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Lo (盧天賜); May 3, 2016
萬物中能夠發問問題的就是人,小孩子一旦會講話就開始發問。然而問題有兩類:一種是次要的, 就是每天我們都會問的,例如我穿甚麼衣服,吃甚麼午餐等,而且大都有答案。另一種是基本性的問題,如果沒有答案, 人生便是一片的空白。可惜大部份人都没有嚴肅地處理這類問題。基本性的問題如: 人生有意義嗎? 這意義應該建立在那樣的根基上面?
讓我們首先看看聖經 (馬太7:24-27; 路加6:46-49): 『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阿,主阿」,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到我這裡來, 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就如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也不會倒塌,因為根基隠固,蓋造在磐石上。惟有聽見不去行的,就像一個無知的人,在沙土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沖,雨淋,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隨即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馬 太7:24-27; 路加6:46-49) 。』所以根基是䢖立在「遵行神的話語」這個指令上。但如果我們不明白神的話語, 又如何遵守呢?
讓我們首先從文化這個層面開始。看看一個十分迷人的自我愚弄的實例 (Ref. 1) : 俄亥俄州立大學 (Ohio State University) 的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s) 系有一座被命名為「維斯納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的藝術中心。 這座建築物的結構荒誕不經。多年前它却被譽為以促進理性為名義的輝煌成就 。被Newsweek標為 “美國首棟解構主義 (Note)者的建築物(deconstructionist) .” 它的設計使人有一種看後又想再次細看的感覺。但當你進入建築物內之後, 迷感更被強化。 在裏面你會發現樓梯的盡頭是無路可走, 柱子無目的地吊掛在天花板上, 有角度的平面交雜裝配, 使人產生眩暈之感。原來建築師是一位無神論者,他的設計正是要反映他的世界觀。他的目的是要表達他所認為的生命的本質—-無意義 (senseless or meaningless) 和無一貫性 (incoherent)—-同時也用來表達組織世界的規則 (World Order) 的變幻莫測性。(Ref. 1)
但我只有一個問題:這建築師有沒有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地基的工程?我想他是無言以对, 只能「一笑置之」。 但這一笑就充份揭露了支持解構論者的雙重標準的假面具。這正是無神論者的雙重標準!他們可以裝飾或浪漫化古怪的後現代的道德相对論 (Moral Relativism of the Post-Modernism) 而同時推翻真理的排它性 (exclusivity of Truth) 和絕對性。我們千萬不要玩這忽視基礎性的思想的危險遊戲。我想這就是耶穌所講的比喻的中心思想。
在建築學上,房子與地基是拉上關係的。在植物學上,果子與紮根是息息相關的。两者均指向同一個道理—就是根基的道理。就是「根」和「基」的道理。
生根是結果子的必要條件。但也有一種有「果」而無「根」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怪現象。但真有這回事嗎? 有。
有些人具非凡的口才與表達能力,也有善於交際的外交手碗。在派对中談吐風生。 在他生活中,他看起來很活潑,每天他都馬不停蹄地忙碌。表面看來,花枝招展。但花是與果不同的。他有熱心,有行動,但他所做的却無濟於事,因為他沒有屬靈的真知識,沒有判斷力,缺乏智慧。他的思想沒有受過鍛煉, 他從沒有想過要培養一些好習慣,他只想自己怎樣想而不知别人會怎樣想。結果,他成為一個不可靠的人。在判㫁事情上,别人也不會接納他的結論。他的「虛果psudo-fruit」是短暫的,像瓢瓜一搬,不能長成大樹。他的「果」其实是像短暫的曇花,一現即逝,逍夫在早熟的動作中。 這種自己以為有果子其實是沒有真果子的人,神只能對他質問:「你為什麼在力求長進的事上疏忽呢?」
有一位健美的男子,他失業了,正在找工作。他在報張上看到動物園招聘,他便應徵,約定與動物園的管理人面談。
主管:你可否扮演猴子?
男子:(感到驚訝)可否多告訴我一些詳情?
主管:明天是假期,將有很多孩子來動物園遊玩。
男子:我還是不完全知道,請告訴我我應作些甚麼事。
主管:我們缺乏猴子,你可否扮演它的角色?
