美神, 在軟弱中囋美神。更不可忘記的是,在平順健康和被醫治時,更要囋美神。
大神學家馬丁路得 (1483-1546) 曾說過他的喜愛寫作囋美詩集不遜於他的寫作神學上的文章 。為了幫助我們承擔苦難, 他寫了兩首著名的詩歌 “How Firm a Foundation穩當根基” 及 “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堅固保障” (Ref. 3), 都能幫助我們在困難中從新得力。
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出生於1685年 (Ref. 4) 。年輕時他不是一位成功的音樂家,他甚至想早年退休,不再從事專業工作。及至他56歲那一年,他的一位朋友送給他一本歌詞集 (libretto) ,是以基督生平為主題的。他就創作了「彌賽亞頌曲Messiah」,被公認為傑作, 因此他便一曲成名。獲得歌詞集後,韓德爾把自己關在倫敦Brook 街的住宅內埋頭苦幹,沒有時間吃女僕人送上的飯,廿十四天之久廢寢忘食, 終於大功告成。。那一天僕人進來,看見韓德爾在哭,問他緣由,他説他看見了天堂和上帝。當他手拿著剛寫下的大作「彌賽亞頌曲」後,別人問他有何感想,他無言以對,不知如何描述所見到的情境,最後他借用保羅的話「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林後12:3)。僕人驚嘆道,「他真的被聖靈的感召緊握住了。」彌賽亞頌曲的內容,完全是根據聖經本文,聚焦在基督身上。韓德爾真的心醉神迷在神的聖潔上。此曲在倫敦上演時,當唱到幅歌歌詞「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統管萬有,直到永永遠遠」時,英王突然肅立,隨後所有觀衆不約而同地站起來。有一位作家企圖想表達彌賽亞頌曲對後世的影響,他寫道:「韓德爾親自指揮了三十次的演唱會,大多次數都是為了那些受傷和有需要的人籌款。第一次的慈善演唱會所籌的錢足夠釋放147名坐牢者,他們是因無錢還債而入獄。今天人類都被苦難與邪惡所囚禁,彌賽亞是人類唯一的拯救。」囋美的能力再次藉著音樂向世人彰顯。
References:
-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is a metonymic adage coined by Edward Bulwer-Lytton in 1839 for his play Richelieu; Or the Conspiracy.
- 滕近輝牧師講章之一.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Mighty_Fortress_Is_Our_God
- “Deliver Us From Evil” by Ravi Zacharias (foreword by Frank Peretti). pp.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