男子:(想到銀根短缺,生計有問題)好!我接受這工作。
主管:一言為定,明天你就上班吧。
次日晨,此男子天未亮便穿上扮演猴子的配備,走進㺅子的籠內,看起來工作蠻輕鬆的。他在籠中跳來跳去,從這樹枝擺動到另一樹枝。累了便慢慢踱步。孩子們把花生或香蕉向他投擲,這是他的额外福利。這工作看來容易,但八至九個鐘頭後,壯士也會精疲力盡。當他在樹枝間搖滾,神不守舎、一不小心,就滑掉在旁邊的獅子籠內。他嚇壞了,不由自主地大聲喊「救命呀!」獅子沒有害他,卻慢慢在他耳邊細語,「如果你不馬上住口,你和我明天便不用上班了。」
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豈非在不同的舞台上玩弄這些虛偽的遊戲嗎?這個故事隱藏了一個有「果」無根, 或有「形」無實的社會與文化的格調:
- 歷世歷代,無神論者盛行人文主義(Humanism), 但人們卻不知道甚麼是「人」。
- 哲學家雖然知道「哲學就是愛智慧 (希胆文 Phileo sophia)」,但他們不知道「敬畏耶和華才是智慧的開端」。
- 藝術家只注重感覺上的表達,但他們不知道最有藝術創意和眼光的,原來是那創造井井有條的宇宙的主宰。
- 道貎岸然的道德家却不知道有道德律的賜予者。
- 人們欲建立「理想國Utopia」卻不知道耶穌是那絕對的理想標準。
在這「無根」的大混亂中,人們大聲疾呼「救命呀!」原來你發覺給你回答的人,卻和你的處境一般地無助。這就是人離棄神而活的光景:就像人在沒有根基的沙土上建造房子;又像植物在沒有根的情況下欲結果子。
現在我們談到另一種狀況,就是「有根但不結果子」的人。這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但真有其人嗎? 有。
這種人其實是聰明人:他們伶俐有智慧,他們有追求真理的心志,他們喜愛默想。因此他們有脚踏實地的知識,有清晰強烈的信念,有經年累月養成的好習慣。這些特性都是「好根」。但問題是:是否有了好根就一定會結「好果」?不一定。有些人雖有恩賜,但卻發揮甚小的影響力。他們沈默寡言,不是因為他們正在沈思,乃是因為不願公開發表意見,為了避免不和或失去朋友,以至他們應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言。他們雖有機智,卻不勇於坐言起行,不願把觀念付諸行動。結果,他們對社會或教會的貢獻甚微,別人對他也沒有甚麼評估,因為沒有甚麼可評估的。他們對推動真理和申張正義沒有甚麼果效。他們只顧自己—熟讀聖經,明白教義,博覽群書—但對別人或弟兄姊妹沒有甚麼幫助。對這等人,上帝只能會這樣質問他:「你究竟作了甚麼?」
有一位在阿馬戈薩沙漠 (Amargosa Desert) 中徒步的旅行者,甚渴,希望找到沙漠中有泉水的綠州。他遠遠看到一楝破爛的小屋,旁邊有一些怪東西。「呀!我真希望這是個水井。」當他走近,甚喜, 原來是個抽水唧筒,旁邊還有一個放發酵粉的罐子,罐內有一張褐色的紙條,罐旁邊還有一塊在影子中的白石。徒步客移開石頭,發現有一個水瓶,瓶嘴向上。他把罐中的紙條抽出來看看,原來是一張如何啓用抽水唧筒的說明書,是上一次沙漠旅行者留下的字跡,上面寫道:
『此水瓶有足夠的水去啓動唧筒,我剛剛把水瓶的吸管換新,此瓶可保留至少五年之久。』
這時,徒步客想,「我要不要現在就把這瓶水喝光?我實在太渴了。」然後他繼續把說明書讀下去。
『你讀了此說明書後,你有兩個選擇:
- 你可以馬上飲瓶子中的水,滿足目前的需要。如果你這樣做, 此唧筒從此就沒有人再能使用了。
- 把水瓶的水倒四分之一入唧筒內,讓它泡一陣子,然後把剩下的水慢慢地灌進去,唧筒便能啓用,水也源源不絶。如果你有如此的信心,你不但可盡情喝個痛快, 後人也因你的選擇而得福。喝完後請再寫下新的說明書供下一個徒步者閱讀,並在你的簽名下, 把日期寫上。
』
我頓時想起耶穌所説的一句話,「信我且遵行我話的,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c.f. 約7:38。)「遵行我話」就是建造好根基。遵行是信心的表現。信心的結果是:不但你自己䝉福,後人也因你而蒙福。好像那相信說明書的那徒步客一搬。
耶穌講過一個比喻(馬太25:14-30),讓我們再深一層地了解各種不同的「根-果」關係:
太 25:14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太 25:15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太 25:16 那領五千的,隨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太 25:17 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太 25:18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太 25:19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太 25:20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太 25:21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太 25:22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太 25:23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太 25:24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太 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裡。
太 25:26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太 25:27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太 25:28 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太 25: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太 25:30 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故事不難明白。在這裏我們看到两種人: 那有一千的是有根無果人; 那有五千和二千的,是有根又有果的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問題:為何主人不把惡僕的一千銀子平分,一半給那本來有五千的,另一半給那本來有二千的呢?因為他們都同獲一樣的稱許。或許較公平一些吧,就是按比例分配:把70% 給那本來有五千的, 把30%給那本來有二千的。但主人並不是這樣做,他把惡僕的全部交給那本來有五千的好譲他再去投資。為甚麼?我想我們的神是個「天國的投資者。」祂要天國增値,還要增得多,更要增得快。求神幫助我們,教導我們要湯務作個五千的僕人,不要作那個一千的僕人 (Ref. 2) 。 教會的事奉是神國的事奉,我們不能為了「人情」而把一些不稱職的人推上去, 而使教會事工受規損。
基督徒都知道大使命的重要性,但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實行。聖經提示給我們一個「扎根又結果」的傳福音策畧: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2:15)
- 心裡尊主基督為聖—這是靈性上的扎根。也是一種最深的根。
- 要常作準備解釋心中盼望的緣由—這是對神話語的扎根;對解釋真理上的扎根;對福音認識上的扎;對辯證信仰上的扎根。這是一個最花時間和精力的步驟,沒有急功近利的,是長期性的,是一生的功課, 永無畢業的日子。
-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有恩賜但不能結果子,關鍵就在此。如果不能坐言起行,我們便成了無用的基督徒。以温柔的態度把凖備好的東西付諸行動,向别人解釋, 言之有物。。
好多人對福音有不完整的了解。其實:
• 福音不是「神愛你,衪在你生命中有一奇妙美好的計劃。」
• 福音不是「耶穌能改變你的生命,只要你接納祂到你心中。」
• 福音不是「你與耶穌建立一種親密的個人的關係。」
這些都是福音的好處或福音所帶來的的效果,但不是福音的本質。福音是有客觀性的內容。福音的定義是:「基督的位格和基督的言行 (the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四福音書提供耶穌生平的概觀,我們稱它為「好消息」或「福音」。從施洗約翰和耶穌的口中說出福音的內容,就是「天國的福音」。耶穌宣告「天國近了。」這乃是說神的國將要衝破屬天的圍牆而進入這個四度空間的世界。這個「衝破」是父神透過膏立基督為王而差派祂到世上來。保羅在新約書信中常用「耶穌基督的福音」來強調福音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我們盼望的緣由是建立在「凡相信並接受所有耶穌的所是,和耶穌的所有,和耶穌的所為,即福音;不再依靠自己的善行,即因信稱義;便可享受基督永恆的同在,這就是榮耀的盼望」的真理上。所以,「個人見證」和「福音」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指向福音的預工」不是福音的本質。聽者不一定與你的故事共嗚。「我的故事」沒有能力使人信主,唯有「耶穌的故事」才能。 (Ref. 3)
因信稱義的真理不易明白;对不信者所發出的難題不易回答。因此我们要「常作準備」。這是個很困難的功課和鍛煉。很多人以為我不用花太多時間和精力, 只要作作見證就好了。我不是說作見證不重要,我意思是說我们不要只停在作見證的層面上, 自己以為我已經在傳福音了。當然,見證是述說神在你身上的作為,所以也可算是「基督所作的工」,但這與四福音所述的耶穌的其人其事,比較下份量實在太少了。有些人的見證注重自己作了甚麼,而忽略基督作了甚麼,那就更糟糕了。我認為作見證對信徒彼此的造就比傳福音給不信者的效果更大和更有意義,因為對見證的領會是與一個人的世界觀有很大的關係的。
扎根與結果還有一個持別的意義,就是與神的應許有關。大衛的統一王國自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死後便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於 722 BC 被亞述所滅後,但南國仍然存在。雖然南國常被強敵攻撃但神給南國國王希西家機會。於 701 BC, 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 圍攻耶路撒冷京城,希西家悔改認罪禱告,神使亞述王退兵,耶京獲保。耶和華不但是以色列的神,祂更是萬國和宇宙的神。以色列的敵人也是神的敵人,神藉敵人毀滅以色列民的偶像,神應允他們的禱告,然後聖經(以賽亞書37:32)說了這樣一句話,「猶大家所逃脫餘剰的,仍要往下扎根,向上結果。」這是多麽美好的應許。
基督教雖然歷世歷代都被迫害,但神總是保留一批餘民,像你我一搬,因基督的寶血逃脫罪的權勢,進入愛子的國度,神還保證,祂要這些被揀選的人,將會往下扎根,向上結果,使神的國度永垂不朽。
中國基督教近代史見證了神的的國度的永存性:逼迫基督徒始於1949年, 教會在中國大受各樣的攻擊。及至1958年,政府關閉所有有形的教會。 毛澤東夫人江青告訴外國訪問者, 「基督教在中國已經局限在博物館的歷史部門內。它已經死了並且被埋葬了。」 在七零年代,從美國來的基督教代表團報道, 「在中國已找不到一個基督徒了。」 今天教會在中國已經增長到幾十億的力量,這個簡單的事實說明神的存在和祂無與倫比的大能。七零年代後,中國教會如玫瑰花的花蕾,合閉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開花了, 再次向世界展現她的美麗和生命。神的國度永垂不朽,再次在歷史中被證實。
所以我们看到「扎根與結果」的神學,從信徒品格的培養的層面,巳超越到國度的層面, 其意義何其深遠!
References參考資料:
- “Can Man Live Without God” by Ravi Zacharias; pp.21-22.
- “後現代潮流中的 <心意更新>” by 李定武。
- R.C.Sproul 的 “Renew Your Mind” 講道系列之一。